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节水渔业养殖生产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寨县节水渔业养殖生产模式探析
作者:李燕华
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探索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拓宽乡村振兴产业路,对渔业发展及农民养殖致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产业振兴,而水产养殖业的振兴则重在渔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依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形成规范化的渔业管理模式。
为因地制宜拓展渔业发展之路,从选择健康的鱼种和适宜的放养密度、做好应激管理、科学施肥、科学投喂、合理使用增氧机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鱼类养殖管理,同时以广西鹿寨县为例,分析了庭院养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路基圆池养殖模式等节水渔业养殖生产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节水渔业;产业发展;养殖模式;广西鹿寨县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40
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涨水和干旱时常交替发生,对于广西鹿寨县来说,防汛抗旱都要时刻警惕不能放松。
干旱制约着水产苗种生产,影响苗种放养质量,极易造成鱼类缺氧和鱼病的暴发,养殖业主着急上市,导致市场上鱼类价格走低,在饲养成本高而养殖价格低时,养殖经济效益损失就会加大,在承担风险能力弱且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养殖业主不得不放弃养殖。
干旱缺水和水体污染成为阻碍渔业发展的较大难关,目前应大力倡导调整现有的养殖生产方式,开发节水保水渔业,实施绿色生态养殖,逐步扭转渔业面临的危机,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降低渔业生产旱灾损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节水渔业和养殖管理
1.1 节水渔业的概念
节水渔业是在养殖过程中减少水的消耗和大量水的更换,是一种节约用水的养殖生产方式,在养殖过程中只增加蒸发掉的用水量,确保养殖水体容量处于平衡状态,确保养殖水质不被污染、恶化,从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达到节约养殖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1]。
有充足的水源条件是发展节水渔业的基础,优化养殖生产模式或者采用先进设施设备能提高养殖产品产量和品质,达到保护水体环境的目的。
1.2 节水调控
1.2.1 水质条件
在养殖选址时重点是要考虑水源条件,充分了解水体的pH值、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情况。
1)养殖水质适宜的pH值是7.5~8.0,当pH值降低到7.5以下时,每隔15 d左右,每667 m2用生石灰15 kg兑水全塘泼洒改善水质和提高pH值;当pH值超过8.5时,应及时注入新鲜水体或施用醋酸、有机酸解毒液等降低水体的pH值。
2)溶氧量的来源主要是光合作用、增氧机增氧和空气中氧气的溶解作用,当养殖密度过大、水体过肥、有机物增多等情况出现时,极易造成水体溶氧量不足,溶解氧应保持在5~8 mg·L-1。
3)氨氮要保持在不超过0.02 mg·L-1的标准范围,大于0.02 mg·L-1这个范围极易造成鱼虾类细胞组织损伤和发病,应规划好合适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模式,不盲目追求高密度养殖,选择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4)正常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1 mg·L-1,高于此范围时易造成鱼类代谢器官衰竭,情况严重的导致死亡,应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类产品提高溶氧量,定期改良鱼塘底质,可用“底净”“底改王”等水质改良剂加强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利用,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
5)硫化物浓度不能超过0.2 mg·L-1,当浓度高于0.2 mg·L-1,超过《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允许值时,其毒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硫化物有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使鱼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导致鱼虾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给鱼类养殖带来巨大的损失。
1.2.2 水质的改善方法
水源引入鱼塘前最好能采取过滤和消毒处理,消杀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水井、排灌机械等,缓解缺水情况,加深池塘水位,改善水质、降低水温,增加水体容量[2]。
水源良好是节水渔业养殖最基础的条件,养殖池塘中都必须有进排水系统,要节约用水就必须少换水,少换水的同时要严防水质污染,增加鱼塘蓄水量,确保养殖所需水量。
合理使用投入品,时常关注水质的变化。
采用微生物制剂泼洒的方法调节和改善鱼塘水质,合理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益生菌调节水体,治理尾水污染,降解排泄物、残留的饵料、鱼类尸体及化学药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促进水质良性循环。
水源条件较好的鱼塘,可每7 d注入新水1次,以保持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较高的溶氧量,提供鱼类适合生长的环境,水质条件良好的话,鱼的成活率也就高。
水体来源有限的鱼塘采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在保持原有养殖水位的情况下,可利用池塘面积10%以内的水面设置浮床,移植空心菜、轮叶黑藻、浮萍等水生植物来调控水质,控制鱼塘藻类生长,起到净水作用。
1.2.3 加强巡塘
养殖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巡查鱼塘,监测鱼塘水质和鱼的情况,做到能及时清除鱼塘周边杂草、塘内漂浮物、杂质等,以免引起水质恶化,在确定无水源补充、鱼塘即将干枯时,应及时清塘或者转移鱼种到水源良好的池塘暂养,待旱情解除、原鱼塘蓄好水后再放回原处饲养。
注意天气变化,闷热天气、雷雨、強降温及强对流天气会引起鱼类泛塘,要做好充分准备,备好增氧设备、增氧粉等物资。
当天气干旱、水源减少、水位降低时,应该减少投喂量及时清除残留物,保持养殖水体环境良好。
1.3 养殖管理
1.3.1 选择健康的鱼种和适宜的放养密度
优质健康的苗种是节水渔业的关键,健壮的苗种适应养殖环境的能力更强,抗病能力更强,避免了鱼药的使用,有效保护水体不受污染,保持水质优良,从而缩短了养殖时间提前达到商品鱼出售标准。
鱼种规格根据鱼塘的要求来确定,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些。
放养密度可根据历年养鱼的成活率、实际养殖规格、当年的放养量、预期鱼产量、放养鱼苗及计划养成的规格等来确定。
1.3.2 做好应激管理
当环境突然恶化时,鱼就易发生病害,在水质环境差、酸碱度和温度均有大的变化时,应激强度就会变大,此时鱼就易患病。
每667 m2可用葡萄糖2~3 kg或者黄芪多糖100 g等药物预防应激。
1.3.3 科学施肥
一般是在放养鱼种之前用生石灰水消毒池塘,施放有机肥,调整鱼塘水质,天气干旱时,应减少施肥或不施肥,保持良好的水质。
建议不必每周施肥,30 d施1次较合适,视鱼塘水质而定,水质肥度合适可不必施肥,因为在投料的过程中会有残留。
如果是以养殖鲢、鳙鱼等为主的池塘,可根据水质及天气情况进行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 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
同时,注意施肥量不能过多,当有充足的水源补充时才能施肥,以少施勤施为原则。
有机肥必须经过发酵才能使用,每667 m2可施100 kg左右。
1.3.4 科学投喂
选用营养平衡、性价比高、适宜配方的优质饲料投喂,质量好的饲料营养价值高,鱼吃食后排泄物相对来说就少些,对水质的污染程度也小。
采取科学的投喂方法,可根据天气、水色、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来估算投喂量,当天气晴水质好时,鱼的摄食就特别旺盛,此时可适当多投喂饲料,如果天气闷热或者在雨天时,就少投或者不投料。
精饲料每天喂2次,青饲料
每天喂1次。
精饲料要选择营养全面、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选择应满足养殖鱼类的需求,适当添加营养素和有益微生物有利于增强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1.3.5 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渔业养殖中必备的设备,在养殖过程中溶氧量丰富,鱼的食欲就旺盛且吸收好。
在阴雨天气,应早些开启增氧机,减少投喂的次数。
天气晴朗时可在午后开增氧机1 h左右,促使鱼塘水层均匀对流,增加溶氧量。
1.3.6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1)每月用消毒药物对养殖水体、饲料、用具和场地等进行消毒。
2)防止鱼浮头,当水质过肥、天气闷热时,鱼就易缺氧浮头甚至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坚持每天巡塘,特别注意在早晨、中午和黄昏,仔细检查鱼吃料和鱼是否有浮头的情况,及时清除残留的饵料及周边杂草。
发现死鱼及时捞出,病死鱼做深埋处理,以免败坏水质、诱发鱼病。
2 节水渔业养殖生产模式
2.1 庭院养殖模式
庭院养殖是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周边的水池、坑塘、空闲地及楼前屋后空地、楼顶等来建造养殖池作为养殖场所的养殖方式,具有条件要求不高和场地要求不限的特点。
庭院小水体养殖是“短、平、快”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庭院小水体养殖的经济效果[3]。
据统计,鹿寨县庭院养殖以养龟为主,全县累计庭院养殖面积达1 860 m2,其中庭院养龟示范基地710 m2,其他庭院养龟类的有1 150 m2。
通过实践得知,庭院养殖是一种节水渔业高效养殖技术,具有节水、高效等优点,这种模式用水量较少,能与乡村的饮用水相配套,拓展了渔业养殖发展空间,打开了水资源缺乏地区发展渔业的新思路。
庭院养殖由于水体小、养殖密度高、水质控制比较困难,可种植水生植物以起到较好净化水质的作用,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夏季还能发挥出防暑降温、促进鱼类生长的作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稻渔共生有利于实现生态平衡,节约用水资源和养殖成本,实现增粮增鱼共赢。
稻田养鱼后,既优化了生态环境,又促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大大减少。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稻田养鱼有所区别,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模式,在保证稻谷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增加
了稻田综合种养经济效益,起到稳粮增收、稻渔互促的作用,是绿色生态新模式下的主要特色亮点。
在鹿寨县,这种养殖模式尚未能大面积推广使用。
多年前曾推广该养殖模式超13.33
hm2,目前尚有中渡镇10余hm2的稻螺、稻鱼仍在正常养殖,主要原因是机械收割、涨水、干旱及市场销售价格等问题,种养户多持观望态度。
要实现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必须把握好正确方向,种养结合的模式重在“种”,而“养”为辅,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在稻田里开挖的养鱼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稻谷产量不低于原有产量,突出生态优先,以稳粮保产为发展目标。
2.3 陆基圆池养殖模式
陆基圆池是一种在陆地发展循环水养殖的新型养鱼模式,该养殖模式可以摆脱水产养殖对池塘、水库等自然水域的依赖及解决渔业养殖尾水处理问题,具有节约用水、效益好见效快、生态绿色健康养殖等特点。
通过物理过滤和生物净化等技术,渔菜、渔蔗、渔稻及渔笋实现共生,养殖尾水可以循环使用和达标排放,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的目标。
利用水的循环,不断增加鱼的运动量,吃得多,长得快,缩短了养殖周期,商品鱼品质好,市场价格可观[4]。
据统计,2021年至今鹿寨县共有陆基圆池30个,建设面积5 468 m2,主要养殖黄颡鱼、鲈鱼等品种。
据养殖业主所言,一个直径8 m的陆基圆池可以高密度养殖5 000多尾鱼,既节省了养殖空间,也节省了人工,从鱼苗投放、养殖管理到成鱼捕捞,两个人力就可完成,大幅度节约了养殖成本,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陆基圆池养殖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具有节水、高效等优点,能很好地拓展渔业养殖生产空间,是水资源缺乏地区发展渔业的好路径,对提高鹿寨县渔业经济比重和促进农民致富起到巨大作用。
与传统渔业养殖模式相比,陆基圆池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整体投入较低、用水量少、占地面积减少,根据养殖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在陆基圆池养殖区域周围发展种植业,种植竹笋、甘蔗、蔬菜等,建设养殖尾水处理消纳场地,实现零排放绿色养殖[5]。
尽管陆基圆池养殖有着诸多的好处,但也存在较多的困难,用地审批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注意事项,业主在开展养殖前要充分调查了解,避免使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目前陆基圆池建设归属于设施用地,在实行该模式进行养殖前业主要与当地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共同核定土地性质,避免违规使用土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结语
全力推进水产养殖节水渔业模式,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是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稳产保供给的强有力措施。
当水源缺乏、鱼塘老化及水源被污染时,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养殖效益就会降低,在新时代渔业生产中必然要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才能使这一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焕发生机。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改变养殖生产方式、创新机制是富民发展渔业
的新路子,节水渔业养殖模式是拓宽乡村振兴产业路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应对干旱天气缺水少水的一大有利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文彬.加强养殖管理发展节水渔业[J].渔业致富指南,2010(18):25-27.
[2] 刘俊玲.庭院小水体养殖胡子鲇高产高效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1(4):29-30.
[3] 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抗旱减灾技术措施[N].农民日报,2014-08-13(6).
[4] 何玲玲,卢甲,何燕祖,等.来宾:陆基圆池养鱼拓宽乡村振兴之路[J].农家之友,2021(12):38.
[5] 王立娟.廣西陆基圆池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发展现状及建议[J].江西水产科技,2022(2):17-18.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