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垓下之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
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 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和知耻、重义、 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 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
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
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 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
三十三、垓下之围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 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 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 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 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
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
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 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 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
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
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 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 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 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三十三、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 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 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 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 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 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 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 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 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 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 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 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 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
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 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 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 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 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十三、垓下之围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 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 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 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 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
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
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 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 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三十三、垓下之围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 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 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 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 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 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三十三、垓下之围
1.了解项羽的生平经历,把握课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3.学习运用课文通过语言、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 辨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十三、垓下之围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 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
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
渡漳水救赵来自百度文库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
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
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 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三十三、垓下之围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 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 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二是写出了不 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 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