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修齐治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修齐治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修齐治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一、《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带领他们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介绍《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ppt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 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 (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第四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 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 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 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 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 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 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 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 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 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 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 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 彭 迪 斌
一、单元简介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二、单元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 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 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 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 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 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 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 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 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 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 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 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莫⎩⎪⎨⎪⎧莫.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微⎩⎪⎨⎪⎧莫显乎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势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修齐治平 4.4.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修齐治平 4.4.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相 关 读 物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梳理文中词句,在此基础上参考“阅读指南”和“知识链接” 部分,了解各篇的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学术成就及影响,初步感 知文意。 2.同学之间合作探究,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 国维和黄遵宪的文艺思想。 3.注意弄清二人思想发展的渊源,并结合现代哲学眼光加以审视, 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研究 能力。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分古今 (1)从容中道,圣人也 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今义:(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3)博学之,审问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 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 件的事实。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经典原文
10
《人间词话》十则
自主预习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中 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 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们 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 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脱弃西方理论之局限,力求 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 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 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在体例和格式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 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 作品。在以往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 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年,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道、人伦的本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

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课内挖掘】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君子慎独【课外运用】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项,反,违背。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填然鼓之.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

D项,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吾从而..师之项,古义:指自然而然。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

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4)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优秀)PPT课件

《中庸》(优秀)PPT课件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20此20/8/3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10
初步解读《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小组合作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庸 知识; 3.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于<中庸》及子思
自主阅读《优化指导》 P35相关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 之道。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 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 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从容 中道 ..
自然而然 。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
(2)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
审慎地询问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 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3)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 ..
[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庸”不是杨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 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 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 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中庸》里提到了“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种学习方式;也有“君臣也,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这些儒家做人的“五达道”;还有“三达德”: “智、仁、勇”等。“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五级台阶之 中,“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中和”,达到了“中 和”,便是“中庸”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相关读物 01《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相关读物 01《中庸》节选

探究1、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 “道”的重要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实现“中庸之道”的三条原则: 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2016/10/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 Nhomakorabea6
(二)解释句中加点字
1、率性之谓道:遵循 修道之谓教:修明道德 不可须臾离也:片刻,一会儿 莫见乎隐:同现,显现,明显 喜怒哀乐之未发:表现 发而皆中节:符合节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性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致中和:达到 万物育焉:生长繁育 小人反中庸:违反,违背 君子而时中:时常、随时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条常规 体群臣也:体恤,体谅 怀诸侯也:安抚,怀柔 敬大臣,则不眩:迷乱 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勉力 弗措也:放弃,放下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方位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 亲亲也 :形容词做动词,亲爱;(第二个作名词,亲人) 子庶民: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 • 来百工:动词作使动用法,使 …… 来,招来
中庸其至矣乎:动词作名词,最高的道德标准 • 柔远人:形容词作动词,怀柔,安抚 • 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 :不能实行 择善而固执之者 :坚守不渝 •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 在 ) 中庸其至矣乎( 吧,语气词 好学近乎知( 于 )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 (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 (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 (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 (安抚诸候)

201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修齐治平

201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修齐治平

典型例题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 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 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 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 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 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 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 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 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 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 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课堂练习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
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 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 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 不2.垮阅台读的下。面由《陪论侍语的》臣选子段决,定回的答,问经题过。三代很少有不垮 的。孔天子下曰有:道“,天国下家有政道权,就则不礼会乐落征在伐大自夫天手子中出。;天天下有 道下,无老道百,姓则也礼就乐不征会伐议自论诸国侯家出政。治自了诸。侯”出,差十世希 不孔失子矣说;:自“大居夫上出位,的五人世好希礼不,那失么矣百;姓陪就臣容执易国指命使,了三。” 世“希天不下失无矣道。”天指下什有么道?,孔则子政这不里在讲大,夫一。是天周下天有子道的, 大则权庶落人入不诸议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 臣手子中曰,:三“是上老好百礼姓,议则论民政易事使。也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 感不满(1),根认据为上这文种内政容权,很你快认就为会孔垮子台所。言他“希礼望”回的到本“天 下质有内道容”是的什那么种?时(代10去字,左政右权)就(会3稳分定),百姓也相安无 事。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本研读
参考译文 1.1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 就是道,把道德修明, 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 是教。 是不能片刻离开的; 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 离开,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 离开,就不是道了。 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 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 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 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 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 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 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 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 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 更容易显露的了。 更容易显露的了。
二、初步理解
朱熹认为《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四书》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学生在学习的 时候, 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 念和概念间的关系, 念和概念间的关系, 反映在课文部分,有以下两点需要 反映在课文部分, 注意。 注意。
其一: 其一:“性”“道”“教”的含义及 ”“道”“教 其关系
孔子说: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 标准呀! 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 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参考译文4 参考译文
孔子说: 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 昧的人常常达不到。 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 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 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 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 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 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 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 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其二:“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 其区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诚者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善而固执之者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 按照朱熹的解释,诚,是真实不 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 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 道。
当喜、 当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 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 本来就包含着喜怒哀乐 是“性”,“性”本来就包含着喜怒哀乐 之情,而且是无过无不及之的 之情,而且是无过无不及之的,所以把它 叫做“ 叫做“中”; 这种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 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 这种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 叫做“ 叫做“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 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运行不息,生生不已。 运行不息,生生不已。 是天下的根本。 “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 是“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 准则。 准则。
《中庸》以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中庸》以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此为基 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 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 的各个方面。所以, 中庸》 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 “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 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 想内容, 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 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 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 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 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 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 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 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 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 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 越偏离正道。 越偏离正道。 慎独,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 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 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参考译文2 参考译文
仲尼说: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 庸的道理, 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 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 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 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 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 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参考译文3 参考译文
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中有孟子类似的话:“诚 孟子 离娄上 中有孟子类似的话: 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 之道就应该思诚; 思诚者,人之道” 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者,人之道”, 思诚就是追求诚, 思诚就是追求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 求。 天道是诚, 天道是诚,人人都拥有天命所赋予的 但是,诚性虽然人人具有, “性”,但是,诚性虽然人人具有,但并 不是人人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不是人人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 容中道”,即不经过个人努力而自发地实 所以在追求诚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 现,所以在追求诚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 自我的完善就非常重要。 自我的完善就非常重要。
一、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 中庸》原是《礼记》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庸》 《中庸》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 483- 子子思(前483-前 402)的著作, 402)的著作, 史记·孔子世家》 据《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孔子生孔鲤, 记载,孔子生孔鲤, 字伯鱼,早卒; 字伯鱼,早卒;伯鱼 生孔伋,字子思。 生孔伋,字子思。
孔 子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 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 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 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 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 称子思为“述圣” 孟子为“ 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 圣”。 现存的《中庸》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后不久。
参考译文 1.2
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 心。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 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 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 露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露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 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 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 中和”的境界, 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 《中庸》节选
孔 子 中 庸 哲 学 的 触 动 点 ——
欹 器
孔子曰: 吾闻宥坐之器者,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 中则正、满则覆。 欹、中则正、满则覆。” 宥坐》 《荀子·宥坐》 荀子 宥坐
《中庸》节选 中庸》
程子曰: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择善”,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 择善” 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 择善 明辨、笃行来完成的; 固执” 明辨、笃行来完成的;“固执”,是要 通过不达到目的就“弗措” 通过不达到目的就“弗措”的坚定意志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 千之”的加倍努力来完成“择善” 千之”的加倍努力来完成“择善”。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告诉我们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 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 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 的意思,这是人力所能做的, 的意思,这是人力所能做的,而且是应当做 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 的。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不能没有个人 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诚, 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诚,所以不能不经 过思考就达到天理,而必须选择善, 过思考就达到天理,而必须选择善,然后明 了至善的道德。 了至善的道德。 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 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 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 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 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 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途径。可见, 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途径。可见, 人为地达到诚,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人为地达到诚,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 应该注意的是, 博学之,审问之,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然属于 择善”的方法, “择善”的方法,但也属于学习过程理 论。 程颐曾经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程颐曾经说: 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 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作为学 习过程理论, 习过程理论,五步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明 具体、深刻、全面、系统的。 确、具体、深刻、全面、系统的。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 是相同的, 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 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 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 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 样就需要“ 通过“修道” 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 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 本性去做。 教化,使道得以修明。 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 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 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 环节是“ 因为“ 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 表现, 是用来“修道” 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 服务的。因而, 中庸》强调, “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 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