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8-10课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8.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⑵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⒉板书课题:己亥杂诗,指名读课题,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⑴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拘:拘泥,束缚。

降:降生。

⑵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要使中国生气勃勃,就得依靠像风雷激荡般的社会变革。

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⑵师: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课题:⒐浣溪沙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⑵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⒉过程与发
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⒈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⒉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⒉板书课题,齐读。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沙”或作“纱”),分上下两阕。

⒊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⒋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
⒈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

⒉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⒊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

⒋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
⑴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尚:还。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到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⑵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游历蕲水清泉寺,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奔流呢!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理解小序:词前小序,交代溪水的流向,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铺垫。

⒊品读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⑵提问:概括上阕的主要意思?(上阕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⒋品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师: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为西面地势高。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表面说的是水,暗指时间,所以,下句就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

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

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

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

也即苏轼见门前流水向西,突发奇想,觉得时间可以倒转,自己可以回到少年时期。

⑵概括下阕主要意思?(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⒌归纳中心:《浣溪沙》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词人即景抒怀,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⒍写作手法:即景抒怀(也即“触景生情”,但有区别。

),上阕写景,下阕抒怀。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练习:
⑴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⑵过去大家读过的诗篇,还有哪些老人保持了这种心态?
53岁的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8岁的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些多么可敬的老人啊!太原有晋祠,晋祠有一处著名的景物:难老泉。

读着这些催人奋进、永不言老的诗篇,我们仿佛听到难老泉流淌在中国古老的文学殿堂里,发出了悦耳的泉声,轻扣着人们的心扉。

⒉作业:
⑴背诵默写全词。

⑵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课题:⒑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⒉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⒈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⒊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之,去、到。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⒋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

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

又撰《扬州芍药谱》1卷。

后官至翰林大学士。

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

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

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

《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

《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⒉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⒊范读,齐读。

⒋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⒈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生自由交流。

⒉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

才始:刚刚。

若:如果。

⒊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⒈“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

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⒉“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

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⒊“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⒋“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

……人生自古伤离别。

⒌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⒍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⒈指导背诵。

⒉拓展延伸
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