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三市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解析)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3.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i-28 Cl-35.5 Ca—40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 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
C。

催化剂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D。

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由于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能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因此不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错误;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使反应在较低的能量下发生,因此可以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正确;D.根据图示可知逆反应的活化能小于正反应的活化能,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的知识.
2。

对于可逆反应3H 2+N22NH3,下列措施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都变化的是
A. 增大压强
B. 充入更多N2
C。

使用高效催化剂 D。

降低温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A错误;B、多充N2,活化分子百分数、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C、使用催化剂,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D、降低温度,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3. 下列关于S、SO2、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硫是一种易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B. SO2溶于水生成H2SO4
C. 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含有SO2的尾气 D。

浓H2SO4不稳定,光照易分解
【答案】C
【解析】A。

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A错误;B. SO2溶于水生成H2SO3,B错误;C。

SO2是酸性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含有SO2的尾气,C正确;D。

浓H2SO4稳定,不易分解,D 错误,答案选C。

4。

相同条件下,下列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其中ΔH最小的是
A。

2A(l)+B(l)===2C(g)ΔH B. 2A(g)+B(g)===2C(g)ΔH。

..
C. 2A(l)+B(l)===2C(l) ΔH
D. 2A(g)+B(g)===2C(l)ΔH
【答案】D
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H3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B. 与金属反应时,稀HNO3可能被还原为更低价态,则稀HNO3氧化性强于浓HNO3
C. 氨盐受热易分解,因此贮存氨态氮肥时要密封保存,不需放在阴凉通风处
D。

稀HNO3和活泼金属反应时主要得到氢气
【答案】A
【解析】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得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到得电子多少无关。

硝酸是氧化性酸,和金属反应不会生成氢气,所以答案是BD。

6。

自来水常用适量氯气杀菌消毒,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牟取暴利,可用化学试剂鉴别真伪,该试剂是
A. 酚酞试液
B. 氯化钡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答案】D
【解析】因为用氯气消过毒,故水中残留有氯离子,故可以用硝酸银来检验。

7。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B。

BF3和CO2分子中所有原子均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C. 已知114号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298,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8
D. [14NH3T] +中,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之比为10∶11∶9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元素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变化,A错误;B.CO2分子中所有原子均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而BF3中|B元素化合价|+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3+3=6,不满足8电子结构,B错误;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同位
素的含量计算的平均值,298为该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C错误;D.[14NH3T]+中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分别为10、11、(14—7+2)=9,故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之比=10:11:9,D 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相对原子质量等
【名师点晴】该题比较基础,难度不大,注意理解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方法。

易错选项是C,注意元素周期表中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不是该元素的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
8。

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 2 s (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0.6 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B. 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

6 mol·L-1·s-1
C。

2 s 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 2 s 时物质B的浓度为1。

4 mol·L-1
【答案】A。

..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三段式2A(g)+B(g)2C(g)
开始浓度(mol/L) 2 1 0
变化浓度(mol/L) 0.6 0。

3 0.6
平衡浓度(mol/L) 1。

4 0。

7 0.6
A、用物质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2="0.3" mol·L-1·s-1,正确;
B、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2=0。

15mol·L-1·s-1,错误;
C、2 s 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
(0.6/2)×100%=30%,错误;D、2 s 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正确;选AD。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9。

以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O2(g)===2CO2(g)+H2O(l)ΔH=-1300 kJ·mol-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有6 N 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 kJ的能量
B。

当有N 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 kJ的能量
C. 当有4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 kJ的能量
D。

当有8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 kJ的能量
【答案】D
【解析】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C2H2(g)+5/2O2(g)→2CO2(g)+H2O (l)△H=—1300kJ·mol-1,该反应中乙炔中-1价的碳经过反应变为产物二氧化碳中+4价的碳,所以每当放出1300kJ的能量,转移的电子数为10mol,当有6N A个电子转移时,放出的能量为130×6kJ=780kJ,故A错误;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C、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4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1molCO2生成,放出650KJ 的能量,故C错误;D、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8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2molCO2生成,放出1300KJ的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0. 反应CH3OH(l)+NH3(g)===CH3NH2(g)+H2O(g)在某温度自发向右进行,若反应的
|ΔH|=17 kJ·mol-1,|ΔH-TΔS|=17 kJ·mol-1,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ΔH〉0,ΔH-TΔS〈0 B. ΔH〈0,ΔH-TΔS〉0
C。

ΔH>0,ΔH-TΔS〉0 D。

ΔH〈0,ΔH-TΔS<0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能够自发的向右进行,这说明△H—T△S一定是小于0,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S>0,所以如果△H<0,则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进行的,而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能够自发的向右进行,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热△H>0,故选A。

考点:考查了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的相关知识。

11。

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
SO2(g)+2CO(g) 2CO2(g)+S(l)ΔH〈0,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 其他条件不变,缩小体积,平衡右移,SO2浓度增大
【答案】D
【解析】A. 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减小,A错误;B. 硫是液体,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C。

正反应放热,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SO2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D. 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缩小体积,平衡右移,但SO2浓度仍然增大,D正确,答案选D。

点睛: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和难点,注意对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是升高温度时,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化学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时,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达到新化学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

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化学平衡右移,但达到新化学平衡时,A的浓度比原化学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或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

12. 已知:P4(g)+6Cl2(g)===4PCl3(g)ΔH=a kJ·mol-1,P4(g)+10Cl2(g)===4PCl5(g)ΔH=b。

.。

kJ·mol-1,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 kJ·mol-1,PCl3中P—Cl键
的键能为1.2c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
B。

可求Cl2(g)+PCl3(g)===PCl5(s)的反应热ΔH
C。

Cl—Cl键的键能为 (b-a+5。

6c)/4 kJ·mol-1
D。

磷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强
【答案】C
【解析】A、不同物质中P-Cl的键能不同,无法与P-P的键能比较,A错误;B、PCl5的状态为固态,与已知反应状态不同,无法求算,B错误;C、根据盖斯定律②式减去①式,消去了P4,可得4Cl2(g)+4PCl3(g)=4PCl5(g) ∆H=(b—a)kJ•mol‾1,把键能带入∆H的表达式可得:4K(Cl-Cl)+4×3×1。

2kJ•mol‾1-4×5C kJ•mol‾1=(b-a)kJ•mol‾1,得出K(Cl-Cl)=(b-a+5.6c)/4kJ•mol‾1,C正确;D、氯气能氧化单质磷,磷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弱,D错误;答案选C。

13。

如图装置中,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则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据此判断气体和广口瓶中盛放的物质是
A. SO2和NaHCO3溶液
B。

HCl和浓H2SO4
C。

Cl2和氯水
D。

Cl2和NaHCO3溶液
【答案】A
【解析】A.SO2和NaHCO3溶液,关闭活塞,二氧化硫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活塞,则二氧化硫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B.HCl和浓H2SO4,HCl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错误;C.Cl2和氯水,关闭活塞后,氯气仍然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与题中变化不同,C错误;D.Cl2和NaHCO3溶液,打开活塞,没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石灰水不会变浑浊,D错误;答案选D。

14.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A-N+m) mol
B. (A-N) mol
C。

(A-N) mol D. (A-N+m) mol
【答案】D
【解析】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则A的质子数是A—N,因此1分子H m X中质子数是A—N+m,所以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答案选D。

15。

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1。

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C(g) ΔH
容器
编号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平衡物质的量(mol)
A(g)B(g)C(g)
Ⅰ3870。

200. 0800. 080Ⅱ3870. 40
Ⅲ2070. 200。

0900。

090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ΔH〈0
B. 207℃,K=4
C。

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A体积分数与容器Ⅱ中的相同
D。

容器Ⅰ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Ⅲ中的短
【答案】B
【解析】A、容器Ⅰ与容器Ⅲ相比A的起始物质的量相等,但温度不同,温度较低时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多,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方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B、根据容器Ⅲ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均是0。

090mol/L,则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消耗A的浓度是0.18mol/L,所以平衡时A的浓度是0.02mol/L,所以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B错误;C、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因此容器Ⅱ与容器I相比平衡等效,因此达到平衡时,容器I中的A体积分数和容器Ⅱ中的相等,C正确;D、容器I中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因此容器I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Ⅲ中的少,D正确;答案选B.
点晴:本题以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判断等为载体,重点考察学生对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理解,对等效平衡的识别能力。

本题的解题要点为化学平衡,需要学生掌握温度、浓度、压强等变化对平衡的影响,会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做题时要分清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还是压强是解题的关键。

难点是等效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16. 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将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SO2+H2O+Ca2++2ClO—===CaSO3↓+2HClO
B. 向稀氨水中通入少量CO2:2NH3·H2O+CO2===2NH4++CO32— +H2O
C. 用稀HNO3溶解FeS固体:FeS+2H+===Fe2++H2S↑.。

.
D。

将醋酸滴入硅酸钠溶液中:SiO32— +2H+===H2SiO3↓
【答案】B
点睛: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解答时注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所电荷数是否守恒、是否漏掉离子反应方程式、拆写问题、“量”的问题等。

易错点是A和C,学生容易忽略次氯酸根离子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4个小题,共计52分
17. (1)运动会中的火炬一般采用丙烷(C3H8)为燃料。

丙烷热值较高,污染较小,是一种优良的燃料。

试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是一定量丙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1 mol H2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请在图中的括号内填入________ “+"或“-”.
②写出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③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型燃料,应用前景广阔。

1 mol二甲醚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455 kJ热量。

若1 mol丙烷和二甲醚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共放出1645 kJ热量,则混合气体中,丙烷和二甲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盖斯定律认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整个过程的总热效应相同。

试运用盖斯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①已知:H2O(g)===H2O(l) ΔH1=-Q1kJ·mol-1
C2H5OH(g)===C2H5OH(l)ΔH2=-Q2 kJ·mo l-1
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Q3 kJ·mol-1
若使46 g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室温,则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 kJ。

②C(s)在氧气供应不充足时会生成CO,但还是无法通过实验直接测得反应:
C(s)+O2(g)===CO(g)的ΔH,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5.0 kJ/mol (3). 1∶3 (4)。

3Q1-Q2+Q3(5)。

会有部分二氧化碳生成(或C不能完全转化为
CO或其它合理答案)
【解析】(1)①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因此图中的括号内填入“-
".②1mol丙烷生成4mol水,所以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3CO2(g)+4H2O(l)ΔH=-553。

75kJ/mol×4=-2215。

0 kJ/mol。

③设混合气体中,丙烷和二
甲醚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mol、ymol,则x+y=1、2215x+1455y=1645,解得x=0.25、y=0。

75,x:y=1:3。

(2)①已知:H2O(g)=H2O(l) ΔH1=-Q1kJ·mol-1
C2H5OH(g)=C2H5OH(l) ΔH2=-Q2 kJ·mol-1
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Q3 kJ·mol-1
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3-③即得到C2H5OH(l)+3O2(g)=2CO2(g)+3H2O(l)ΔH3=
-(3Q1-Q2+Q3)kJ·mol-1,46 g液态无水酒精是1mol,因此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室温,整个
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3Q1-Q2+Q3)kJ。

②由于会有部分二氧化碳生成,因此还是无法通过实验直接测得反应的C(s)+O2(g)=CO (g)的ΔH。

18. A、B、C、D、E、F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是半径最
小的原子;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D与A同主族,
且与F同周期;F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A、B、D、F这四种元素都能
分别与C元素两两形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种化合物;D、E、F三种元素对应的最
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间两两皆能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C、E元素的名称B___________、C___________、E___________.
(2)写出C、D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物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3)可以验证C和F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结论是(填编号)____________。

① 比较这两种元素常见单质的熔点。

..
②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③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4)A、C、D、F四种元素可以形成两种酸式盐(均由四种元素组成),这两种酸式盐的化学式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酸式盐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A与C、F间可形成甲、乙两种微粒,它们均为负一价双原子阴离子,且甲有18个电子,
乙有10个电子,则甲与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6)向含有a mol E的氯化物的溶液中加入含b mol 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
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① a mol ②b mol ③ a/3 mol ④ b/3 mol ⑤ 0 ⑥ (4a-b)mol
【答案】(1). 氮 (2)。

氧(3)。

铝 (4). (5). ②③ (6). NaHSO4(7). NaHSO3(8). H+ + HSO3-===H2O + SO2 ↑ (9)。

OH-+ HS—===
H2O + S2— (10)。


【解析】试题分析: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所以
B一定是氮元素,则X是硝酸铵.F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所以根据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知,F的最外层电子数应该是6个,则F是S元素。

D、E、F三种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间两两皆能反应,这说明一定含有铝元素,则根据原子序数大小可知E是Al,则D是Na.A、B、D、F这四种元素,每一种与C元素都能形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种化合物,且A的原子半径最小,所以A是H,C是氧元素。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以及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综合性强,贴近高考,难度较大.试题基础性强,侧重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19. (1)在一定条件下,x A+y B z C的反应达到平衡。

①已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z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C是气体,且x+y=z,在增大压强时,如果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一定向
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已知B、C是气体,当其他条件不变,增大A的物质的量时,平衡不发生移动,则A是_________(填“固”或“液”或“气")态物质;
④若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少,则正反应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的原理为:
2SO2(g)+O2(g)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
问题:
①将2.0mol SO2和1.0mol O2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强为0.10MP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______________.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_______K(B)(填“>”、“<"或“=”)。

【答案】 (1)。

x+y〉z (2). 逆反应方向 (3). 固或液(4). 放热 (5)。

800L·mol-1 (6). =
【解析】(1)①已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这说明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x、y、z之间的关系是x+y〉z;②已知C是气体,且x+y=z,在增大压强时,如果平衡发生移动,这说明A和B不能同时是气体,所以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已知B、C是气体,当其他条件不变,增大A的物质的量时,平衡不发生移动,则A是固或液态物质;④若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少,这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2)① 2SO2(g)+O2(g)2SO3(g)
起始量(mol) 2 1 0
转化量(mol) 1.6 0。

8 1。

6
平衡量(mol) 0.4 0。

2 1.6
所以平衡常数K=
②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压强增大,但温度不变,所以平衡常数K(A)=K(B)。

.。

.
20.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其中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
同学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如果他们的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收集不到氨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也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制取纯净的氨气,你判断能
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该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能否用NH4Cl固体代替?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答案】(1)。

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 (2)。

NH3的密度小于空气 (3). 乙 (4). 2NH3+H2SO4=(NH4)2SO4 (5)。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已收集满(或用蘸有浓盐酸的
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则证明已收集满)(6)。

丙(7)。

不能【解析】(1)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2)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法收集;(3)氨气为碱性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与硫酸反应而被吸收,因
此装置乙不能收集到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4)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NH3•H2O,电离子出OH-离子,溶液呈碱性,检验时可用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如果产生白烟,则氨气已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5)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甲收集到的是混合气体,得不到纯净氨气,乙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氨气和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氨气被吸收得不到氨气,丙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氨气和水蒸气,通过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纯净干燥的氨气,该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不能用NH4Cl固体代替NH3 ,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处会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