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豁然堂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仔细读二、三句,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 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 汤乎若流水。”
交代锺子期所言,是
对伯牙的再次高度赞美。
意思:一会儿琴声变了,伯 牙心里又想着潺潺的流水, 锺子期再次情不自禁地赞叹 道:“您弹得真是太妙了! 琴声像流水一样浩浩荡荡!”
谬: 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 也有“掉尾而斗”者。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整体感知 读课文《书戴嵩画牛》,说一说文中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一格牧童 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 错误的故事。
书戴嵩画牛
苏轼
课文讲解 听老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
蜀中 有杜处士,好 书画,所宝 以百数。有 戴嵩 《牛》一轴,尤 所爱,锦囊玉轴,常以 自随。
可见杜处 士对戴嵩《牛》 画“尤所爱”。
意思: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 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 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 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巍 组词:巍峨 巍然
不要少写了竖弯 钩里的“厶”。
zhóu
轴
易写错 组词:画轴 轴心
部首“车”末笔是“提”。
易写错
pù
曝
组词:暴晒 曝光
右下是“氺”。
多音字
汤
shāng (汤汤)(锦水汤汤) tāng (米汤) (饭汤)
1.妈妈深情地吟诵起《白头吟》中的诗句:“锦水 汤汤( shāng),与君长诀!” 2.昨天奶奶做的白菜豆腐汤( tāng )真美味啊!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语文必修三第1课《黄山记》课件.

云海奇观
日 出 奇 景
摄身光
黄山松铁骨冰肌
异萝松天下罕见
鲫鱼背
人字瀑
乌龙亭
莲 花峰
莲 蕊 峰
螯 鱼 峰
立马峰大石壁
玉屏峰
总 结:
• 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 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
• 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
• 第四部分,缘“奇”着墨;
凝眸móu
险峰
云海 黄山之三大奇观
奇松
一、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 胜境。
• 第二部分 写作者一行人攀登天都峰的经 过。
• 第三部分 写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二、课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 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 第3层 : 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再次强调黄山的 突出特点——“险”。
第一部分
采用 拟人 笔法,把大自然当作一个大艺术家,想
象它的创造过程,用“火山喷发的”手法,“打开了
它的云库”,“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表
明了这一“大手笔”的三个创作步骤,也概括介
绍了黄山的三大险景峰观云:海奇松
。之后又总的
•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 "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 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不看岳"。
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人,现代 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他以诗人气 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 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 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 独具风格。著作有《歌德巴赫猜想》 《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 列反响强烈的作品,散文集《法国,一 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 论》《文艺和现代化》等。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豁然堂记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是清代文学家清·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蒲松龄在一夜间通过读书思考,豁然开朗的心境。
文章开始,作者描述自己二十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时常飘荡于江湖间,居无定所。
后来,作者遇到了一个名为张三丰的道士,收他为徒,传授武艺、丹药和经书等诸多学问。
蒲松龄说,张三丰宿有天意,知晓天命,熟悉迷津,他所传授的经书里有很多奥妙,令人唏嘘感叹而不可思议。
蒲松龄之后又遇到了一位名叫鲤鱼先生的文士,此人深情纵横,留学化外,归来後又东南西北地漂泊,口授了蒲松龄许多文学修养,并且教导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蒲松龄气氛里逐渐适应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成为了一个闲人,自在悠闲享受生活。
不再操劳于江湖巧计,也不再追求古书文化上的过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搜索灵感,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
蒲松龄随后回到家里,开办了一间书屋,取名豁然堂,在这里与邻里长谈、读书、行走坐卧,他借此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
这使得他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感受到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力,同时也理解到了自己的局限。
蒲松龄写道“常常听人说:人活世上,少不得些甜酸苦辣,有些人说这是老天给的,有些人说这是别人给的,我却发现,由自己给最好。
”
蒲松龄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也同时认识到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以生命之轮为喻:“盘旋而上,不整之时,轻轻,呜咽;整之之后,轻轻,呼吸。
此耳习之,宝贵之。
”
这篇散文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寻求心态的疗愈,明白人生的价值。
蒲松龄的文字深邃而不失简洁,情感深沉而又实践,其悟出的哲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值得我们去阅读体味。
人教版语文选修《三言二拍》ppt课件

•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
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 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 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的进步思想倾向
• 从宋代起,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 人欲”。“天理”实际就是封建秩序, “人欲”指可能跟封建秩序相矛盾冲突的 人的欲望。但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新思潮 则肯定“好货、好色”等人欲,用以批判 程朱理学,为提倡个性自由寻找理论依据, 冯、凌是这一思潮的积极倡导者。
• 2、“三言”
•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每集40篇,共120篇。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 作约2/3。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 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 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 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 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 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 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 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 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 高潮的到来。
• 2、“二拍”:
• 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 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 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 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 “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 是个人创作,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 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 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宋元话本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 提供了艺术经验。 • 作为“说话”四家之一的“小 说”,具有很强的战斗威力, “小说” 更多的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能够迅速、 敏捷地反映现实社会。 • 从现存宋元话本来看,已经有了 一套固定的体制,作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 事件、环境都已相当成熟。 • 所以,白话短篇小说与民间说话、 宋元话本有着一脉相承的天然联系,在艺 术规律上是相通的。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郑伯克段于鄢-PPT精选文档

三十、郑伯克段于鄢
三十、郑伯克段于鄢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 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 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 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 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 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 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 历史事实。
以上两节,以君臣的对话作对比,臣急君静,刻画了庄公老谋深算,成竹在胸的性格 与气度。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 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三十、郑伯克段于鄢
段势力渐大,将要发动夺权叛乱,武姜准备 作他的内应。庄公侦察到段的起兵日期,命子封 率大军伐之。看来庄公在外表平静无为的掩盖下 是早有准备了啊!京邑的人民也背叛了段,段只 好逃奔到鄢,庄公追击到鄢,段最后逃到共国。 此节亦是鲜明的对比手法,一强一弱,一胜一败, 一幼稚轻浮,一老谋深算,短短数句,五六十个 字,将庄公胜利叔段失败的过程历历呈现在读者 面前。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 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惟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 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 外,其乐也怿怿!”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 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中国当代文学 ppt课件

❖ 这时期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 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 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 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 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 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 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 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 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 《小丫(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
兴盛的原因:①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②阶 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 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ppt课件
4
❖ (2)这一时期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 雄们的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 《志愿 军一日》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 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 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 中的女青年
❖ 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
情散文。《荔枝蜜》、《茶花赋》、《雪
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
作。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
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岁。
ppt课件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至乐(节选)-PPT课件

二十八、至
乐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 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把抽象迷 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2、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丰富的想象, 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意 抒怀。其行文构思,收得住、放得开,转接 无痕迹。 3、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4、刻画人物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的表 现,善于传神。 5、行文变化多端,语言形象生动,富 有节奏感。
二十八、至
乐
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 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 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 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 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 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 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 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 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 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 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把哲学和文学结合起来。
庄子摹状自然景物,也极其精彩、传神,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如《齐物论》 中之论“风”: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上课用修改版课件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2.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第1段与第5段,说 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
最容易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 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生命的种种状态: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上课用(修改版)课件(53张PPT)
❖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 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 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 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 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 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 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即使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 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 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 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 --上课 用(修 改版) 课件( 53张PP T)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西门豹冶邺 褚少孙》谭祖慧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方 山 子苏 传轼 》
“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生前作传 ,故别于寻常传体, 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 及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
——[清]沈德潜
•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拓展研讨
“借人述己”是否等于“人己等同”? 试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人生选择。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 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 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 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所塑造的方山子的形象就是苏轼理想化了的 人格标本。”
——李泽厚《美的历程》
“方山子就是叙述者苏东坡的镜子,东坡从彼此在
命运、生存与理想等方面的相似性中获得了自我确
证。”
——薛海兵
“他才仿佛看到了这个急流津上的觉迷渡口。他愧 悔自己的冥顽不灵,而发自内心地敬佩陈慥的先知 先觉。”
“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生前作传 ,故别于寻常传体, 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 及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
——[清]沈德潜
•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拓展研讨
“借人述己”是否等于“人己等同”? 试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人生选择。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 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 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 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所塑造的方山子的形象就是苏轼理想化了的 人格标本。”
——李泽厚《美的历程》
“方山子就是叙述者苏东坡的镜子,东坡从彼此在
命运、生存与理想等方面的相似性中获得了自我确
证。”
——薛海兵
“他才仿佛看到了这个急流津上的觉迷渡口。他愧 悔自己的冥顽不灵,而发自内心地敬佩陈慥的先知 先觉。”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三言二拍》ppt课件

3 ,宋元话本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 提供了艺术经验。 • 作为“说话”四家之一的“小说 ”,具有很强的战斗威力, “小说”更 多的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能够迅速、敏 捷地反映现实社会。 • 从现存宋元话本来看,已经有了 一套固定的体制,作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 、事件、环境都已相当成熟。 • 所以,白话短篇小说与民间说话 、宋元话本有着一脉相承的天然联系,在 艺术规律上是相通的。
• 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 • 1.创作主体不是说话艺人,而是文人 作家,文学色彩加强; • 2.创作目的不是表演,而是为读者提 供案头阅读; • 3.描写更细腻情节更加复杂,文字上 更雅致; • 4.道德说教成分增加。
(三)凌蒙初与“二拍” • 1、凌蒙初
• 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 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 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 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二)突破了单线结构的模式,而尝试用复线 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 如在《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一方面写赵 昂夫妇害人,另一方面写张廷秀逃生救父,为 复线结构,交叉推进。
一、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 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原书分《雨窗》 、《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 六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 《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二十九篇,其中二十四篇为《 宝文堂书目》所载,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宋元明话本小 说的原本。 •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 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 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 冯梦龙著作等身,有“子犹著作满人间”之誉。有研 究者统计“现在可考定的除单篇的诗文外,近八十种 ”。大致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 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 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象什么,大体上是青 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象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象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 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稻、 谷、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 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多端。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 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象当 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 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 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 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 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意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 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 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 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三十六、豁然堂记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绍兴卧龙山(又名种山,即现城西府山)
上有一亭堂。亭堂原来只有一面临湖对山,且 开窗很小。人在堂内看不到堂外风光,令人气 闷。后来进行了改建,打开了西南两面墙,堂 内豁然开朗,湖光山色皆敛入堂内,故起名为 “豁然堂”。文章叙述了改建前后,堂内绝然 不同的景观与感觉,点出了去晦塞而即旷明的 改建结果,顺而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人 心若为私心所障,也会像“豁然堂”以前那样, 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而内心晦暗。所以人心也需 要“却晦塞而即旷明”。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三十六、豁然堂记
1.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其中所隐含的生活哲理。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十六、豁然堂记
一、课文的相关知识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富于天才,个性孤傲倔强。一生经历充满坎坷、 险恶和痛苦。他少负才名,却八次应试,连个举人也考不上;早年家难屡作,在婚姻上也 数遭挫折。后入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军务,又因胡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面临危险。恶劣的 社会环境和不幸的个人命运导致他精神崩溃,以至多次自杀,后又在狂病发作时杀死继妻, 下狱多年。最终潦倒而死。 徐渭是一个思想深刻而敏感的人。他吸取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 想而不为之束缚,对许多重要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颖见解。在文学方面,他 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放在了首要地位。徐渭的诗文创作,在适己之需的前提 下取前人之长,不专主哪一代哪几人,同时又富于个人的创造。他的散文,有些近于宋人, 如《豁然堂记》;有些短文,则开晚明小品之先声,如《与马策之》。徐渭在诗歌方面推 崇韩愈、李贺,对杨维桢也有好评,这使他的创作带有险怪、幽绝的情调,而表现出他内 心的激动和不宁,如《龛山凯歌》。徐渭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 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从表现形式上讲,本文起笔写景,由景被遮挡而产生了对建筑进行改造的想 法和实际行动,继而由改造后所收到的“豁然”的效果,联想到了“当人心被一 己私利所遮隔时,就只知道自己身上的事,即使是同一室内的亲人,他们的痛痒 就发生在他的眼前,他也像眼瞎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生活道理,揭示 了一个深刻的生活主题。一步一步写来,自然、真切,水到渠成,对我们同学的 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十六、豁然堂记
徐渭天才超轶,诗、书、画均有成就,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 画又次之”(《明史•文苑传》)。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 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三十六、豁然堂记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从写景起笔,一是便于引入话题,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二是使文
章的意境高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就整体来看,开头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主题方 面具有铺垫、衬托的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从思想内容上讲,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活道理, 也可以说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对于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三十六、豁然堂记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人心其实和这堂一 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 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 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 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 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 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 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 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 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 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徐文长尺牍提拔极有简韵,得苏、黄小品之遗。譬如山菘溪毛,偶一啖之, 牙颊间爽然有世外味也。(清•邵长衡《青门簏稿·书徐文长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