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彭蠡.(lǐ) 癖.好(pǐ) 夙遭闵.凶(mǐn)
衡阳之浦.(bǔ)
B .睇眄.(miǎn) 棨.戟(qǐ) 舸.舰弥津(ɡě)
或棹.孤舟(zhào)
C .东隅.(yú) 捧袂.(quē) 叨.陪鲤对(tāo)
云销雨霁.(jì)
D .期.功(jī) 潦.水(liǎo) 责臣逋.慢(bū)
星分翼轸.(zhěn)
答案 B
解析 A .“浦”读pǔ。
C.“袂”读mèi。
D.“潦”读lǎ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遄:迅速
C .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D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
答案 C
解析 控:投,落下。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彼且.奚适也
⎩⎪⎨⎪⎧ ③而御六气之.辩
④空余报国之.情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D
解析①连词,表转折;②副词,将要;③④都是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策.扶老以流憩②俊采星.驰③眄庭柯以怡.颜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⑤悦.亲戚之情话⑥谨拜表以闻.⑦德合.一君⑧屈.贾谊于长沙⑨目.吴会于云间
⑩园日.涉以成趣
A.①⑨/②⑩/③⑥⑦⑧/④/⑤
B.①⑤/②⑨⑩/③⑥⑦⑧/④
C.①/②④⑤/③⑦⑨/⑥⑧/⑩
D.①⑤/②③④/⑦⑨⑩/⑥⑧
答案 A
解析①⑨名词作动词;②⑩名词作状语;③⑥⑦⑧使动用法;④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意动用法。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幼稚
..盈室 B.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
C.腹犹果然
.. D.零丁孤.苦.
答案 D
解析D.孤苦:古今义都是“孤单无靠,生活困苦”的意思。
A.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B.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学位中最低的一级。
C.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6.下列各句中,和“复驾言兮焉求”句式相同的一组是(3分)( )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童子何知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而莫之夭阏者⑤之二虫又何知⑥门虽设而常关⑦大王来何操⑧蚓无爪牙之利
A.①②⑤⑦ B.③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⑦
答案 D
解析例句和D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①是被动句,③是判断句,⑥是一般句式,⑧是定语后置句。
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B.“序属三秋”中的“三秋”是指季秋,就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C.“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职。
D.“除臣洗马”中的“洗马”是职官名。
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
职掌图籍,隋称司经局洗马,历代大致因袭,清末废。
答案 A
解析“隐士的代称”不当,应该指“隐士住处的代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表达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顺应万物本性、掌握气候变化的境界的两句是“,”。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二、阅读能力延伸(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宫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ɡ):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案 B
解析“从事”是官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清慎”是从句谓语,“密”是从句主语,应在“清慎”后面断句,排除A项。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后主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上呈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答案 A
解析“言辞慷慨……直接坦率”有误,应为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 D
解析“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
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5分)
译文: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分)
译文:
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研习学问而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第(1)句的关键点为:“师事”,拜……为师或以师礼相待;“方”,比作;“门人”,弟子。
第(2)句的关键点为:“敌”,水平相当;“言教”,言论教诲;“是以”,因此;“碎”,具体琐碎。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又名虔。
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致忧思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一边哭泣一边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也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时,他总要尝过之后才端给祖母饮食或服用。
(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
于是上奏章说:“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我将来要不惜生命为国出力,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你认为)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
”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是与普通人说话,适宜具体琐碎。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县县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
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
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
(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
”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
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有删改)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不材:不成材
B.舍.于故人之家舍:寄宿
C.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明日:第二天
D.弟子志.之志:志向
答案 D
解析志:记住。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答案 B
解析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主要讲了“材与不材之间应持有的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停顿,排除A、C两项;“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所以在“也”之后断开,故排除D项,选择B项。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中大树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鹅不能鸣却被杀,在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中大树和鹅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是:人生在世,凶险太多,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判断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答案 A
解析“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还要“乘道德而浮游”,才能免于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5分)
译文: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5分)
译文:
答案(1)一只鹅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呢!
解析翻译句子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
第(1)句关键词为:请,请问;奚,哪。
第(2)句关键词为:物物,役使外物;于,被;胡,怎么;累,拘束。
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烹饪了来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
先生你将处在何处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
间。
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拘束。
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而遨游天地,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
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固守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至于说到万物的实情,人类伦常的传承,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分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你想保有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能,别人就会谋算你;你没出息,别人就欺负你。
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9分)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
..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
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
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
”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 ①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
柱,屋柱,代指屋宇。
九,泛指多数。
②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州城西南隅.隅:角落
B.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驾:驾车
C.遂以名.楼名:动词,命名
D.下车
..而乱绳皆理下车:刚一到任
答案 B
解析驾:乘、骑。
1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描写黄鹤楼雄伟风貌的一组是(3分)( )
①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②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③上倚河汉,下临江流④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⑤四闼霞敞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②写登楼所见山川之景,④写黄鹤楼的历史故事和传说,②④均不是写黄鹤楼的雄伟风貌,其余符合题意。
19.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风光,低下头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
B.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整散结合,多用对偶、夸张、比喻和排比。
C.文章列出老子祠和八咏楼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登黄鹤楼同样能够“赏观时物”“会集灵仙”。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答案 B
解析文中无排比。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分)
译文:
(2)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
(4分)
译文:
(3)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3分)
译文:
答案(1)(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2)(他)刚一到任各种乱象就得到了整治,一发出号召各种政务就得到了专注处理。
(3)(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连绵的众山。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及特殊句式。
第(1)句关键点为判断句,“亦”前省略的“此”和“形胜”,胜迹。
第(2)句关键点为:“下车”,到任;“乱绳”,这里指各种乱象;“庶政”,各种政务;“凝”,专注。
第(3)句关键点为:定语后置句“浩浩长川”“累累众山”;“极”,极目;“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参考译文
在鄂州城(武昌)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在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啊。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刚一到任各种乱象就得到了整治,一发出号召各种政务就得到了专注处理。
有时他在公务之余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送客人远行,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
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连绵的众山。
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慨的时候,可以来此读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可以来此找到荀叔伟见到仙人来临的地方。
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非。
”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三、语言表达训练(16分)
21.下面这段文字是想表现外出打工的孩子对父母的不舍之情,但叙述过于平淡。
请将叙述转换为描写,使文章内容充实。
200字左右。
(16分)
六点了,我不得不提起行囊离开家,父母跟在后面。
我知道年迈的父母慢慢跟在后面,一直到村口,看着我的背影。
我很想回过头去,但最终还是走了。
从家里出来,我始终能感觉到父母炙热的眼神。
答:
答案(示例)天蒙蒙亮,银叶挂霜,凛冽的风似刀尖拂过脸庞,我手里提着重重的行囊,想回头,可却又摇头,最终还是没有停下脚步。
身后的父母远远地跟着,最后停在村口,母亲那早已斑白的头发在风中更显凌乱,父亲蹒跚地爬上村口高处,久久伫立远望。
我再也忍不住,回过头来,父母的轮廓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我揉揉眼睛,想看个清楚,却依旧身影模糊。
我不知道这是浓雾的原因,还是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那依稀的影子就这样渐渐淡去,被寒风吹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的能力。
题干要求“将叙述转换为描写”,就是要求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之情”。
答题时,考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作答即可。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