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教材P37注解
(6)慎其独:独,人所不知而己所独处之地。
指在一人独处时尤要谨慎。 (7)“喜怒哀乐”句:见教材P37注解 (8)“发而皆中节”句:见教材P37注解 (9)大本:天下万事万物之本源。朱熹云: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10)位:安其所。育:遂其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 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 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 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 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 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 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 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 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 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 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 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 刚强起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 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 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 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 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 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 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13-6-27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 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 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 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 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 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 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
指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 们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 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 看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 也要警惕谨慎。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二)
(1)仲尼:孔子。
(2)中庸:朱熹注云:“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中庸为儒家伦 理准则,指为人处世应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3)时中:指喜怒哀乐时时中节。 (4)无忌惮:就是无所顾忌,无所禁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 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 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 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 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 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 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 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 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 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 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 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 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 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 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 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 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 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三)
(1)“子曰”句:子,指孔子。此句见《论语雍
也》篇。原句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鲜,少。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6)柔远人也:以柔婉之道对待远方客 人。柔:安抚,怀柔。 7)怀诸侯也:安抚天下诸侯。 8)修身则道立:修养自身,则做人有 坚定之准则。 9)不惑:不迷惑于理。 10)不眩:不迷于事。 11)劝:劝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 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 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 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 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 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 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 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 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六)
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大凡治理天下国 家有九条准则。为:动词(注意与虚词的 区分),治理。经,常道,准则。 2、亲亲也:亲爱亲人。前一“亲”为动词。 3、体群臣也:体恤群臣。体:朱熹注: “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4、子庶民也:如父母待儿子般对待百姓。 子,动词。庶民:平民,百姓。 5、来百工也:招集百工。百工,指各种有 手艺之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 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 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 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
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 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 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 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 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
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 了这一原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 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 行而不相悖。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五.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
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 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 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 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 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 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 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四)
(1)道:指中庸之道。 (2)知:音zhì (智),指聪明有智慧的人。 (3)明,了解。 (4)不肖者:指品德不好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 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 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 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 真正品尝滋味。”
2013-6-27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一,知人论世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 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 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 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 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 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 尊他为“述圣”。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之
《中庸》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一,知人论世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
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 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 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 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 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七)
1)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 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 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 18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 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 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 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 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 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 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 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 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 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 畏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五)
1)好学近乎知:勤心求学就能够接近智慧。 2)努力行善就能够接近仁爱。 3)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 4)“知.仁.勇”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译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 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 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 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 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2013-6-27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
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 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 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2013-6-27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
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 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 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 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