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三礼》第五-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 《三礼》第五
章节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5)
试题精选(共30题) (529)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

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内容目录
章节简介
知识网络
原文批注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
位。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
奉着这些。

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荀子是儒家大师。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

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古汉语中“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

三本指人生在世的三种根本。

天地为生之本;先祖为类之本;君师为治之本。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

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

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分儿工作。

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

这种礼,
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

揭示“礼治”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

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

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

地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原文+批注
内容概括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

礼乐并称,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是战国时代。

三礼:《仪礼》《礼古经》(佚)《周礼》。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汉代所见“记”很多,后世所称,多半专指《小戴记》。

试题精选
1.填空。

(1)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时代的产物。

(2)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等。

(3)三礼:《》《》《》。

(4)“记”是家杂述礼制,礼制,或,所述的礼制有
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5) 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
叫做。

(6)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是相通的。

(7)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

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

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

(8)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和,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

(9)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周礼》。

其中,《》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10)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和《》。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

(1)战国 (2)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 (3)仪礼礼古经周礼 (4)儒变迁的历史礼论之作 (5)儒家礼治主义 (6)政治 (7)政治制度宗教仪式风俗习惯。

(8)歌舞乐本 (9)仪礼礼古经周礼 (10)大戴记小戴记小戴记
2.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C.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D.《经典常谈》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答案】A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A.“大学生”有误,应为:中学生。

故选A。

3.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A.该书摈弃了现代学术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B.该书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该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十三篇。

D.该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论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

D.有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故选D。

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
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C.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D.中国的汉字,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始皇用隶书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小篆”,汉初还有草书,后又变为“正书”,晋朝也称为“楷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识记。

D.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选项“始皇用隶书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小篆’”表述错误。

故选D。

5.对于《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思想文化的面貌。

B.《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至宋代诗歌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多种形式。

C.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体裁。

D.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C.“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表述错误,介绍的史书不包括《论语》。

《论语》不是史书,它是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故选C。

6.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作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朱熹将《大学》《中庸》《礼记》《孟子》合并为“四书”,后又将其列入“十三经”。

C.“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

D.儒家所说的“礼”就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礼记》”有误,应为《论语》。

故选B。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①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

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

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

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

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②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

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

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

地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

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

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

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

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

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

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做礼的一部分。

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

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

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③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乐本。

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

人人能够平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

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

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

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

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

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
政。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7.阅读全文,回答。

“礼”“乐”诞生的意义和价值是:
8.阅读第二段,回答。

天生万物的信仰,祭祀的信仰,其实质是:
9.阅读第三段,回答。

“审乐可以知政”的意思是:
10.“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晦涩的《经典》,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

试用文中相关语句诠释作品这一特色。

【答案】7.示例: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

有了礼与乐,社会就有了秩序,国家便得到了治理。

8.感恩与畏威。

9.示例: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而人们如果能够从“乐”中学会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自然就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

10.示例:“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

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口语化的语言介绍了“礼”诞生的社会基础,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礼”的意义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
根据第③段“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的内容可知,“乐”的意义是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互相团结;
根据第③段“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的内容可知,有了礼与乐,社会就有了秩序,国家便得到了治理。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

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

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的内容可知,天生万物的信仰,祭祀的信仰,其实质是感恩与畏威。

9.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审乐可以知政”本身的含义是指通过审辨乐曲来了解国家政事。

根据第③段“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的内容可知,“乐”可以帮助人们团结互爱,可以是国家得以治理,可见“乐”对治理国
家的重要意义,所以“审乐可以知政”。

10.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

开放性试题,任意筛选文章中相对口语化的语言,来分析本文容易拉进与读者距离的初中。

例如:“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用常见的事例来解释人们信仰的得来,让读者明白人们祭祀山川大地的原因,明确信仰的初衷是感恩,通俗易懂,让人们容易理解。

11.如果让你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选择一篇经典诗文与同学分享,你会从哪一个篇目里挑选呢?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诗经》第四里面的篇目,因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学者把它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我喜欢《诗经》里流露出的纯真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经典常谈》各个章节的了解,说出自己喜欢的篇目,并结合篇章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会选择《辞赋》第十里面的篇目,因为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今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收到它的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

阅读这一篇激发了我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1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唐僧朱自清朱自清长妈妈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空:结合“彭德怀”和“已经是一个旅长了,在所有的湖南军队里,被称作‘自由思想’的军官,因为他有事必和他的士兵委员会商量”可知,这是《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彭德怀。

彭德怀是一个大公无私乐观豁达的人,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同时又不失勇敢活泼、天真的个性。

第二空:结合“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2)西行取经”可知,是被保护的是唐僧。

第三、四空:结合《经典常谈》“倾注了(3)先生许多的心血”可知,《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倾注的是朱自清的心血。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第五空:结合《朝花夕拾》和“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等句子可知,这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

阿长,汉族人,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

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但憎恶她时就叫“阿长”。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13.阅读明智,追逐梦想。

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名著中的精彩笔墨和他的阅读心得。

请你将“心得”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朱自清经典常谈传统文化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选段出自朱自清创作的《经典常谈》,文中的他们指的是战国时代的游士。

原文为: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

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

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14.2023年春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进入我们的教材,大家运用选择性阅读等方法对经典进行学习。

现在,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吧。

(1)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

请选择你所研读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向同学们介绍你研读经典所生发的观点、心得、见解和体会。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普及性和通俗性较强。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说文解字》,通过朱先生的介绍,我了解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汉字演变发展的历程。

书中介绍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

这些知识使我了解了《说文解字》这一经典的概
貌,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

(2)示例:《经典常谈》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增强自身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力。

传统文化经典讲述了古代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令我们深受启发,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品行,学习古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激发自身的力量和勇气。

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体会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中华文化自豪感,找到自身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介绍名著《经典常谈》,选择你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一篇,结合内容、主要观点和你的阅读感悟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辞赋第十》这一篇。

作者介绍了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楚辞》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

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辞赋第十》,我了解了辞赋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对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本题结合阅读《经典常谈》的体会,谈一谈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即可。

示例:阅读经典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和精神探索的起点。

阅读经典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不断完善自我。

传统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等于直接汲取了前人智慧,传统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人的事迹,阅读经典可以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经典还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自豪感。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段一】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文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文段三】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

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

……乐工的老板叫太师……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1)以上材料选自《》,作者。

(2)请简述“歌谣”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 《经典常谈》朱自清
(2)歌谣是诗的源头,没有文字前,只有唱的歌谣,用来诉说高兴悲哀的心情。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有了文字后,乐工将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积累。

结合文段中内容“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知出自《经典常谈》第四章《诗经》,作者是朱自清。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

结合文段一内容“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是诗的源头,没有文字前,只有唱的歌谣,用来诉说高兴悲哀的心情。

结合文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可知,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结合文段三“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也可作答。

16.如果朱自清先生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你想针对《经典常谈》对他进行采访,请将下面的采访提纲填写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