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学》节选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得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得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得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得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与地区得86个儒学研究机构得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得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得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就是《礼记》里得一篇。

一般认为就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就是秦汉时得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得地位并不就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得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与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得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瞧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得“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得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得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得《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得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得2000余字,但却就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得总括性著作,就是儒家人生教育得道德纲领,也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得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得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得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得宏观图式。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大学》节选教课设计学科语文讲课班级高三17、18班任课教师白文波第1周礼拜六2009年8月8日教课目的: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此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认识,并指引他们商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了然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累积文言词句,掌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举办。

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域的 86 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 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会此中的奥义。

二、知识累积1. 认识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以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朝从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其实不是很突出,因为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来源理、原则、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此后,渐渐遇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朝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相同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获取程颢、程颐全力尊敬,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经过说明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此后《四书集注》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此后获取了官方的正式认同与尊敬,对古代教育,甚至整此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先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大学》节选导学案一、作家作品积累:1、《大学》原为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2、《大学》是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之首。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言基础知识: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知止而后有定。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见君子而后厌然。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 / 5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7、上老老而民兴孝。

()()8、上长长而民兴弟。

()()三、课内阅读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1、注音或解释词语:(1)诚其意:。

(2)毋:(3)恶()恶()臭():(4)好()好()色:(5)谦():2 / 5(6)慎其独:2、根据文意,阐释“诚意”:参考答案: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

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

四、课文研读: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参考答案:“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3 / 5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高中《大学》节选教案

高中《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文言文句子。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阅读与讲解1. 学生朗读《大学》节选,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三、讨论与分析1. 分组讨论《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修辞手法在表达思想中的作用。

四、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尝试用《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拓展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使学生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大学》节选文本2. 儒家思想相关资料3. 课堂讨论记录4. 学生作品集。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
2024/1/29
04
(202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05
题目:从《大学》节选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 于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 看法。
06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和评价,体现时代意义。
13
备考策略及技巧指导
真题训练
多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熟 悉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小组交流
探讨《大学》中提到的“ 格物致知”等思想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汇总分享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全班共同交流和分享。
20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学者辩论场景
角色分配
学生分组扮演古代学者,分别代 表不同学派和思想。
辩论准备
各小组收集资料,准备辩论观点 和论据。
模拟辩论
在课堂上模拟古代学者辩论场景 ,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
跨文化对比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宗教思想进行比较,探讨 其中的异同和相互启发之处,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 视和理解《大学》。
18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2024/1/29
19
分组讨论会:探讨文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分组讨论
《大学》中所阐述的“大 学之道”对于现代教育的 启示和影响。
2024/1/29
《大学》的文本特点与文学价值
《大学》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文辞简约,内涵丰富,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
12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01
(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02
题目:阅读《大学》节选部分,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大学之 道及现实意义。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大学》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大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注释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2. 分析《大学》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详细讲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针对《大学》中的某个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反驳意见,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和证据。

六、口头表达能力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口头表达和阐述。

2. 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节选导学案

大学节选导学案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导学案一、本节知识点: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学习重难点: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三、新课标要求: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四、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五、学习内容: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大学节选》导学案1

《大学节选》导学案1

《大学》节选导学案教学目标: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教学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以致于庶人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身有所忿懥有所好乐哀矜敖惰天下鲜矣苗之硕偾事上恤孤絜矩之道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此之谓自谦2、在亲民3、之其所敖惰4、弟者,所以事长也5、上恤孤而不倍三、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使彰明)(美好的)2、知止而后有定。

(确定的目标)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切)4、见君子而后厌然。

(遮掩)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明)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偏颇,活译为过分)7、上老老而民兴孝。

(尊敬)(老人)8、上长长而民兴弟。

(尊敬)(长辈)9、如恶恶臭(厌恶)(不好的)10、如好好色(喜爱)(美丽的)11、此之谓自谦(满足)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谨慎)1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4、先诚其意1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6、孝者,所以事君也17、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18、人之视已19、先齐其家20、欲正其心者21、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22、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23、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24、有德此有人四、句子翻译题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不会违背。

《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帮助学生理解《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思想观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什么会被列为儒家经典?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圈点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大学》的主要思想。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的主要思想,谁能简要概括一下?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大学》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的方法?(2)作者在《大学》中强调了哪些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怎样的?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五、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节选高二语文教案

大学节选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核心思想。

2. 学习《大学》中的经典语句,体会儒家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

2. 《大学》中的经典语句。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句子。

2. 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

2. 提问:《大学》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二、课文讲解1.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自悟,找出重点句子。

2. 教师讲解重点句子,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分析《大学》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4. 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大学》中的道德观念。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翻译《大学》中的文言文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道德观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

2. 强调《大学》对我们今天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大学》,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大学》教案

高中语文《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中的主要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深层次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原文、译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大学》原文,了解作者及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大学》简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谁写的吗?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齐读《大学》原文,教师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结合译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四、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分析“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内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纲领”和“八条目”的重要性。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究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的深层次思想。

四、拓展延伸1. 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高中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高中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中与大学的不同之处,掌握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高中与大学的不同之处。

2.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面对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的挑战。

2.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即将步入高中,对大学生活有哪些期待和向往?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高中与大学的不同之处(1)学习方式:高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以素质教育为主。

(2)课程设置:高中课程较为单一,大学课程丰富多样。

(3)学习压力: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大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2.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方法和技巧(1)提前了解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做好职业规划。

(2)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适应大学学习节奏。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4)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拓宽人际关系。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分析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互动1. 提问:如何克服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的困难?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中与大学衔接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大学生活规划。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高中与大学的不同之处,掌握了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答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答案

课程名称:高二选修《大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古文难句的理解。

2. 《大学》核心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大学》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文献?它有什么样的价值?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其基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以下问题:(1)《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什么?(2)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四、难点解析1. 教师针对《大学》中的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翻译难句。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拓展阅读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加深对经典文献的理解。

2. 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2)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三、课堂讨论1. 讨论以下问题:(1)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修身”?(2)如何将“齐家”思想与家庭和谐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选修大学节选教案

高中选修大学节选教案

课程类型:选修课授课对象:高中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培养学生对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的认识;3. 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思考。

教学重点:1. 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的介绍;2. 学生对未来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思考。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2. 如何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有关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大学?二、新课讲授1. 大学专业介绍a. 教师展示不同大学专业的介绍,如: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等;b.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特点和发展前景;c. 教师总结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

2. 校园文化介绍a. 教师展示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园文化,如:清华、北大、哈佛等;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校园文化,如:学术氛围、社团活动等;c. 教师总结校园文化的特点,强调校园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正确认识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信息,为下一节课做准备;2. 学生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习和职业道路?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专业和校园文化的认识;2.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专业信息。

二、新课讲授1. 学生分享自己的专业选择理由,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习和职业道路?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职业规划,如: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4.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节选导学案

大学节选导学案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导学案一、本节知识点: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学习重难点: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三、新课标要求: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四、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五、学习内容: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 上学期《大学》节选导学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 上学期《大学》节选导学案 新人教版

【知识链接】1、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大学》节选教课设计学科语文讲课班级高三17、18班任课教师白文波第1周礼拜六2009年8月8 日教课目的: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此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认识,并指引他们商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了然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累积文言词句,掌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举办。

来二、知识累积1. 认识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以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朝从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其实不是很突出,因为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来源理、原则、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此后,渐渐遇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朝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相同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获取程颢、程颐全力尊敬,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经过说明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此后《四书集注》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此后获取了官方的正式认同与尊敬,对古代教育,甚至整此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先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B.治国安邦的大学识先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相同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导学案

《大学》导学案

《大学》节选导教案第一课时班级:小组:姓名:议论:一、【导入,展现目标】【导入】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积厚流光的历史长河中,以前出现过许多光芒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难得的文化遗产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到现在日依旧光芒四射。

下边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习“四书”中的《大学》。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及作品信息,学习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

2)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要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认识“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商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2.重、难点1)学习要点字词,培育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文章主旨,提升自己修养。

二、【学一学】1.作者及作品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好多学者以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 祖先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对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 而“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三、【讲一讲】要点词语解说及句子翻译1.第一段( 1)大学之道( 1),在明显德( 2),在亲民( 3),在止于至善。

道: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释义: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在于令人弃旧图新,在于令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2.知止( 4)此后有定;定此后能静;静此后能安;安此后能虑;虑此后能得(5)。

物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得:本末 :释义: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地“至善”,此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心里就会静;心里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率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而后才能有所获,达到至善的境地。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人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

大学导学案

大学导学案

第六段【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 )之道也。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 )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问题: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那么“三纲”“八目”具体是指什么?2、修身是《大学》“八目”中最重要的内容,意思是使个人的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那么如何理解“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呢?温故知新:《鸿门宴》节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③乃令张良留谢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遣将守关者3、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因击沛公于坐4、以①具告以事②籍何以至此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5、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且为之奈何6、于①长于臣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③樊哙覆其盾于地翻译句子1、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八目:①格物:探究事物原理;②致知:获得知识;③诚意:使心意诚实;
④正心:端正内心;⑤修身:修养自身;⑥齐家:整治家庭;
⑦治国:治理国家;⑧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自主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1、通读全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

()()②知止而后有定.()
③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④见君子而后厌然
..。

()⑤恶.()恶.()臭.()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⑦人之其所哀矜
..而辟.焉。

()()⑧身有所愤懥
..()
⑨之其所敖惰
..()()⑩.其机.如此()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此之谓自谦.(通)上恤孤而民不倍.(通)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帅.:(通)
【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形。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其所厚.者薄.
(3)上老老
..而民兴弟
..而民兴孝(4)上长长
(5)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慈者,所以使众也。

(判断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未之有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

()
3、翻译下列文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3)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问题探究】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结合现实写几句话表达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理解。

提示: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
【自主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
..齐其家
D.孝者,所以
..事君也
3.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素材积累】
一、“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1、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

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2、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二、“平天下”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对韩国、日本等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可谓是“平天下”了。

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是唐朝盛世的基础。

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被称颂为“贞观之治”。

【拓展延伸】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选自《大学》译文: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