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程度副词“还”与“更”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程度副词“还”与“更”辨析
在现代汉语副词中,“还”的句法功能比较繁复,它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还可以作程度副词。
王力先生(1943)将程度副词分为两类:绝对的程度副词和相对的程度副词,“还”即为相对程度副词。
马真先生认为相对程度副词“还”既可以表示程度深,又可以表示程度浅,表程度深的“还”大致相当于“更”。
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的差异体现在数个层面,为使学习者能够全面掌握二者的用法,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客观程度、增量的准确度、语义预设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标签:相对程度副词还更
在现代汉语副词中,“还”的句法功能比较繁复,它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还可以作程度副词。
王力先生(1943)将程度副词分为两类:绝对的程度副词和相对的程度副词,“还”即为相对程度副词。
马真先生认为相对程度副词“还”既可以表示程度深,又可以表示程度浅,表程度深的“还”大致相当于“更”[1]。
陆俭明先生在《“还”和“更”》一文中通过对具体句式的分析,详细比较了“还”与“更”的用法[2]。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的差异体现在数个层面,为使学习者能够全面掌握二者的用法,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客观程度、增量的准确度、语义预设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表示程度浅的程度副词“还”义本文不作讨论。
一、句法结构的差异
(一)陆俭明先生已经指出很多差异,如:“还”可以用于比字句,“更”既可以用于比字句,也可以用于非比字句;“更”可以用于层递性对比句式“x比yw,x比y[]w了”中,“还”不可以;“更”与“还”都可以用于“x比y[]w了”中,但表意有所区别;“还”只用于两项事物间的比较,“更”还可以用于三项事物间的比较;“还”可以用于比拟,“更”则不可。
陆先生的研究已经相当精当,我们不再赘言。
(二)张平(2006)认为,“还”后可加“要”,“更”不可以,因而“还”用于实比形式比“更”复杂[3]。
例如:
(1)a.后来我知道L比我还要痛苦。
*b.后来我知道L比我更要痛苦。
c.后来我知道L比我更痛苦。
(2)a.他的技术比你的还要熟练。
*b.他的技术比你的更要熟练。
c.他的技术比你的更熟练。
(3)a.哈尔滨比北京还要冷。
*b.哈尔滨比北京更要冷。
c.哈尔滨比北京更冷。
但我们发现,“更”后面不能加“要”,但可以加“为”,也就是说,“更”同样也有其独特的复杂形式,原本不能说的(1)b、(2)b,把“要”替换为“为”后就能说了。
如:
后来我知道L比我更为痛苦。
他的技术比你的更为熟练。
但(3)c即使把“要”替换为“为”也不能说。
如:
*哈尔滨比北京更为冷。
如果我们把单音节的“冷”替换为双音节的“寒冷”,句子就比较正常了。
如:
哈尔滨比北京更为寒冷。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语体色彩的影响。
“还要”比较富于口语色彩,对后面形容词的要求不严格,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均可出现,如“还要漂亮”“还要积极”“还要好”“还要惨”。
“更为”书面语色彩较明显,因而排斥单音节形容词,只能与双音节形容词搭配使用,例如可以说“更为严格”“更为平静”,而不能说“更为严”“更为静”。
(三)“还+形”与“更+形”的入句能力不同
“还+形”的组合入句能力较弱,只能作谓语、补语。
如:
(4)说不定打扮打扮还要漂亮。
(谓语)
(5)小张过分,小李还过分。
(谓语)
(6)她歌唱得好,舞跳得还好。
(补语)
例(4)隐含了一个背景语境,即“不打扮已经很漂亮了”,例(5)、(6)则直接给出对比的双方,说明“还+形”结构的表述焦点在于两种事物的对比,对比的两种事物经常同现,即使不同现,隐含的一方在语义上也可以清晰地补出。
“更+形”的组合入句能力较强,可以作谓语、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宾语等[4]。
如:
(7)他似乎更沉默了。
(谓语)
(8)老陈讲得更快了。
(补语)
(9)他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定语)
(10)爷爷喜欢更清净些。
(宾语)
(11)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会的宗旨。
(主语)
(12)浅一点的东西更容易说明白。
(状语)
“更+形”结构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当灵活,可以用于比字句,但更常用于非比字句,此时句子的表述焦点不在对比的双方,而在量级的变化,如例(8)至例(12)。
有时着眼于一种状态的变化,如例(7),语义重心不在前后两种沉默状态间的量级差别,而着眼于状态的延续。
(四)“还+动”与“更+动”的入句能力不同
“更+动”入句能力比较强,“动”的部分以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动补式动词为主。
如:
(13)哥哥喜欢旅游,弟弟更喜欢。
(14)你想回家,我更想。
(15)你能完成任务,我更能。
(16)他是你的朋友,你更应该帮助他渡过难关。
(17)这件事更激发了他的兴趣。
(18)这更引起了他的怀疑。
(19)敌人的攻击更削弱了我们的战斗力。
以上句子中的“更”均不能简单替换为“还”,在语义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例(13)、(14)可以转换为比字句,之后“更”才可以换为“还”。
如:
哥哥喜欢旅游,弟弟比哥哥还喜欢。
你想回家,我比你还想。
这是因为这两个句子中有明确的对比双方,符合“还”字句对表述焦点的要求,
在此条件下,绝大多数心理活动动词、部分能愿动词可以出现在“A比B还”格式之后,如“A比B还讨厌、憎恨、希望、爱、怕”,“A比B还愿意、应该、会”,一些能愿动词如果出现在这一格式中就比较牵强,如“A比B还能、肯、可以”。
至于例(16)至(19),句子的表述焦点不在对比双方,因而不能将其中的“更”替换为“还”。
如:
*他是你的朋友,你还应该帮助他渡过难关。
*这件事还激发了他的兴趣。
*这还引起了他的怀疑。
*敌人的攻击还削弱了我们的战斗力。
如果勉强进行替换,句子中“还”便不再表示程度的递增,而是量的递加了。
(五)进入特殊句式的能力
除了与形容词组合外,“更”还可以与连词、介词组合,构成特殊句式,“还”进入特殊句式的能力则极为有限。
如:
(20)这种情况谁也帮不了你,更何况我们也是自身难保。
(21)那儿连我都没去过,更别说你了。
(22)我们相信你,不仅因为你是干部,更因为你有这个能力。
例(22)中的“更”不能替换为“还”,例(21)中也不可以替换,虽然有“还别说”的句法组合,但其中“还”的语法功能已然发生变化。
例(22)中“更”可以替换为“还”,但“还”也不再表程度加深,而是表追加,语法功能和语义均发生了变化。
但在表比拟的比字句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式只能用“还”,不能用“更”,即“x比y还y”。
如:
(23)他是个老党员,比雷锋还雷锋。
(24)他神机妙算,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总之,“还”的使用范围较窄,限制条件较多,“更”的句法功能较为强大,使用范围广,使用形式灵活多样,教学中应仔细对比,不能一概而论。
二、表意的客观程度与精确度
“还”与“更”都能表示一种实义的比较。
如:
(25)a.我比他还高。
b.我比他更高。
(26)a.没有比他还懒的了。
b.没有比他更懒的了。
“还”与“更”相互替换,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用于主观程度较强的虚化的比较时,则会出现明显差异。
比如在比拟修辞格中只出现“还”,不出现“更”,这一点陆俭明(2000)也曾提及。
如:
(27)a.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b.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更多。
(28)a.这个人比猴子还精。
*b.这个人比猴子更精。
(29)a.他的心眼比针尖还小。
*b.他的心眼比针尖更小。
这说明“还”出现时句子所体现的程度量级不确定性强,主观的感受成为判断程度量级高低的主要因素。
而“更”则偏重体现客观真实的程度量级,因而不出现在比拟修辞格中。
这种客观程度的差别即使在实义的比较中也略有体现。
如:
(30)a.这个人比他还好。
b.这个人比他更好。
两句基本可以替换,但例(30)a表义偏重于主观感受的表达,即说话人认为“这个人好”,“好”的程度量级不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由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决定的。
例(30)b则侧重一种客观事实的描述,即便含有一定的主观判断,也是以客观条件作为判断的基础,因而给人感觉真实性强,可信度高。
“还”与“更”都可以用于程度的递增,但增量的精确度并不相同。
“还”可以表达较为宽泛的增量,增量的数值或精确,或模糊,均可。
因而在“还+形”后既可以出现表精确量的数量短语,也可以出现表模糊量的数量词。
“更”只能表达模糊的增量,“更+形”后只能出现表模糊量的数量词。
如:
(31)a.她比我还大两岁。
*b.她比我更大两岁。
(32)a.这座楼比那座还高十米。
*b.这座楼比那座更高十米。
(33)a.她比我还大一些。
b.她比我更大一些。
(34)a.这座楼比那座还高一点儿。
b.这座楼比那座更高一点儿。
三、语义预设与语义指向
重音位置不同,语义预设不同,语义指向也不一样。
(35)a.他英语说得比我还流利。
b.他英语说得比我更流利。
重音如果在“还”“更”上,两句语义基本相同,预设也一样,即隐含“我英语说得很流利”,语义上均指向“比我”。
重音如果在“还”“更”后的形容词上,则“还”句语义不成立,“更”句语义发生变化,预设也不同于前,即隐含“他英语说得比我流利,但没有我标准。
”语义则指向形容词“流利”。
(36)a.那个房间还干净。
b.那个房间更干净。
重音如果在“还”“更”上,两句语义基本相同,预设也一样,即隐含“别的房间不干净”,语义上均指向隐藏的“那个房间”的对比物。
重音如果在“还”“更”后的形容词上,则“还”句同样语义不成立,而“更”句语义发生变化,预设也不同于前,即隐含“两个房间条件差不多,但那个房间在卫生方面占优势,比较干净。
”语义则指向形容词“干净”。
(37)浅一点的东西更容易说明白。
这个例子中“更”不能替换为“还”,重音只能放在“更”后的“容易说明白”上,语义预设不可能是“深一点的东西容易说明白”,只能是“浅一点的东西比较简单,容易解释”。
语义焦点不在两事物的对比,而在体现某事物的特性或状态。
“更”的语义指向也只能是“容易说明白”。
注释:
[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张平.程度副词“还”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3).
[4]周筱娟.试说“更+形”的组合和入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石安石.句义的预设[J].语文研究,1980,(2).
[5]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
[6]周筱娟.试说“更+形”的组合和入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7]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1).
[8]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张智慧李冬鸽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