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单元综述:
本单元按照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编写,体现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
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及成就。

2、打开外交新局面:主要叙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
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主要讲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在新时期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在外交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目标: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结构:
制定背景: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
新成了世界体系;③亚非拉民族解
放运动高涨;④中国革命
中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国三大政策另起炉灶
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期一边倒
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外提出经过
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
建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导入新课:
(投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的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思路引领:旧中国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答案提示: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讲授新课:
1、(阅读P82正文一、二两段)结合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背景: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
形成了世界体系;③亚非
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④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
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这一
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
立和激烈斗争。

中国近代历史的教训,要求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以美国为首
的帝国主义势力对新中国
的遏制也使中国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巩固政权;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中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也使中国必须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维护自身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必须是独立自主的。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那些内容?取得了哪些成就?
①“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解决的是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
③“一边倒”,即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4、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如何评价?
原因:①由社会制度决定
②由建国初期的安全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
③由中国与美苏的关系决定
评价: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服从苏联,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

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是怎样提出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
何意义?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且由于中国的努力,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1955年4月,中国出席印尼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7、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等;“同”是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遭遇和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相同。

8、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

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
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

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
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

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内容主要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一些重要课题。

例如:教师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些课堂思维情境,易于学生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可创设“开放性课题”如课本85页的“争鸣”题,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