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两国的起源神话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両国における人類起源神話の比較
要旨
中国と日本は一衣帯水の隣国である。
日本と中国の文化はいろいろな共通点があるが、両国の自然環境、歴史背景、政治意識などにおいては、さまざま相違がある故に、実際には極大な格差が存在している。
神話は、人類が認識する自然物や自然現象、または民族や文化、文明等様々な事象を世界が始まった時代における神など超自然的、形而上的な存在で説明する物語であり、諸事象の起源や存在理由を語る説話である。
今度の研究は中日両国人類起源神話の比べを通して、もっと中日両国の文化を深く理解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人類起源;神話;比較
目次
要旨はじめに1
1 人類起源神話2
1.1 中国の人類起源神話2
1.1.1 盤古——天地を開闢2
1.1.2 女媧————土で人間を作る3 1.2 日本の人類起源神話3
1.2.1 イザナミとイザナギ3
2 中日人類起源神話の異同5 2.1 共通点5
2.1.1 混沌時期5
2.1.2 独身神創世神話5
2.1.3 夫婦二人で人間を作る6
2.2 相違点6
2.2.1 夫婦になる目的6
2.2.2 万能の神6
2.2.3 人性差别6
2.2.4 男女差別7
3 相違点が生まれた原因8
3.1 地理環境の影響8
3.2 民族文化の影響8
3.3 政治色彩の影響9
おわりに10
参考文献謝辞
はじめに
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历来为文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等所重视。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人类的意识就已经开始发展,但仅限于简单的思维,面对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
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
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
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
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
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
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
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
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
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
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
各国都有自已独特的神话传说。
神话的内容大多是描写人类起源,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的产生等,是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艺术的结晶,反映了各国的风俗文化。
本文试以两国的起源神话故事为例,通过两国神话的比较,来探讨日本文化的特色。
1. 人類起源神話
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关於人类的起源便有好几种。
而大抵上希腊的传说也是由诗人在叙述,因此都是以诗的形式流传下来,而后人再在那个基础上加以整理。
其中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众神将创造人类的任务托付给普罗米修斯和他的兄弟伊比米斯去做。
普罗米修斯的名字是‘先虑'的意思,他的智慧甚至超过了众神,而伊比米斯的意思则是‘后见知明',他总是很冲动的行事且生性浮躁,往往做完事后就后悔。
在创造人类之前,伊比米斯把体力、速度、勇气等优点和羽毛、皮毛、翅膀还有硬壳之类的都赠给了动物,到了人类时便没有一样长处。
人类既没有遮体的辅盖物,也没有可以和动物相匹敌的优点。
他又后悔莫及了,便向普罗米修斯求救。
於是普罗米修斯便接下了创造的工作,他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可以让人类优於动物。
他把人类的外貌造得和神一样高贵,并前往天庭借了太阳的一点火种,点了一把火炬带到了人间,成为了人类最好的防身之物,这可比毛皮、体力、速度、勇气更为有用。
1.1 中国の人類起源神話
传说一:女娲为伏羲氏,具人首蛇身,抟土做人,练五色石来补苍天。
传说二:女娲为伏羲氏之后的母系社会统一各部落的女酋长,后来治理洪水、倡导繁衍生育有成,於是乃被神话为造人之母,补天之神。
传说三: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本为混沌,盘古在其中,后来天逐渐高一丈,地逐渐厚一丈,盘古也长高了一丈。
长此以往,盘古越来越高,直到盘古将死的时候,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筋肉变成田土,头发变成星辰,皮毛变成草木,身上的虱、虫乃变成了人类。
*这些传说都显示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推想及神
1.1.1 盤古——天地を開闢
很久以前,天与地是相连的,中间有个叫盘古的人。
他在一天天长大,他一撑,一边连着的天地就开了,他用斧头砍开了另一边,盘古头顶天,脚踩地,不停的长,天与地就分开了,盘古的血化为海河,眼睛化为日月,肉体化为大地和山脉,世界形成。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1.1.2 中国女娲神话
“女娲造人”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篇。
女娲造人者,想来起源于历史较为久远的存在大同理想的母系氏族阶段,作为人类的创造者,女娲从来就没有对人类的诞生表现
出任何的失望之情,她不仅创造了人类,更在天崩地摧,人类惨遭灭顶之灾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鳖之足以立四极” ,真正地成为了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保护神。
她不会运用莫名其妙的处罚来确立和巩固自己不可一世的地位,相反却要帮助人类战胜这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滔天洪水。
女娲,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一位英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女娲补天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极好写照。
至于后世之禅让,大同理想,儒家思想等,莫不与此一脉相承。
据《太平御览》记载,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为人, 剧务, 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垣泥中, 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者, 黄土人也; 贫贱凡庸者, 引垣人也。
『楚辞』「天//」中也有记载说,女娲是人类的创造神。
后来,『淮南子』「/h 林/」指出,女娲具有农业神的性格。
但是为什么女娲以土造人?“从原始思维来看,女娲以土造人最根深蒂固的理由,是因为女娲是大地母亲的形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女娲就是社神”。
原始时代,生产力不发达,先人的一切生存活动都必须依靠土地,关于土地的崇拜是必然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中国人独特的土地情结。
它在反应传统文化,风俗的同时,蕴含了代代中国人对土地之内所隐藏的人类根源的崇拜。
他的出现,是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的必然,“在仰韶文化中晚期,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了农耕经济时代,这种集落生活方式强化了土地的重要性和人们关于土地的感情。
”
1.2 日本の人類起源神話
《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和铜四年(711 年),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万侣编撰。
共上、中、下 3 卷。
上卷为日本古代神话,讲述了宇宙、万物、日本国土及其民族的产生。
包括太阳神——天照大神由高天原走向八大岛的“苇原中国”,战胜出云神话里的大国主神,“天孙”民族从而诞生,皇权天授的故事。
中卷和下卷为传说故事,记述了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的事迹。
这两卷表现了天皇世袭的思想。
另外《日本书纪》也记录了神话传说,但是其文学价值不及《古事记》。
对于日本神话的传承大多以《古事记》《日本书纪》和地方《风土记》为蓝本,即,以高天原为中心的日本神话体系占了大半,据说。
在日本是没有人类起源神话的,各古籍中也没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日本的人类起源神话存在于创世神话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神话是日本的人类神话的开笔。
1.2.1 日本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神话
《古事记》记载,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原本是无性的第七代之神,降落到陆上之后变为有性神。
他们是兄妹,而且创造了日本。
换言之,日本创造神的系谱与神的关心不容忽视。
这在日本宗教史上,意义深远。
“日本的传统宗教是神教,712年太安万侣编纂的《古事记》是一部以神道为主的经典。
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录了天地开拓到神武天皇的历史,第七代的神,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是日本国土的生成神。
”据此,不能否认宗教和神话的依存联系。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通过性联系创造了日本。
首先,他们绕天之柱而行,据学者严/B 汤指出,天之柱的本质是男性生殖器官崇拜的表现,生命也由此而生。
第一次,男神从左向右,女神从右向左,女神伊邪那美命先开口,于是他们生了一只水蛭。
占卜之神说,这是由于女子先发话的缘故,必须要男子先发话才可以。
这里很明显体现出,日本封建的男尊女卑。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日本也依然存在,结婚后,女性的一般存在是家庭。
2 中日人类起源神话差异
神话是在世界各国的童年时代都曾产生过的,是原始人的自然观,社会观的反映,不同民族神话也就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中日神话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单一线性与民族多元意识的不同方式。
日本这样一个岛屿国家,虽然曾是远古时候南北诸民族及原日本人混血交融而成,然而到了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记》成书的年代,民族已趋于单一化,政权交替则渐渐局限在同一家族之内。
日本神话在结构上也是顺着时间轴线纵向流动地维系成一体的,成一种单一线性思维方式。
神的产生开始,神创造世界,国家的诞生,天孙降临,形成一支庞大的神话体系。
“神七代”的产生到伊耶那歧兄妹创造国土;伊耶那歧从黄泉国归来洗身化生了日、月、风三神,接着“天照大神”统领“高天原”地区,在天照大神与须佐之男命产生的冲突这过程中又产生许多神,最后须佐之男命在出云铲除八俣大蛇,娶妻,生上许多国神,子孙繁荣。
天照大神平定日本国,从此日本由天照大神的子孙来统治,神代卷由此结束,由神话架构看到了日本神话按着一条主线发展下来。
同一主题的反复和变奏中,指出了神灵故事与天皇、皇太子故事的结构同一性,比如在《古事记》上卷到中卷的部分中,以伊耶那歧连续神话、须佐之男命连续神话,大国主命连续神话、崇神——垂仁——景行连续神话、成务——仲哀—- 神功——应神连续话的形式反复出现。
2.1 共通点上古神话中,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化生万物,日月生成,兄妹血婚,违禁
受罚等都是神话中常见的类型,中日神话在这些层面上也有极其相似、相通的地方。
中日神话在关于天地开辟,宇宙生成的观念上,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观念可以说都是大体相同的。
中国神话与日本神话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
并且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再比如日月生成神话,日本在“记纪神话”中的记载“伊耶那歧从黄泉国回来之后,用水洗左眼,生化为太阳神,名为天照大神,用水洗右眼时生成月亮神,名叫月读尊。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化日,右眼化月”两者是极为相似的,从创生的盘古与伊耶那歧来看都是创生始祖,从“左眼化日,右眼化月”来看也完全相同,也证明了二国原始意象与生成方式及物化的雷同,这是它们在原始意象上的契合之处。
但在这样的契合之下也有其相歧异的一面,盘古神话中,盘古死而化生,“记纪神话”中,伊耶那歧洗澡时化生日月,洗而化生,相比之下,日月,日月化生我国的神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很多。
2.1.1 混沌時期首先,同有一个混沌期,最初,天地未分,宇宙全体一片黑暗与混沌,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为女娲造人创造了舞台。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记载,最初,天地未开,世界混沌,像鸡蛋一样,然后天地形成 ....... 神生神,大众之身的伊耶
那岐神和伊耶那美神,生出日本八百万的神。
2.1.2 独身神創世神話
中日神话在关于天地开辟,宇宙生成的观念上,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观念可以说都是大体相同的。
中国神话与日本神话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
并且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再比如日月生成神话,日本在“记纪神话”中的记载“伊耶那歧从黄泉国回来之后,用水洗左眼,生化为太阳神,名为天照大神,用水洗右眼时生成月亮神,名叫月读尊。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化日,右眼化月”两者是极为相似的,从创生的盘古与伊耶那歧来看都是创生始祖,从“左眼化日,右眼化月”来看也完全相同,也证明了二国原始意象与生成方式及物化的雷同,这是它们在原始意象上的契合之处。
但在这样的契合之下也有其相歧异的一面,盘古神话中,盘古死而化生,“记纪神话”中,伊耶那歧洗澡时化生日月,洗而化生,相比之下,日月,日月化生我国的神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很多。
2.2 相違点
尽管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方面存在共同性,但是,也存在根本的异同。
2.2.1 夫婦になる目的中国的女娲传说中,女娲黄土造人,据《太平御览》引东汉应邵
《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在这之后,又有女娲炼石补天,治水救人,据《淮南子天文篇》所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源尘埃归焉。
”以至“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翁。
” ③当此绝境,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并除害治水,使破坏殆尽的固有宇宙秩序得以重构复原,世人亦由此而得再生。
在日本《记纪神话》中也有记载“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芦芽萌长,便化为神”。
于是天地始分,“神七代”产生,其中男神伊邪那岐命与女神伊邪那美命奉命制造国土,二身拿了神赐的天治矛,搅动海水,形成一岛,二神住居岛上,努力于国土的成长,最终确立了结构。
巨人化生是中日神话中典型的一类,日本的伊邪那岐命兄妹与中国女娲和伏羲兄妹都是典型人物,在中国的化生神话中传说“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其妹即来就兄。
”而女娲也一个创造的女神:“娲,古之神女也,化万物者也。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氏之肠。
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又传说女娲氏“抟黄土做人
《古事记》中也记载“伊邪那岐兄妹二神结合,共生岛屿十四,生神三十五,伊邪那岐从黄泉国归来之后,洗左眼时化生的神,名叫天照大神;洗右眼化生了月读命,洗鼻十生建速须佐之男命,这就是日月风三神的产生。
2.2.2 万能の神
两国神都具人性,但是对“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希腊神指在自己的领域拥有神力,统治下界凡人,没有动植物、妖怪之类的神。
而日本原本关于“かみ”(日语神的读法)的意思有很多。
如,含有事物表面、河川上游、时间伊始、身份高的人、政府、主人等意,只是汉字写法有所不同。
可写作汉字“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1、拥有超越人类的神威,平时隐藏起来。
可以给凡人带来祸福。
是人惧怕和信仰的对象。
2、日本神话中登场的人格神。
3、最高支配者,天皇。
4、神社祭祀的死灵。
5、给人类带来灾害的恐怖的存在(出自《广辞苑》)。
有名的学者本居宣长对《古事记》中的“かみ(神)”做了以下定义。
神不仅是在古代典籍中所出现的天地诸神,拥有出色的德性,被人所惧怕、尊敬。
其他花草鸟兽也可以称为神。
“神”也有地位高
低、力量强弱之分。
故而人亦可称神,自古天皇以神之子孙之名统治日本,被称为“现人神”。
两国关于“神”的不同定义,和各国国情文化有密切联系。
日本人一直以来认为自己受到自然恩惠,因此对自然有丰富的感受性,整个民族形成了纤细敏感的性格。
深信即便是一草一木也寄存有神灵,值得人们尊敬。
2.2.3 人性差别中日神话中又一相歧异的地方就在于,关于“神”与“人”的问题上。
在中国神话中,神与人是有明显差异的,不管是盘古还是女娲,都是悲天悯人的大神,他们创造世界,创造人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日本的神却与希腊、北欧神话中的神一样,具有人性,这也是两国神话中歧异较大的地方。
中国神话中的神,几乎没有个人的私欲行为,他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充分显现因公忘私的精神品质,具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比如夸父追日,在渴死之际,仍不忘“弃其仗,化为邓林”为后世乘凉造福。
盘古死后化身造物,女娲造人,又有补天救人,又比如愚公率领子孙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歌颂了他这种契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的精神。
大多数的神或者英雄都是完美是没有缺点。
日本神话中并没有专门关于人的产生描写,神即是人,人即是神,在“记. 纪神话” 中人和神的描写并未分开,也并不突出,而中国神话中神与人有着明显的界限,人是神造出来的,神是高高在上的,神是出世的,有功成身退的特点;日本神话中的神则是入世的,他们统治着整个日本。
两国神话相比较,在英雄神话一类中,日本的英雄们也总是好运相随,比如山幸彦丢失了兄长海幸彦的鱼钩而受到兄长的难,这时有盐椎神在教给他寻找鱼钩的方法, 山幸彦按照指示最给不仅找到了鱼钩而且娶了海神的女儿为妻, 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说好运占了大部分,这与中国神话也是不同的,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注重的是自身的英雄本色, 靠的绝不是运气。
这些神都是人格化了的,他们通过生育而构成严格的神谱体系,具有普通人的情感、思想、行为和相互关系。
神、人同形同性。
中国的神是神化的,具有一切的美德,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的保护者,他们是出也的有功成自退的特点,又是大公无私具有牺牲精神的。
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神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调,这就是她歌颂劳动创造世界和牺牲奉献的精神,肯定重义轻利,在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中,高扬的是一种自我牺牲、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正是这种肯定劳动、肯定牺牲和奉献等精神构成了中国神话的基本格调。
而日本的神灵则是相反的,他们被“人”化了,不仅具有与“人”相同的七情六欲,更具有现实的
世俗生活,他会疑心,疾恨,也有人性的弱点。
这些也都说明了两国的为同,日本肯定了人的尊严,强调了人权与人性,我国神的单一性则中华民族的崇拜英雄思想有关,对后世作品也影响巨大。
2.2.4 男女差別
从文本记载的诞生时间来看,日本起源神话明显落后于中国。
女娲最初记载于《山海经? 大荒西经》中有“有神十人, 名曰女娲之肠, 化为神, 处栗广之野, 横道而处”,而众所周知,伊耶两神的最早记录是在712 年的《古事记》。
同时,从反应的婚姻制度来看,日本神话反应的是男尊女卑的两性创造世界,显然也是承德太子之后逐渐形成的男权社会的事。
从神话的特点来看,我国起源神话庄严含蓄,日本的却奔放激动。
女娲是中国最初的有生命无性神,与日本典型的神创造神相比而言,纯粹的就是单一女神通过勤奋劳动创造了人类,没有两性话题,而日本的起源神话是原始时代性联系的直接代表,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而且当时,日本显然已经具有了婚姻的仪式,即,结婚的道具,天;结婚的形式,绕行天之柱;合婚的方向,男左女右。
3 相違点が生まれた原因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两国自古以来也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
在文化上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更是明显。
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也就使得在历史、民族、风土以及其它很多方面都有其相似之处。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民族也在相似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学意识形态与不同民族性。
日本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大量外来文学的影响,对外来文化加予吸收与消化进行融合,古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从最初的模仿到借助中国文字再到吸收中国儒、佛道的文学思想。
从上古时期的神话来看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下体现出了两种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与文化内涵。
神话是在口诵传承的原初阶段产生的,表现了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在未开化阶段对天地万物的丰富想象,反映了远古人民的原始观念,是早期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日本神话集中收在《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长被合称为“记. 纪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与日本上古神话在内容上有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但是在相似的内容下也有相异的地方。
日本比较神话学家松村武雄在《民族与神话》一书中说:“各民族的神话都以其民族性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因而各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