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
稿
一.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
12课。
这是一组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歌,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语
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
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
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
的生活背景。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和朗读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
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
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4.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5.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7.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采用关键词和图像的
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八.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朗诵比赛等方面进行。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九.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知识点儿整理:
《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
12课,主要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三首诗歌。
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
1.诗歌背景知识: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号东溪。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文学家、家,字介甫,号半山。
–范仲淹(989-1052),北宋家、文学家,字希文,号文正。
2.诗歌内容理解:
–《登鹳雀楼》: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壮阔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世界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湖阴先生壁》:描绘了湖阴先生的庭院景色,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苏幕遮·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3.诗歌语言与意象分析:
–意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具体的形象和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4.诗歌韵律与节奏:
–韵律:诗歌的音节、停顿和重音的排列,形成了诗歌的音乐性。
–节奏:诗歌中的音节组合和停顿,形成了诗歌的节奏感。
5.诗歌主题与情感:
–主题: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
–情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包括喜悦、悲伤、怀念等。
6.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诗歌与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了解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理解诗歌的文化价值。
8.朗读与表演:
–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通过表演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写作与创意:
–学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知识点整理,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的内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同步作业练习题:
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2.下列诗句中,属于《书湖阴先生壁》的是()。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下列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的是()。
A.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B.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
D.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绘了()的壮
阔景象。
答案:日落时分,黄河奔腾入海
5.在《书湖阴先生壁》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描绘了()的景
象。
答案:湖阴先生的庭院,溪流旁的青草
6.《苏幕遮·怀旧》中的诗句“碧云天,黄叶地。
”表达了诗人对()的
怀念之情。
答案:逝去的时光和远方的朋友
7.请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答案:王之涣是唐代诗人,字季凌,号东溪。
他在唐玄宗年间登进士第,曾任
监察御史。
这首诗创作于他登鹳雀楼观景时,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对人生的思考。
8.请解释《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的意义。
答案:这两句诗意味着山水并不一定要很高很深才有价值,只要有仙人居住或
有龙出现,就会变得有名气和神奇。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9.以“我的田园梦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可以参考《书湖阴先生壁》
中的描绘,表达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想象。
答案:(略)
通过以上同步作业练习题,学生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自己对诗歌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