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和运用(19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热忱颠沛流离彭湃(bài)锲而不舍(qì)
B.侮辱微不足道污秽(huì)迥乎不同(jing)
C.斑斓惟吾德磬徘徊(huái)悲天悯人(mín)
D.修茸鞠躬尽瘁倔强(jué)鲜为人知(xin)
2.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尽管老师一再强调校园安全问题,有些学生却总是不以为然。

B.在中国,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C.有些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口出脏话,实在让人深恶痛绝。

D.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向老师不耻下问,不要有任何遗留的问题。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B.一个好的比喻,或形似,或神似,或形神兼似,总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C.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4.下列语段横线上需要填入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①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②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③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
大事。

④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⑤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③①②④
5.古诗文填空。

(8分)
(1)《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的句子是:
,。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的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

(3)《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是:
,。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6.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句话展开了讨论。

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

你认同甲乙两位同学谁的观点,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甲:祥子是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乙:你怎么这么说呢?是祥子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二、综合性学习(5分)
7.请你参加以“孝心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5分)
(1)活动形式我设计
请你根据示例,另外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2分)
示例: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

1.
2.
(2)主题班会我主持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孝行天下”主题班会,你被推举为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3分)
三、阅读(46分)
(一)阅读下文,做8~11题。

(16分)
儿子的礼物
琦君
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

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

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

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

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

”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

她叹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
看着她的文章,我止不住泪水涔涔而下。

我感触于母心之苦涩,也悔恨自己既不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又不曾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如今垂暮之年,任纵横老泪也冲不去心头的伤痛。

和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件儿子送的礼物,那是他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乐”二字。

那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我是那么珍惜它,把它放在玻璃橱最妥帖最显眼的地方。

年复一年,火柴棒的红蒂头褪色,骨架因胶水渐渐脱落而松散了,它已不能竖起放,我只好把它小心地收在一只盒子里。

几度搬迁,我总是小心地带着它。

现在,它就放在床边书架上,我常常端起盒子细看,真不能相信这是儿子的杰作。

悠悠二十年岁月的痕迹,都刻在那一根根带有微尘的暗淡火柴棒上,而它所给予我的是一份诚挚的“快乐”。

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激,也有太多的感慨。

记得那个深夜,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亮着灯不睡。

我以为他在偷看从摊上借来的脏兮兮的“小人书”,几次敲门催他睡,他只是不理,我气得一夜未睡好。

次日早晨他上学了,却见书桌上端端正正摆着这件精致的手工,边上一张卡片上写着:“妈妈,给你快乐。

”我的感动无法名状,我真是快乐了好多时日啊!
他渐渐长大了,我们母子时有争吵,他曾愤怒地出走,数日不归,我守着虚掩的大门,通宵达旦,看着“快乐”二字泫然而泣。

固然儿子并没像这位朋友的孩子那样,拿起自己做的手工扔向我,但他对我珍惜这件礼物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却使我心酸。

每次央求他修补一下火柴棒的骨架,他总是漫不经心地一再拖延。

我了解这是无法勉强的,时光不会倒流,童稚亲情不复可得。

儿子成人了,我已老了。

当年母亲说得对,“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芥菜”,母亲那时已知代沟无法逾越了。

我再想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是看着她长大的。

她在初中时,每周两次放学后,带了两个弟弟,背着书包到我家来读古文。

他们专注的神情都还在眼前,一下子他们
也将近中年了。

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尝到了做母亲的滋味。

但在给我的信中,她仍幽默地说:“母亲来时,总是事事看我不顺眼。

”这就是两代的不同吧。

她在文章结尾时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用而快乐的人。

”足见母心尽管苦涩,却是永远满怀希望的。

她道出了天下父母心,也给了我一份温暖与启示。

我也不再为儿子送我的那一对骨架松散的“快乐”二字而感触万千了。

8.请简要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4分)
9.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分)
10.文章第段提到了“她”的母亲,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11.文中“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二)阅读下文,做12~15题。

(14分)
1000次赞扬
①他执着地坐在地铁站里,胡琴是他的全部。

路上尽是行色匆匆的人,人们无暇关注他的演出,尽管他十分卖力,却只换来少得可怜的回头与驻足。

②想起家庭,他不由黯然,他与继母关系很僵。

母亲走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但他不肯,他从心底厌恶父亲与继母以及他们的家。

从此,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胡琴,他从小喜欢拉胡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靠胡琴养活自己,甚至出人头地。

③他曾经在音乐学院的门口逡巡过,但昂贵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

他能做的只是在每天樱花路地铁站口拉胡琴给路人,这儿,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④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驻足片刻,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笑着告诉他:“真不错。


⑤一个陌生人的赞扬,让他麻木的神经为之一震,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他卖艺以来第一次听到的赞扬,虽然出自一个陌生人,却让他泪流满面。

他换了支曲子重新拉了起来,而那个女孩,则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地铁站。

⑥接着,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八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

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


⑦那个出现奇迹的晚上,他回到出租房里,第一次怀着兴奋与满足安然入睡。

曾经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回到了身上。

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下去。

⑧还是那个地铁站口,他还是会听到许多鼓励和赞扬,有些老年人,自备了小板凳,竟然坐在他的身边,长久地倾听着他的表演。

⑨因此,他格外地卖力,悠扬的琴声在肆虐的寒风中进入了人们的耳朵,振作了让人们麻木疲惫的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寒冬,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⑩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驻足了片刻,然后进入了地铁站,可是,仅仅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待一曲终了,他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加点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


⑪第二天,地铁站里少了那个沉浸在音乐里的卖艺少年。

⑫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在台上表演不正是他的梦想吗?这儿幽静典雅的氛围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⑬继母过来看望他,为他带来了爱吃的饺子,他对继母没有好脸色,冷冷地拒绝了她,也让她以后不要再来。

继母一脸难堪和无奈,却仍旧坐着没动。

⑭继母还不走,他发了火,茶馆老板这时却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继母。

⑮他呆住了,继母看着他的脸色,慌忙告别了。

继母走后,老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

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
这份恳切感动了我。

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⑯他这才知晓:继母的无数恳求,让他得到了1000次甚至更多陌生的赞扬,重新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之火。

让他赢得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琴艺,更是一位母亲恳切的心。

1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13.文章第段交代少年的家庭背景有何用意? (3 分)
14.文章第⑮段中茶馆老板的话有什么作用? (4 分)
1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有人则认为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 (4分)
(三)阅读《卖油翁》,回答16~19题。

(12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6.解释下面划线词语。

(2分)
(1)陈康肃公善射善射:
(2)但手熟尔尔:
17.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分)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2分)
18.本文的主要写法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3分)
19.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4分)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

(2分)
21.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四、作文(50分)
22.以“伴我远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