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_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记忆史实】
【矫正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
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A.30年代苏联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1932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 D.资本主义危机给苏联提供发展机会
5.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6.“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
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①部分恢复私有制②实行商品贸易③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④禁止私人贸易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7.列宁后来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我们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作为我们主要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工作的‘副产品’顺便便解决了”。

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和平法令》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颁布《土地法令》 D.发表《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8.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9.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10.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 D.推行农业集体化
11.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1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14.“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

”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龋凝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斯大林时期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的办法有
①推行农业集体化②集中收缴国有企业利润
③实行余粮收集制④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

”这一制度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18.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
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
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19.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20. 2009年5月24日,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
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加强社会救济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全力发展国有企业,加强对企业的计划指导
D.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21.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2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23.1926年苏共提出:“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

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私人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

”这表明苏联
A.科学利用市场规律 B.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
C.提倡多种经济并存 D.兼顾计划与市场手段
24.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
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
25.“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

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
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


材料中的“他”是指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勃列日涅夫
26. (10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授意……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
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重税、协定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2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1分)
专题7 CCCDD ACCCA BDBCC CCCAD CDBDC
26.(10分)
(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3分)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1分)。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分)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2分)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一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