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内容简介】
“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微粒观和化学平衡观的直接体现和重要应用。
笔者尝试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纯碱不是碱,开展探究式教学。
通过在探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问题驱动课堂——不同类型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从微粒平衡的角度,分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该章内容包括: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贯穿整章的则是从微粒观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溶液的变化。
“盐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学习中发展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平衡观认识的重要内容。
教材从“实验中找规律”到“探究原因中寻求本质”再到“谈变化中寻应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编排思路,切入点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掌握了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具备了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基本知识。
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探讨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规律,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听取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规律。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规律。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课题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冲突,从而开展探究:以常见的酸碱中和所得的盐溶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感知宏观现象及规律。
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趋势,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形成微粒观,同时深化已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
最后通过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盐类水解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
教学活动流程图如下:
2.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盐类水解的原理
盐 + 水酸 + 碱
2.盐类水解的规律
⑴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⑵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七、设计意图和特色
1.构建化学学科核心观念
(1)微粒观
引导学生建立宏观表象与微观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两者的一致性。
(2)平衡观
引导学生树立平衡观,善于运用平衡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2.提炼化学学科核心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处理水溶液中的问题,体会用微粒观和平衡观研究从单一的溶质或溶剂的电离平衡到溶质和溶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离子平衡的思路和一般方法,提炼解决盐类水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方法观。
3.培养化学学科情感价值
通过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调控条件,利用和抑制水解在工业生产中创造的巨大价值;在情感态度上体会到“化学——生活——社会”微妙作用,认识到“STS”的深层意义。
八、教学反思
要把探究落到实处,就必须为学生自主探究铺设好台阶。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有赖于情境的创设及启发性的引导,把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子问题,如对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理论分析,将其分为三个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粒的来源、种类和数量,微粒平衡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形成“微粒观”。
要时刻关注课堂动态,并将其作为课堂的生长点。
授课过程中,有学生测出CH3COONa溶液的pH为6,此时教师不应急于判断正误,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原因,通过微粒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强化pH测定的操作规范。
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强化、深化、优化,注重每一节课,循序渐进,把能力的培养落到细处、实处!
参考文献:
[1] 周绍翰,杨艳红.基于微粒观下“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再设计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7,1:36-40.
[2] 赵长宏.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8,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