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导学案(学生版修改)

合集下载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拓展探究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寂寞的孔子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

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

是的,他还在。

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课题:《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

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激思导引《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自主探究1、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人的根本。

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根底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到达“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莫⎩⎪⎨⎪⎧莫.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那么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微⎩⎪⎨⎪⎧莫显乎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夫祸害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体⎩⎪⎨⎪⎧体.群臣也 轻暖缺乏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势 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那么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高二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中庸〉节选》全套教案

河北省高二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中庸〉节选》全套教案

河北省高二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中庸〉节选》全套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进一步研读儒家思想,主题是“修齐治平”,分别研读《大学》节选和《中庸》节选。

本节课学习“相关读物”中《中庸》节选部分。

《中庸》是儒家学说最早而且最精密的哲学之一,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所宣扬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虽然是时代的产物——倡导建立包含礼仪仁爱等内容的儒家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积极的意义,应当传承汲取成为我们的智慧和品质。

本文教学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思考理解本质内涵并进行现代解读,阅读时注意与前面学习过的儒家文章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部分难解的文句教师要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

一课时完成。

二、教案三、点评: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没什么大的障碍,但是对中庸之道,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因为文本对他的内涵的阐释不详细,行文的逻辑不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清晰明显。

教学中注意引导联系儒家相关思想和相关文章来解读,尤其是对文本的感知思考深入解读。

本课教学从字面词句开始不断深入导到思想内容骨髓,师生共同挖掘联系综合。

教学中按照学生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做好适当的铺垫,深入浅出的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推进,教学从第一段开始,把握全文的主旨,即领会中庸的相关概念的内涵,突破难点,然后去触摸中庸的本质,接着从文中找出中庸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最后升华为人生的意义和智慧,解决了重点。

教学环节尽量减少,精心设计提问,关键是要以一当十。

深入的导引,让学生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学生都在能动的阅读思考,教师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扶一把,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融汇贯通,真正的深入整合理解,然后走出文本,做到辩证分析,古为今用。

把阅读看作是生命体验思维发展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语文课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紧融合,整体推进,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张力。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命之谓性性:本性B.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适合,符合C.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 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 不勉血中择善血固执之者也B. 喜怒哀乐Z未发中也者,天下Z大本也C. 尊贤,塑不惑知斯三者,塑知所以修身D. 恐惧壬其所不闻莫见垩隐(三)、“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収方等同起来,不分王次;或把矛盾的双方関和起来不分杲非,不要斗氣中庸并非是无療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療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木长,诚之一分则末短;著粉则末白,施朱则太赤。

”乩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韋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童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次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醍的不提醍,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阅读下而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一)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苴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I匕。

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I上此法令。

《中庸》节选学案2012学生___龚德国

《中庸》节选学案2012学生___龚德国

《中庸》节选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第一段天命之谓性.(本性),率.(遵循)性之谓道,修.(修明)道之谓教.(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片刻,一会儿)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警戒谨慎)乎.(在)其所不睹,恐惧乎.(在)其所不闻。

莫.见.乎.(在)隐.(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现),莫显乎.(在)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表现出来),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节度),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也。

致.(达到)中和,天地位.(安于其位)焉,万物育.(生长繁育)焉。

第二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段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很少)能久矣!”第四段子曰:“道之不行.(实行)也,我知.(知道)之矣:知.(聪明)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知道)之矣:贤者过之,不肖..(不贤的人)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段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努力实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知.(懂得)斯三者,则知.(知道)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的方法)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第六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爱)亲也,敬大臣也,体.(体恤)群臣也,子.(像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庶民也,来.(招来)百工也,柔.(善待)远人也,怀.(安抚)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确立);尊贤,则不惑.(迷惑);亲亲,则诸父昆弟..(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迷惑);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七段诚者,天之道.(道理)也;诚.(努力达到“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努力)而中.(符合),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

中庸说课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 掌握《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加以应用;2. 理解《中庸》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的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向学生介绍《中庸》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其作者、作品内容及影响。

可使用图片、简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该书的兴趣,引发思考。

主体:一、《中庸》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0分钟)1. 提问:谁知道《中庸》是由谁写的?2. 介绍:《中庸》是由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所著,是一部总结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该书分为十六篇,主要探讨人的本性、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问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中庸》的了解。

二、《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5分钟)1. 介绍:《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中庸》在儒家思想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中庸》的关键观点(40分钟)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包括“中庸之道”、“君子之修身”、“君子之治国”等。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各个观点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

四、《中庸》的应用与价值(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中庸》中的观点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2. 展示与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庸》的作者、内容和意义,掌握了《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中庸》中的关键观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导学案(有答案)

《中庸》节选导学案一、文本助读1. 连线作者《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2.整体感知《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二、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中庸(yōng)须臾(yú)不肖(xiào)笃行(dǔ)2.一词多义(1)率()(),(,)⎧⎪⎨⎪⎩率性之谓道遵循率疲弊之卒率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2)诚,(),(,)(),()⎧⎪⎪⎪⎨⎪⎪⎪⎩诚者天之道也诚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 心意3、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圣人也古义:自然而然。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要求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

3.引导学生探究《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过程与方法:1、默读与诵读相结合,细读与速读相结合。

2、以教师的导读为抓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史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要求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中庸”精神实质: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对待其它人要博爱。

对待上司要忠诚。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尊重知识。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三、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设计】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四、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中庸之道》导学案

《中庸之道》导学案

《中庸之道》学案黄岩中学邓薇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1.16、13.23、13.24、17.132、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鲜、与、狷、和、同、贼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4、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二、观点阐释1、中庸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2、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

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三、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民鲜()久矣狂狷()褊()急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乡原()恶()称人之恶()者讪()上徼()讦()剽()窃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乡原,德之贼也通,释作。

(2)恶徼以为知者通,释作。

(3)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释作。

3、解释加点的字词(1)民鲜久矣(2)然则师愈与(3)过犹不及(4)无适也(5)无莫也(6)不得中行而与之(7)必也狂狷乎(8)小大由之(9)君子和而不同(10)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1)恶果敢而窒者(12)恶徼以为知者(13)恶讦以为直者5、名句背诵检测⑴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

⑵礼之用,。

⑶先王之道,斯为美,。

⑷知和而和,,亦不可行也。

⑸乡原,。

⑹君子和而不同,。

⑺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⑻恶徼以为知者,,恶讦以为直者。

四、思考探究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第二篇《中庸》教案《中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内容】《中庸》P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学准备】教材《国学经典》课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上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1、配乐诵读:要求: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出示,带拼音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

要求: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划出停顿符号。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四人小组连读、竞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三、整体认知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

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

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

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

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六、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

第《中庸》教案(1)

第《中庸》教案(1)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中庸》导学案剖析

《中庸》导学案剖析

《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

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预习案】【自学导航】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庸》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中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促使学生能够将《中庸》中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篇章:《中庸》的概述与分析教学重点:1.简要介绍《中庸》的作者、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2.详细解释《中庸》的核心理念。

3.分析《中庸》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庸》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中庸》的兴趣。

第二步:核心内容解析(3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详细讲解《中庸》中的核心理念,如“中庸之道”、“中正之道”等概念。

2.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中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20分钟)1.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于《中庸》中的一些观点的看法,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庸》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如《中庸》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步: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中庸》中的理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中庸》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交流的活跃程度。

2.学生对于《中庸》核心理念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拓展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庸》,或是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与《中庸》相关的内容。

结语:通过《中庸》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中庸》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设计的灵活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推动现代青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

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预习案】【自学导航】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1)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1)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的解读,即“中庸之道,其为天下之大本”,围绕“中庸”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个人修养、道德实践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首章的基本含义,把握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出中庸之道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解读《中庸》首章,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历史上的人物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中庸》首章解读2. 核心概念:中、和、仁、义、礼、智、信3.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中庸》首章,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要点。

【教育资料】《中庸》节选导学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中庸》节选导学案学习专用

《中庸》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相关链接: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三、自主学习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原则有哪些?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1)天命之谓性:(2)率性之谓道:(3)力行近乎仁:(4)莫见乎隐(xian):(5)柔远人也:(6)行之弗笃,弗措也:(7)择善而固执之者也:(8)致中和:四、合作探究: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附:好好先生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篇的前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第二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第三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古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庸》前三章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解读文言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a. 逐句解读第一章,分析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b. 讲解第二章,阐述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可离道的原因。

c. 解读第三章,强调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3.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互相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天命→性→道→教2. 第二章:道的重要性3. 第三章:君子的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提高自己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

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

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

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

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

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

】(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翻译课文第二节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三)翻译课文第三节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三、合作探究(C级)
1.“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在划横线的地方填写你认为能概述“中庸”的精神实质的关键词)
2.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3、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四、考题链接(D级)(题型:高考选做题,分值:12分)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
不及。

”(《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③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章句上》
①师与商:师,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②愈:胜过,强些。

③孳孳:通“ 孜”。

勤勉;努力不懈。

④彀率:gòu lǜ拉开弓的标准。

(1)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

(6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

100字左右。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