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填在表格里,每题2分)
1.庙号和谥号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后者是新帝王与大臣们根据已故帝王生前事迹而议定的名号。

下列中属于谥号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唐太宗D.明太祖
2.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执行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信仰。

”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焚书坑儒B.隋炀帝开创进士科
C.汉武帝罢黜百家D.唐太宗大兴教育
3.某剧组要拍摄《昭君出塞》,在王昭君的书房里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A.《史记》B.指南针C.《兰亭序》D.《资治通鉴》
4.《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6.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B.“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C.三民主义﹣﹣北伐战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
7.“哥伦布前后四次进行了前往美洲的韩星,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

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美洲没有黄金、珠宝
B.当时“三角贸易”线路没有形成
C.哥伦布并没有到达亚洲,这令西班牙国王失望
D.掠夺财富是哥伦布航行的直接驱动力
8.二战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在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1973年,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2003年,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二、非选择题
9.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在给子女的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张之洞在《诫子书》中说:“方今国事烦扰,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汝今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并分析促使其形成的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家训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意识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被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法案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的“不应被消灭”、“改进和补充”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末年,年仅3岁的大食人李卫彦(后改名)随父亲和商队踏上丝绸之路,穿过茫茫戈壁,来到长安,在唐朝生活了近60年。

晚年,回到故国,写了一部回忆录,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段和回忆录基本吻合的话并加以解释。

(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表述清楚,解释符合史实,字数不少于200字。

2016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填在表格里,每题2分)
1.庙号和谥号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后者是新帝王与大臣们根据已故帝王生前事迹而议定的名号。

下列中属于谥号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唐太宗D.明太祖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文化常识.
【解答】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故选B.
2.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执行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信仰。

”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焚书坑儒B.隋炀帝开创进士科
C.汉武帝罢黜百家D.唐太宗大兴教育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解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统治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说法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故选C.
3.某剧组要拍摄《昭君出塞》,在王昭君的书房里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A.《史记》B.指南针C.《兰亭序》D.《资治通鉴》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了《资治通鉴》的内容与相关史实的时间.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昭君出塞出现在汉武帝之后的汉元帝时期.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前的才能用作道具,因此选A.
故选A.
4.《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
【解答】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直接表明了科举制起源于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故选B.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准确理解.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在中央废除丞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清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
6.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B.“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C.三民主义﹣﹣北伐战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
【考点】史实辨析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分析】本题考查了思想与重大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解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动.甲午战争后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到来.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ABD三项的搭配都是正确的.三民主义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不是北伐的开展,北伐是在新三民主义和国共两党合作的推动下进行的.
故选C.
7.“哥伦布前后四次进行了前往美洲的韩星,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

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美洲没有黄金、珠宝
B.当时“三角贸易”线路没有形成
C.哥伦布并没有到达亚洲,这令西班牙国王失望
D.掠夺财富是哥伦布航行的直接驱动力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解答】题干内容“哥伦布前后四次进行了前往美洲的韩星,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是对掠夺财富是哥伦布航行的直接驱动力的描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追逐金钱的梦想推动欧洲人到海外去获取黄金等各种财富.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从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
故选D.
8.二战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在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1973年,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2003年,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考点】欧盟的成立;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欧盟.
【解答】通过分析题干内容:西欧对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在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1973年,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2003年,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结合所学可知西欧的国际地位、实力逐渐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在给子女的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张之洞在《诫子书》中说:“方今国事烦扰,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汝今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并分析促使其形成的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家训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考点】材料解析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家训思想及形成的因素.
(2)本题考查了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解答】(1)由材料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知,这反映的古代中国的家训思想有,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视耕读传家.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要求,同时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2)由材料二“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可知,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的家
训更重视工商业,重视培养子女军事强国意识.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近代国门被打开,受世界发展潮流的影响,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促使人们改变,爱国主义的情怀让士大夫主动寻求救国之路等.
故答案为:
(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视耕读传家;原因:专制制度的要求;儒家文化的熏陶;科举制度的影响.
(2)变化:重视工商业;培养子女军事强国意识;原因:近代国门被打开,世界发展潮流的影响;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促使人们改变;爱国主义的情怀让士大夫主动寻求救国之路.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意识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被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法案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的“不应被消灭”、“改进和补充”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考点】材料解析题;罗斯福新政;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解答】(1)阅读材料一,从提取的一系列信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举办公共工程”“提高劳工地位”来看,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制定的反危机法案是指《工业复兴法》的颁布,根据所学知识,工业复兴法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和干预,通过一些立法调整劳资关系,兴办公共工程以吸引一批工人就业.
(2)由材料二关键词“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尽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材料二中“不应消灭”是指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改进和补充”是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3)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逐步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打击,促使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同时美国也通过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稳定了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秩序,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利,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故答案为:
(1)《工业复兴法》;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不应被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3)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稳定了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秩序,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利.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末年,年仅3岁的大食人李卫彦(后改名)随父亲和商队踏上丝绸之路,穿过茫茫戈壁,来到长安,在唐朝生活了近60年。

晚年,回到故国,写了一部回忆录,请根据以上材料和
所学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段和回忆录基本吻合的话并加以解释。

(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表述清楚,解释符合史实,字数不少于200字。

【考点】历史小论文;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历史.
【解答】岁月匆匆,花甲之年,仍不忘随父途径丝绸之路,身居大唐王朝的朝朝暮暮,曾记得,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在丝绸之路的终点“长安自古帝王都”的西安市,文物古迹荟萃遍地.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途径甘肃境内,延绵约1600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沿线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还有被称作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天下雄关嘉峪关,以及古代诗人曾吟咏过的玉门关、古阳关等著名历史古迹.在大唐王朝生活的60年里,我了解了,也见证了大唐王朝国君的政治清明,治国策略,实实在在体验到了贞观年间到开元盛世的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对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等国君有了深刻的了解.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由于唐太宗治理有方,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玄宗即位后,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两人“协心辅佐”,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玄宗执政后,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亲自复试吏部新授县令.玄宗接受姚崇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使一万二千多人还俗.规定各地不得新建佛寺.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注意兵役、徭役、租税的均平征敛.他重视农田水利的管理,随时招抚逃亡人口,还经常发布特敕,缓征、减征、免征民户贷粮、租调、地税.经济繁荣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元初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故答案为:
唐太宗治理有方,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玄宗即位后,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两人“协心辅佐”,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玄宗执政后,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亲自复试吏部新授县令.玄宗接受姚崇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使一万二千多人还俗.规定各地不得新建佛寺.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注意兵役、徭役、租税的均平征敛.他重视农田水利的管理,随时招抚逃亡人口,还经常发布特敕,缓征、减征、免征民户贷粮、租调、地税.经济繁荣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元初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2016年8月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