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4afcde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8.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点。
本文将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相似之处1. 中道理念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主张中道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和美德往往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不是极端的偏向。
孔子也认为,“中庸之道,最长久”。
2. 人类目的的探索两种理论都涉及到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在思想、行动和情感方面都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孔子则认为,人类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达到高尚的品德、智慧和行为。
3. 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在两种理论中,道德义务是非常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概述了一个“美德(virtue)”的理念,它是道德价值和规范的基础。
孔子也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来指导其行为,以达到和谐与和平。
二、不同之处1. 具体内容和细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注重具体的行动和思想,而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念。
亚里士多德更关注具体的事情,如如何区分勇气和怯懦,以及如何区分慷慨和浪费。
同时,孔子的中庸思想更注重宏观层面的细节,如从一系列伦理概念中推导出君子的特质。
2. 自然法和人法的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理解自然法和人法的区别,认为自然法是一种普遍的正确道路,而人法是一种基于宪法和习惯的规则体系。
但孔子似乎没有区分自然法和人法之间的区别,而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
3. 知识和智慧的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中重视知识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而孔子中庸思想则更注重智慧,即通过体验和内省获得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强调知识和科学上的严谨性,而孔子更强调人的意识和情感方面的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4748b9ddd88d0d233d46aac.png)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自身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加之受到古希腊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具有中庸的特点。
中庸原则不仅表现在其哲学、伦理思想中,更深深地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
亚氏中庸政治思想贯穿于城邦规模、政体设计、城邦治理、政体变革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庸;城邦;中产阶级;政体一、引言在古希腊,中庸思想是一种传统思想。
[1]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把中道要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运用于政治和伦理,从而建立了他的中道学说”[2]。
亚氏所谓的”中庸”,指的是过无不及,自制温和,调和适中,中道平衡,不走极端,以中间境界为最佳状态。
因为这种境界最能够顺从理性,是适宜于大多数人、且也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亚氏的中庸政治思想来源于其伦理学巨著《尼格马科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处阐述了其中庸政治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1、城邦规模所谓城邦规模大体可以归结为城邦的疆域大小以及人口多少。
亚氏对城邦规模的论述写道:”城邦的大小也各有它适中的限度。
”[3]亚氏认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3]”事物如为数过多,就难以制定秩序。
为无定限的事物创制秩序,只有神才可能。
”[3]依据此原则,亚氏认为人口过多、疆域过广、城邦过大都不会实现对法律和礼俗的遵守,无法实现良好的秩序,也就更达不到政治修明。
据此,亚氏指出,要对城邦的人口与疆域即城邦的规模进行限制。
他提出了一系列限定城邦人口标准:首先,”城邦初成立时,其人口的底数只要在一个目的为达成优良生活的政治体制中,大家可以通工易事而能自给,便足够了”[3]。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执政人员对城邦管理失误的增加以及外侨、客民混用政治权利等问题,亚氏再次提出城邦最适当人口的限度:城邦人口”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3]。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e4073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5.png)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一、什么是“黄金中庸”“黄金中庸”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合适中间状态,是一种平衡、温和的态度。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过分偏向某个极端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和不理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理性的生活和最终目的的实现。
2. 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理性思考和明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的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个体目的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而实现这个目的和价值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中庸之道帮助人们寻找和实现个体的目的,进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4. 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亚里士多德对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包括:克制和节制、不走极端、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中庸,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目的的实现。
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1. 领导力的培养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思想对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稳定团队和实现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领导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目标,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实现团队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2. 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庸思想可以帮助个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克制和节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包容差异,并通过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来维持和谐的关系。
3. 个人成长的指导中庸思想是指导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则。
通过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个人能够更好地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涵的人生。
总结:在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中庸思想强调了个体目的的实现、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以及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84f2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d.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所提倡的德性和道德一直在哲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是两种不同的伦理理论,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的中庸德性。
《中庸》是孔子的一部思想著作,他在其中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即“中”的意思是平衡、调和,而“庸”的意思是恒常、不偏。
孔子认为,人应该在各种境遇下都能保持恒常不变的德性,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任何一方面的东西,而是要保持平衡和温和。
他主张要做到“中心和谐”,既不要刻意追求过分的利益,也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要保持中庸的态度。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多地强调了平衡和适度的重要性。
在他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即人应该追求中庸之道,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要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适度的中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它包含了适度和均衡的理念,能够使人的行为和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
他指出,人应该避免过分地追求欢乐和享乐,也不应该太过苦行和克制,而是要寻求适度的平衡。
从上述两种理论可以看出,孔子的中庸德性更加注重恒常和不偏,即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中庸的德性,不偏不倚。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加强调适度和均衡,即人应该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求中道,保持适度和平衡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和中道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和境界,能够使人在道德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
在他们看来,只有保持中庸和适度的品德,才能使人的行为和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使人保持良好的品性和道德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56ba0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4.png)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阐述丰富而深刻,其“中庸”正义观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
为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庸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之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是中道的权衡”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出中庸思想在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观;时代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什么是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有所考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正义作了具有历史性的分析,他系统的论述了中庸正义观的内涵以及中庸正义观的范围,对当代政治、经济、法律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特点所谓中庸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德性论方面的突出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行为者的一种处境;德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来获得,它要求人在思想上统一,并且人应该过一种善的生活,一种与城邦相一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思想贯穿于美德之中,将德性论划分为四种德性,即勇敢、节制、正义、友爱,而正义常常与公平、公正相联系,他主张“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名。
”与此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所以,过度与不及的节制导致浪费与吝啬都是缺乏德性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他认为,公正是一切人的行为标准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公正不是德性,公正是全部德性的代表。
他还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97885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5.png)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中道说。
中道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
以下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说明的一些案例:1. 道德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通过中庸之道来实现的。
例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勇气可能变成鲁莽,而缺乏勇气则变成胆怯。
中道就是避免这两个极端,既不鲁莽又不胆怯。
2. 政治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中庸的政治体制,既不是纯粹的民主制也不是专制制度。
他认为中道的政府能够平衡各种利益和权力,确保公平和稳定。
3. 知识中道:在知识的追求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过分的怀疑与过分的自信。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基于观察和理性思考,既不盲目接受也不轻易否定。
4. 美学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例如,在艺术和文学中,过度的复杂可能会导致混乱,而过度的简单则可能会失去吸引力。
中庸的美学追求是在复杂和简单之间找到平衡点。
5. 教育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避免过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极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6. 经济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中庸,避免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也不要过于节俭和吝啬。
他认为经济应该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但不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7. 科技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科技的发展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科技的进步可以带来便利和进步,但过度依赖科技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和人类自身的问题。
因此,中道是在科技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8. 社会中道:在社会关系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应该相互关联,社会应该为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的机会,同时个人也应为社会做出贡献。
9. 心理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健康是在情绪的平衡和控制之间找到的。
过度的情绪表达可能导致冲动和冲突,而过度的抑制则可能导致内心的压抑和焦虑。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d3d9c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9.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对比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家,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思想传统。
中道说和中庸学说都是两位思想家最为重要的理论,它们都强调了一种平衡的思维方式,旨在实现人的内在和谐。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背景和文化不同,但他们对于中道与中庸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的是适度和均衡。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避免极端和偏激。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同样主张适度和均衡,在行为和心态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通过追求中庸,人可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2. 正文2.1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的理论原则1. 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避免两个极端的折衷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适度和均衡,避免过分的极端。
比如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物质财富或者只追求精神成长,而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 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理性和感性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
理性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感性则使人们能够体验生活的乐趣。
3. 适度的自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需要适度的自律,才能实现内在的完善和幸福。
过度放纵或者过度约束都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度的自律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4. 实践与习惯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品质和幸福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习惯形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养好的习惯,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的理论原则强调均衡、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适度的自律以及实践与习惯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人们实现幸福和完善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孔子中庸学说的理论原则1.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庸”。
中是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平衡和谐;庸是指不偏不倚,不偏袒一方,不偏袒自己。
中庸之道是追求和谐、平衡、适度的处世之道,主张保持中立、均衡的心态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理想类型的三个标准
![亚里士多德理想类型的三个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610ad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2.png)
亚里士多德理想类型的三个标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贡献深远。
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理想类型,主要包括幸福生活、美德和公正。
这三个标准构成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基石,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启示。
1. 幸福生活(Eudaimonia)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Eudaimonia)。
幸福生活不仅仅是感性上的快乐,而是一种全面、持久的幸福,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整体成就和充实。
1.1 完整而活跃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是通过完整而活跃的生活来实现的。
这并不仅仅是指寻求感官上的愉悦,而是通过思考、创造、社交等各个层面的活动,使个体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满足。
1.2 德行与美德的实践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德行和美德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德行不仅仅是遵循规范和规则,更是对于良好品质和道德的养成。
通过善行和美德的实践,个体才能够达到内在的满足和完善。
1.3 自我实现和目标达成幸福生活还涉及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目标的达成。
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和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 美德(Virtue)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定义为在行为中的适度,即适度的行为在极端的两个极端之间。
他主张美德是通过适度而平衡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极端的过度或不足。
2.1 中庸之道美德强调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的极端。
例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勇敢可能演变成鲁莽,不足的勇敢可能演变成胆怯。
通过适度的行为,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
2.2 道德品质的培养美德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而成的。
个体需要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养成适度和美德的习惯。
这也强调了教育在塑造人格和道德中的重要性。
2.3 美德与幸福的关联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和幸福是紧密关联的。
美德的实践不仅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范,更是为了个体的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89ea5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f.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思想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中道说和中庸学说。
这两种学说在许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在一些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的是“中庸”、“适度”和“平衡”,认为幸福的生活在于避免过度和不足之间的极端,找到中间的平衡点。
他指出道德美德是一种人类性格中的中庸和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高的幸福与完美。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强调“中庸”、“节制”和“和谐”,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与不足之间的偏向,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点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对于人生道德修养的理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人类的理性和理性行为,主张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选择来达到中庸和适度。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行为和思考才能实现幸福与完美。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和修养,来达到“中和”的状态。
孔子提倡的修养是通过学习、悟道和修身,来养成中庸的品格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来实现中庸与和谐。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更加注重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和调和,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品德应该是根据他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来决定的。
他以希腊城邦社会为背景,提出了不同社会角色的中庸与适度。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更加注重的是个体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调和,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品德应该是根据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伦理来决定的。
他以中国封建社会为背景,主张通过顺应天命和尊重伦理来实现中庸与和谐。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说在对待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追求中庸和和谐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凭借理性的智慧和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完美。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f4bd359ec3d5bbfc0a74e1.png)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中庸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在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庸思想在古希腊伦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效,有针对性地得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提升公民素养、加强宏观调控、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啟示古希腊的“中庸”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诗人潘季里特的《祈祷诗》,后来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都讨论过“中庸”思想,但他们推崇的“中庸”思想大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将“中庸”思想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含义及特点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是一种“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中庸”是人至高的德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完全不懂得节制就会变得放荡,不追求丝毫的快乐就会变得自私和麻木,没有底线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畏惧就会变得鲁莽。
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往往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两种极端,只有“中间”才是使事物保持和谐稳定的最好状态。
(二)“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亚里士多德将中道分为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
“绝对中道”是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任何一个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都要相等。
而“相对中道”则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区别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相对中道,是一种适中的状态,需要随着具体情况而不断改变,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中庸”思想区别于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后来不断受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宗教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学说的排挤和中伤,更被冠以“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3b382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f.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品《尼各马可伦理学》等闻名世界。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适度和平衡,主张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注重平衡和调和,主张“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
两位哲学家都力求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取得平衡,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以实现心灵的和谐与完善。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与孔子的中庸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哲学观点、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异同,从而揭示两位哲学家在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上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反思东西方哲学的文化传统,为当代人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两位思想家在各自时代都是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比较他们的中道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通过比较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下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这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思想,还可以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思考,激发我们对于道德、伦理和政治的思考,有助于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研究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比较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探讨两者在哲学、伦理和政治观点上的异同。
通过深入分析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理论,我们可以加深对中道与中庸学说的理解,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也可以借鉴两位思想家的智慧,为我们今日的生活和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67d8c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7.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家,分别代表了西方的中道说和东方的中庸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中庸之道,主张避免极端的做法,追求平衡和和谐。
孔子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主张遵循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适度和平衡,他认为真正的美德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主张避免过度和不及,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谦虚。
虽然两者的背景和文化不同,但都体现了追求平衡和和谐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思想都对人类的生活、道德、政治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中道说和中庸学说,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思想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启示与影响。
在今天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借鉴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思想,追求平衡和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说明比较的重要性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的特点、优缺点、异同等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时,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种思想体系都是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探讨,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中道说和孔子中庸学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领会它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体系。
比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它们之间的思想渊源和影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比较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借鉴它们的智慧,指导我们的实践和生活。
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中道说和孔子中庸学说,对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哲学思想背景的对比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哲学思想背景有着明显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be46d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2.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中的伟大哲学家。
他们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派别,本文将对这两个哲学派别进行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是一种将两个极端进行合并的哲学思想体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两个相反的极端,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极端,我们就会失去真相。
因此,他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找到中间道路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避免偏执和过渡行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是一种中间道路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这意味着避免进行过度行为,保持适度和稳定。
他认为,这种态度可以使我们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执,并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取得成功。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两种哲学思想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更注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而孔子的中庸学说则更注重社会和人际关系。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而孔子的中庸学说更注重哲学、伦理和道德。
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也会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产生不同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而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观点和理解。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都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体系。
他们都强调了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以及避免极端观点的危害。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提供了对我们生活和思考的重要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1fbfcc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6.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中道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遵循适度和均衡的原则,而不是过度或不足。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强调均衡和稳定,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尽管两位思想家的文化背景和时间背景不同,但他们的中道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我将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进行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主张在各个方面追求适度和均衡。
他认为人类应当避免过度和不足,而要追求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主张遵循适度和均衡的原则。
他认为人应当避免过分的放纵和压抑,而要保持适度和谐的状态。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人不能偏激地追求极端,而要寻求适度和均衡的最佳状态。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所谓的“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实现他们的最高人生目标。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道德追求和行为操守,个人才能实现内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两位思想家都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他的政治哲学。
他认为政治社会是实现个体和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中道思想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属性,而通过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人可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相比之下,孔子更注重道德和人际关系的修养,他认为通过社会角色的尽责以及道德行为的表现,个人可以实现精神的满足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追求适度和均衡、个体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秩序和稳定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尽管在具体的理论和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两位思想家都认为人类应当追求中庸之道,并通过适度和均衡的方式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601a6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9.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的《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西方倫理學經典之一。
尽管思想背景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但两篇经典都在道德方面给出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本文将比较两篇经典中的道德理论异同点。
一、相似点1. 修身齐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优秀的德行不仅要表现在自身,还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中。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先修其人而后教其人”。
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寻求人生真理是排挤通往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首要步骤,独君子须先行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指出,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人的品德修养和家庭的美满。
人的德修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他说:“我们需要一个相当美好的生活,因为美好的生活会使错综复杂的性格得以纯净。
”2. 德行为中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核心标准是德行。
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即知止、定、静、安和虑。
孔子的道德要素主要指出了定、怿、宁、恭、问、修。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一种向性湄的品质。
他提出,德行的核心是良好的品性,只有做有品性的人才能有微妙的审美识别力和道德判断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的修炼就是收集为道德品质,在委曲求全的漫长过程中,他认为力量、勇敢、公正、清醒、大度和谨慎等品质都是德行判断的标准。
二、不同点1. 道德权威孔子的道德权威是天,他认为人的德行和行为必须围绕天的命令而进行。
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必须要同天命以及人伦关系相结合,这些关系是构成伦理道德系统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道德的基础不是天命,而是理性本性。
人的自然趋向是做好,这种天赋的趋向是与道德行为不可分割的,人应该在自己的本性中寻找道德的价值,理智并正确地将其付诸实践。
他提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本性,本真的自我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和行动的标准,理性本质上是自由的,知道做什么是好的。
2. 道德形式孔子提出德行是静态的形式,也就是说,德行培养的过程仅仅只是明确心灵的方向,从而保持一种稳定的道德行为状态。
中庸何以为人之德性——以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为中心
![中庸何以为人之德性——以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71bbb3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1.png)
中庸何以为人之德性——以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为中心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以仁为中心,力求实现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中庸则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追求平衡与中和,旨在引领个体遥离极端,保持平稳、正常的状态。
中庸要求人对待一切事物持有一个平宁、理性的态度,并在行为上追求合适、恰当的境界。
此处可以引入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与儒家中庸的理念相比较。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中庸之道”与儒家中庸的内涵存在某种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伦理学上,美德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而美德的实现需要保持适度的行为与情感状态。
他主张人要遥离过度与不足之间的极端,而是追求中道,保持适度。
这种相似之处为我们深度理解中庸的德性培育提供了一个视角。
其次,我们可以从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探讨中庸如何成为人之德性的核心。
在儒家看来,中庸是人的德性的基石。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中庸则是修身的基本要求。
儒家提出了浩繁德性模范,如仁、孝、忠、信等。
中庸则要求人在追求这些德性的时候不偏不倚,保持理性、平宁的态度。
举例来说,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中庸要求在实现仁的过程中,不应过度放大情感,也不能过于理性,而是要追求一种中和、恰当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同样认为适度是德性成就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道德美和性格美。
他认为美德是人生的根本价值,而这种美德的实现需要人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亚里士多德指出,对待欲望和情感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引导人走上错误的道路。
只有在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情感状态下,人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综上所述,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认为中庸是人之德性的核心。
中庸要求人在修身养性、追求德性的过程中,保持适度、平宁的态度,防止陷入极端。
无论是儒家仍是亚里士多德,都将中庸作为实现人类道德追求的基本准则。
然而,实践中往往并不容易实现中庸。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9156d5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7.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的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理念。
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就这两种道德理念的异同进行比较。
无论是孔子的中庸德性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都强调平衡和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道德的归宿是“中”,即在各种相对的极端之间寻求平衡。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即在两个相反的极端之间找到平衡。
在具体的道德准则上,孔子的中庸德性主要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即做到道义与利益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注重于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他认为,个体要通过追求贤德和美德来达到幸福和全面的发展。
孔子的中庸德性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个体不能独善其身,要为社会负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侧重于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高,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良知和理性,建立正义和道德的品格。
两种道德理念在道德目标上也存在差异。
孔子的中庸德性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追求的是个体的幸福和完善,认为通过追求美德和道德品格可以实现个体的完美发展。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d05dd0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1.png)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提纲:一、总括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和”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执两用中”,要求人们言行符合周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认为“仁”、“礼”等儒家的基本范畴都包涵在中庸之中,试图通过行中庸之道,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站在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之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并结合当时现实社会,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论。
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即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最高的善或至德,“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二、基本内涵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
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相同点1、社会背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具体说来,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末期,城邦制度也已盛极而衰,并最终为马其顿所灭。
2、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中庸或中道,要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
3、主体指向的一致:至上美德。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至上美德,并非人人具有,平常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渐向中庸美德靠拢。
4、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和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
5、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衷主义中庸或中道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双方,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因对立统一而达成的平衡及真实的和谐一致,反映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9a890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4.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哲学思想的高峰。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庸学说和中道说是他们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本文将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分别做一些简单介绍。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美德都是一种适度的掌握,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均衡状态。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修养自己的态度,是一种适当的控制和调节,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克制。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中道)的观点,他认为幸福是一种适度的行为,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克制。
中道的核心是适度和均衡,是一种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调和与平衡的状态,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孔子的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中庸之道。
中庸学说是一种修养自己的态度,是一种适当的控制和调节,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克制。
在《中庸》一书中,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他认为“中庸之道,最易明也。
中者,令自然之性也;庸者,行方之事也。
”他强调中庸之道的易懂易行,认为中庸之道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也是最适合人的修养之道。
从概念上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注重于道德美德的适度与均衡,他认为一切美德都是一种适度的掌握,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均衡状态。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注重于修养和行为的适度与均衡,他认为中庸之道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也是最适合人的修养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更注重于道德层面的适度与均衡,而孔子的中庸学说更注重于修养和行为层面的适度与均衡。
从实践上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都强调了适度与均衡的重要性,并且都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易懂易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两种思想,努力追求适度与均衡,不要过分放纵也不要过分克制,在修养和行为中追求中庸之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然,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一方面,中庸之道是对辩证法度的概念的最初表述。他不仅肯定了中道即德性,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德性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品德,而且还涉及到因人而异的适度的量。他指出:凡取得恰当都是指它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中道。(11)这里的恰当、中道就是适度的量,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就是度。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等同于度,但他有关适度原则的一系列表述,无疑是十分接近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思想的,是对辩证法度的概念的最初表述。
3.中庸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亚里士多德指出:并不是一切行为、一切感情都有适中。例如恶意、无耻、嫉妒等感情,奸淫、偷盗、谋杀等行为,以及其它这一类的感情或行为,本身就含有恶性,本身就是恶,就应当谴责,并非仅仅由于过度与不及而被谴责。(14)他又说:在不公正的、怯懦的、放荡的行为里寻求适度、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因为如果这些行为里也有适度或过度与不及,那就是在过度与不及里有适度,在过度里又有过,不及里又有不及了。(15)所以,在过度与不及里,不能有适度,在适度里不能有过度与不及。(16)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庸决不可滥加施用,对于恶的、不正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不在于是否以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态度、施于适当的人,而是只要做了就必然是恶的。
另一方面,中产阶级主政,在经济上足以抗衡贫富两大阶级,这是城邦安定的重要原因。亚里士多德说,在一邦之中凡中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他两个部分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强大──那么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两个相对立的部分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所以很明显,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31)如其不然,有些人家产万贯,另一些人一贫如洗,城邦失去了平衡力,必使社会各趋极端,引出变故,招致政权的毁灭。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是以理性为指导的,它比其它任何技艺艺都更高级、更优越,因此对于人的感情和行为而言,遵守中庸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为了达到道德上的至善,人们就应当把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过度与不及都会引起美德向恶行的转化。这显然是对以往中庸至善观念的系统表述。
中产阶级执政还可以消除党争。亚里士多德指出;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的,公民之间少党派和无内讧。(29)因为中产阶级财产适当,不会为富不仁:它人数众多,不会为贫富两极所操纵,同时,在军事和文治机构中,中产阶级的人们还有一个长处;他们很少野心(30)可见,经济的稳定、人数的众多、贫富的兼容、内部的团结是中产阶级的突出长处,这一特点足以使城邦政治走上正轨,消除政治上的内讧和混乱,导致社会的长治久安。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在财产上崇尚中庸、谴责两极的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各城邦的阶级结构迅速分化为两个极端,一端是少数是家财万贯的大奴隶主,另一端是一贫如洗的破产自由民。两极分化的结果是阶级矛盾加深、阶级斗争尖锐、城邦政体动荡不安。这一社会状况导致了亚里士多德从中庸出发去寻求挽救社会的良方,突出地表现在推崇中产阶级、反对两极分化,其用意显然是为了使阶级和谐、社会稳定,最终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欧洲哲学史上试图反映事物客观的质量关系的第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范畴,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探索宇宙发展规律方面迈出的可喜的一步。黑格尔曾经指出:当量的变化发生时,最初好象完全无足轻重的,但后面却潜藏着别的东西,凭借这种机巧去抓住质(引起质的变化),这里所包含的尺度的矛盾,古代希腊哲学家已经在不同的形式下加以说明了。(12)假如说黑格尔的这段评述不包括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的话,显然有失公道,不但如此,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对黑格尔发生过直接的影响。黑格尔说:把握度对于实际生活,特别是对伦理关系也异常重要。例如就用钱而论,在某种范围内,
社会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哲学是研究集体的善,国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民的最高善德,而善德就在于行于中庸──则(适宜于大多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中庸。(17)因此,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方式及城邦的政治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庸三种状态,同样遵循着过度和不及乃恶行的特征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的行为标准。可见,中庸之道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成为其国家政治观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
【作 者】王岩
【作者简介】王岩,1964年生,哲学硕士,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社科系副教授。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尤其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庸之道不仅是其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弄清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对于系统地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庸伦理观
中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是古希腊的传统思想,也是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格言。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庸就体现为适度、中和、适中等概念。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பைடு நூலகம்论是科学、艺术、技艺,还是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渗透了对中庸的崇尚。毋过毋不及被视为希腊人生活的准则。他们不仅把中庸作为神谕刻在全希腊崇拜的中心──特尔斐神庙上,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特别是哲学著作和政治演说中,都把这种要求作为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美德样式,以至当作至善至美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中庸伦理观,并使中庸之道成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国家政体论的核心。他把中庸看作国家绝对不应忽视的公理,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24)亚里士多德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而这两种政体各有弊端,不利于缓和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因为富人掌权建立寡头政体,以压迫平民为职责;平民掌权建立平民政体,压制富人也不遗余力,这样他们各走极端,使社会趋于极不平衡,所以凡离中庸之道(亦即最好的形式)愈远的品种也一定是恶劣的政体。(25)
显然,那种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归之于折衷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折衷主义的实质是在各种不同的因素,特别是绝对对立的因素中求取中道。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不但没有这种含义,而且是坚决反对这种观点的。他特别强调了中庸只能在德性的意义上使用,坚决反对在恶性中再去寻求中庸,反对用中庸来调和美德和恶性的对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绝对不同于那种万事求同、良莠不分、不讲原则、一概而论的处世哲学,而是对是非、曲直有着严格的界限和鲜明的态度,与那种在是非、善恶之间模棱两可、含乎其辞、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毫无共同之处。#p#分页标题#e#
多用或少用,并不关紧要,一经越过,用得太多,或用得太少,就会引起质的改变原来可以认作节俭的行为,就会变成奢侈或吝啬了。(13)显然,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例证的重复。可见,中庸之道以及亚里士多德在其它方面对辩证法的探索,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探宝者,成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中庸
的特点是适度、适量。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一种凭选择所得的习性。它的特点在于适度,或遵循适合各人的适度。⑥可见适度乃德性的特点,而德性之所以是一种适度,第一,因为德性是二恶之间的中点,一恶在过度的一边,一恶在不及的一边;第二,因为二恶是在感情或行为方面超过或达不到适当的量,而德性则能发现或选择这个中道或适度的量。⑦这里,亚里士多德具体表明了德性之所以是适度,不仅在于德性处于两恶之间,而且在于德性与两恶之间保持不等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个适度的量,也就是指一种相对的中道。这种相对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⑧所以,这种相对的中道或适度是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举例说:如有一人,吃十磅太多,两磅太少,教师不能因此叫他吃六磅;因为六磅对于这个人说,也许太多,也许太少;如对于弥罗说太少;但对于初学武术的人说则太多。⑨因此,何为中庸,何为适度,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变的标准,带有很大的相对性,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⑩
3.中产阶级是共和政体的主体,是中庸之道的化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因此,它的根本特点就是符合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主政可使域帮安定。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说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27)在他看来,经济上处于小康状态的中产阶级既不会像穷人那样图谋他人财产,他们的财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耍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因此,无过不及,庸言致祥,生息斯邦,乐此中行。(28)这就是中产阶级统治下国泰民安的景象。
多数人执政的法律统治,决不允许出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两极分化。所以,共和政体具有鲜明的中间性格,克服了其它政体的种种弊端而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共和政体的本旨只是混合贫富,兼顾资产阶级和自由出身的人们而已。(26)
1.中庸之道是国民拥有财富的标准,亚里士多德指出
: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不能顺从理性的指导。前者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后者则往往懒散无赖,易犯小罪。(18)因此,在一社会中,极富和极贫各趋极端,他们远离中庸,悖乎正义,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既无物质困乏之虞,也无财产之多之累是生活幸福的关键。为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19)在这三个阶级中,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不肯接受任何权威的统治,(20)他们的偏见是财产,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一切都不平等的根据,因而他们不堪为政;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仅知服从而不堪为政,就全像一群奴隶。(21)他们的偏见是自由,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因而他们也不堪为政;中产阶级为民主势力,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22)在这样的政体下,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财产能够过小康生活,这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