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豁然堂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豁然堂记
徐渭天才超轶,诗、书、画均有成就,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 画又次之”(《明史•文苑传》)。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 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三十六、豁然堂记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人心其实和这堂一 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 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 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 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 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 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 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 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 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 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徐文长尺牍提拔极有简韵,得苏、黄小品之遗。譬如山菘溪毛,偶一啖之, 牙颊间爽然有世外味也。(清•邵长衡《青门簏稿·书徐文长集后》)
从表现形式上讲,本文起笔写景,由景被遮挡而产生了对建筑进行改造的想 法和实际行动,继而由改造后所收到的“豁然”的效果,联想到了“当人心被一 己私利所遮隔时,就只知道自己身上的事,即使是同一室内的亲人,他们的痛痒 就发生在他的眼前,他也像眼瞎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生活道理,揭示 了一个深刻的生活主题。一步一步写来,自然、真切,水到渠成,对我们同学的 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十六、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 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 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象什么,大体上是青 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象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象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 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稻、 谷、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 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多端。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 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象当 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 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 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 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 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 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意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 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 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 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三十六、豁然堂记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从写景起笔,一是便于引入话题,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二是使文
章的意境高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就整体来看,开头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主题方 面具有铺垫、衬托的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从思想内容上讲,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活道理, 也可以说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对于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三十六百度文库豁然堂记
1.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其中所隐含的生活哲理。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十六、豁然堂记
一、课文的相关知识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富于天才,个性孤傲倔强。一生经历充满坎坷、 险恶和痛苦。他少负才名,却八次应试,连个举人也考不上;早年家难屡作,在婚姻上也 数遭挫折。后入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军务,又因胡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面临危险。恶劣的 社会环境和不幸的个人命运导致他精神崩溃,以至多次自杀,后又在狂病发作时杀死继妻, 下狱多年。最终潦倒而死。 徐渭是一个思想深刻而敏感的人。他吸取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 想而不为之束缚,对许多重要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颖见解。在文学方面,他 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放在了首要地位。徐渭的诗文创作,在适己之需的前提 下取前人之长,不专主哪一代哪几人,同时又富于个人的创造。他的散文,有些近于宋人, 如《豁然堂记》;有些短文,则开晚明小品之先声,如《与马策之》。徐渭在诗歌方面推 崇韩愈、李贺,对杨维桢也有好评,这使他的创作带有险怪、幽绝的情调,而表现出他内 心的激动和不宁,如《龛山凯歌》。徐渭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 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三十六、豁然堂记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绍兴卧龙山(又名种山,即现城西府山)
上有一亭堂。亭堂原来只有一面临湖对山,且 开窗很小。人在堂内看不到堂外风光,令人气 闷。后来进行了改建,打开了西南两面墙,堂 内豁然开朗,湖光山色皆敛入堂内,故起名为 “豁然堂”。文章叙述了改建前后,堂内绝然 不同的景观与感觉,点出了去晦塞而即旷明的 改建结果,顺而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人 心若为私心所障,也会像“豁然堂”以前那样, 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而内心晦暗。所以人心也需 要“却晦塞而即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