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字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9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0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
思考:
——《春秋繁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提示: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限制君 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 的发展;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提示: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诸侯割据 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 专制
和“天人感应”
有利于巩固
缓和矛盾 提出“三纲五常”
阶级矛盾
君权、维护统
制定规范 的道德标准

3.实质:外儒内法,文化专制。 4.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名师点拨] 道家最早阐述的“天人合一”,讲究人 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 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2.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 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 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 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 “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 地位和作用。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名师点拨] 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要误以为是全用儒家思想,其中 也采纳了其他思想学派的主张。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 刑峻法统治人民等思想。
1.图示法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2.汉代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 一个目的: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一种方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个统一:文化上的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从汉武帝时起,_儒__家__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汉武帝兴办_太__学__,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 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 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_独__尊__的地位。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政策:统治者吸取道家“__无__为__而___治__”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_法__家__、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内容)
作用
提出“春秋大一 适应了汉武
加强中央
边境不宁
统”、“罢黜百家,帝加强中央
集权
独尊儒术”
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 有利于加强
法不可取
“君权神授”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三纲五常”
级制度,应该批判;“五常”中有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对此部分应
该弘扬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要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 兼采诸子百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新的儒学体系具 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2.评价。
主张
评价
“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 “春秋大一 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统”“罢黜百 的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 家,独尊儒术” 发展的主流;但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
材料三 汉武帝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 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 教材教授学生。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初期的社会状况。 提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繁荣,国力强 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汉武帝 支持儒家学说。
提示:①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推行“积极有为”的 统治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究问题]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
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材料二 如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 其中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 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
(4)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即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 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_中__央___集__权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名师点拨] 汉初的“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 不为”,就是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无 为又积极”的哲学观。
②汉武帝时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兼并、王 国割据、边境不宁等问题。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时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学校体系较为 完备。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要点二 汉代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 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 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 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