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感言三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
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界高兴,读者高兴,纷纷向莫言祝贺,谈论莫言,感叹莫言,敬佩莫言,莫言的着作在书店抢购一空,出版社连连为之再版、加印,从山东高密到全国各地,莫言成了舆论的热点,真乃一时之盛。

高兴和祝贺的同时,人们也在作些思考,尤其是文学界纷纷座谈讨论,分析^p 莫言作品的优长,分析^p 莫言获奖的缘由,并力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文学的启示,极有意义。

作为莫言的读者,我在重温莫言作品的同时,也作了些思考,并有如下三点感悟。

一、莫言是一个文化自觉者
莫言的成功,在于他是一个文化的自觉者。

文化的自觉,始于
文化的自信。

由于贫困和苦难,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

上学的机会虽然中断,但求学的欲望始终炽烈如火。

不能说莫言小时候就有什幺文化自信,但他的文化自信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并痴迷地沉入到中国丰富、深远、厚重的文化之中,他十分好学。

这种热爱和痴迷,就是文化自信。

莫言小时候的求学有三种方式:一是多读。


时他很小,读书的目的并不明确,但就是有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他童年的最大快乐和享受,他将他老家高密大栏乡平安村所能找到的书籍都找来读。

他父亲上过四年私塾,初通文墨,反对他读“闲书”,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凭着他的小精灵,毫不停顿地读书,坚持不懈。

他很早就读过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许多小说,《三家巷》曾使他如痴如醉,由于父亲反对他读“闲书”,他只能偷偷地钻进草垛里去读,从草垛里爬出来时,常常是浑身都是被蚂蚁、蚊子咬的红包,又痛又痒,但仍然乐此不疲,读书的快乐是其他一切所无法代替的。

他知道他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有十多本书,如《苦菜花》、《烈火金钢》、《红旗插上大门岛》、《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还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那时学校条件艰苦,老师的床就放在教室后边的角落里,他的书就放在床边压在枕头下。

为了能看到这些书,莫言每天放学都主动留下当值日生打扫教室,目的是找机会偷看老师的书。

莫言知道邻村的石匠家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他非常想读到这部书,但石匠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他家拉磨磨面,拉磨一上午,可以阅读《封神演义》两小时,还必须在他家的磨道里读,不能离开。

只要能读书,莫言什幺条件都接受。

莫言在石匠家读书时,石匠的女儿就站在背后监督计时,时间一到,马上将书收走。

那时没有钟表,所谓两小
时,全靠石匠女儿的情绪,她情绪好时,时间就走得慢,她情绪不好时,时间就走得飞快。

为了让石匠的女儿情绪好,莫言又想点子讨好她,爬到邻居家的杏树上偷摘杏子给她吃。

多少年后,莫言说,他小时候本来就是一个馋鬼,能把偷来的杏子给别人吃,简直就像馋猫把嘴里的鱼吐出来一样,但为了读完《封神演义》,他不得不这样做。

把周围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之后,实在没别的书读了,他就将二哥家的一本《新华字典》拿来读、拿来背。

莫言读书,不光是小说,所有的书他都读。

莫言说他小时候读书极专心,记忆力也好,不能说过目不忘,但读过之后,人物、情节、故事都记得,精彩片断,尤其入脑入心。

二是多听。

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唯一的乐子就是听说书,凡有书场,莫言都钻在大人堆里专注听书,有时还跑到邻村去听说书,很晚才回家。

一个小孩子夜不归宿,她母亲很不放心,不让他去听说书。

莫言小时十分依赖母亲,吃奶吃到5岁,听母亲的话,帮母亲推磨,懂得孝顺,但在听书这件事上他坚决反逆,不听母亲的,母亲只得妥协,但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听书回来之后,必须重讲一遍给还在昏黄的灯光下做针线的母亲听,莫言当然非常高兴。

听书回来,大都能很顺畅地绘声绘色为母亲复述一遍,母亲听后觉得他灵牙利齿,也很高兴。

有时也出现记不起来,情节、故事断档的情景,但他从小
便有急智,能现编情节将前后故事串联完整,这大约就是莫言最早的创作。

莫言的大爷爷是个乡村医生,会讲古,也就是会说故事,被称为故事大王,莫言只要大爷爷闲下来,便去缠着他讲古,莫言说他大爷爷讲的故事有300多个,稍作加工便能成为小说,到目前为止,他写入小说的才50多个。

短篇小说《一匹误入民宅的狼》,可能就是根据大爷爷讲的故事加工而成。

三是多看。

看什幺呢?看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

莫言在不同场合讲过,孤独和饥饿是他的创作财富。

但莫言绝不是一个孤独的被动者,他有一种享受孤独的天赋,他也不是一个被动的饥饿者,他有感知饥饿的天赋,他有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的本领,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

辍学之后,他给生产队放一头牛,顺带给家里放一只绵羊,没有了小的玩伴,他便和牛说话,和羊说话,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看天空飞过的小鸟和小鸟说话,和流淌不息的河水说话,他看着高粱由青葱到苍茫到通红一片,他和红高粱说话。

莫言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所有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在他的作品里打出“高密东北乡”的地域文化品牌,他深感那是他的文学王国,是他对家乡熟透了、又充满无限情思的表达,他的许多作品都在他家乡的老宅子里完成,在老宅子里他文思涌动,也说明了他和这块土地的血肉联系。

莫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多是传统方式,如《春夜雨霏霏》、《放鸭》、《售棉大路》、《爱情故事》、《地道》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还有些青涩,但也显出了莫言的基本文化功力,而那一时期的《白狗秋千架》、《铁孩》、《翱翔》、《挂像》、《冰雪美人》等短篇,则表达了莫言不甘平面化的创作追求。

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对传统文化充满情感和崇敬,但他又深知决不能让传统文化所淹没,他要努力翻新传统文化,他要创新,他是一个文化自觉者。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就是他的创新之作,也是莫言的享受孤独之作。

《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之后,文坛即发出了“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惊叹。

《透明的红萝卜》是魔幻与现实溶为一体的典型,小说中的黑孩,有莫言小时候的影子,他小时候住过桥洞,在工地上砸过石子,莫言大哥说莫言小时因饿极偷了一个萝卜,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这些都是创作的本,小说中的黑孩很瘦、很孤独,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两只眼睛却又黑又亮,他在孤独中用他的聪慧和想像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在他的眼前——更多的是在他的幻觉意念里,炉火发出幽兰的光是那样的美丽,高高的黄蔴林里小石匠和菊子是那样的浪漫,红萝卜是“透明的、金色的”,“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他努力去寻找这种红萝卜,可怎幺也
找不到,“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追求美好的象征。

短篇小说《铁孩》则是他的感知饥饿之作,莫言童年在饿极之时,曾和小伙伴一起吃过煤块,曾幻想过什幺东西吃到肚子里不饿就好了,铁是最经饿的,于是小说中铁孩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吃各种各样的铁,铁条、铁块、铁锅、上了锈的铁,吃得嘎嘎响、津津有味。

这当然只是一种幻觉。

《翱翔》写的也是幻觉,燕燕因为内心反对农村换婚的落后恶习,又没有什幺力量和好的对策去反抗,就幻想自己可以飞,从这棵树冠飞到那棵树冠,以此来逃避她所不满的现实。

莫言笔下的魔幻和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他经历过难以忍受的孤独和饥饿,他的才情和天赋,使他在孤独和饥饿中幻化出了许多美丽而珍贵的元素,这些元素和丰饶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