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陟山西会馆影壁营造技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武陟山西会馆影壁营造技艺
作者:亓艳芝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1期
摘要:河南武陟山西会馆建于清代,现存影壁一座,保存较好,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营造技艺方面,既有当时中原地区常用的手法,又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丰富了我国古代影壁建筑形式。

诸多雕刻,富含吉祥寓意,既有装饰作用,又表达了美好期望,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关键词:山西会馆;影壁;晋商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1.033
武陟山西会馆现位于县城花店街武陟木城第一小学院内,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具体时间不详。

会馆山门、大殿、东西廊房等原有建筑均已损毁,现尚存影壁一座,保存较好,另复建有钟鼓楼。

1996年,对影壁进行修缮,屋面后坡换为黄色琉璃瓦。

2016年,武陟山西会馆被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影壁位于会馆门口,整体造型为三段式,两边向内折,平面呈“八”字形。

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中段高,两侧段较低,通面阔20米,中间高5.6米,两侧高5.25米(图1)。

砖石结构,中段壁座由石条砌筑,其余部位均为青砖墙体或砖雕。

墙砖规格有310毫米
×140毫米×70毫米和290毫米×135毫米×60毫米两种。

墙体为淌白墙,8毫米厚白灰浆灰缝。

屋顶为庑殿顶,前坡为灰色筒板瓦,后坡为后配黄色琉璃瓦。

1 中段影壁建筑形制
中段影壁是武陟山西会馆影壁的主体部分,也最能体现其形制特点和基本做法。

下面主要根据影壁的构造,结合武陟山西会馆影壁的形制,从壁顶、挂落、壁心、壁座等几个方面,逐一详细介绍。

1.1 壁顶
中段影壁壁顶为砖砌仿木结构,正脊两侧置鸱吻,两垂脊前端置垂兽,戗脊没有脊兽。

筒瓦、板瓦屋面,以及勾头、滴水等砌筑规整。

大连檐下砌飞椽,小连檐下砌檐椽。

自垂脊至戗脊处明显上翘,形成翘角飞檐。

椽檐下砌挑檐桁和挑檐枋。

斗拱七朵,成三开间排布,每间补间斗拱各一朵。

中间三朵距离稍大,与中部壁心较大相对应,两侧两朵与壁心柱位置相对。

斗拱形制简单,拱呈替木状,正面两端刻缠枝花纹,中刻图案形似花朵。

大斗上粗下细,斗身讹角,不刻斗耳。

斗底明显内收,浑圆,纵向刻浅线三道,整体呈花瓣状。

斗拱垫板沿斗、拱结合部位,横向砌砖棱一道,将垫板分作上下两部分。

在紧临斗、拱两侧,各砌牡丹花卉一朵。

斗拱下砌阑额,满饰雕刻,可分作三部分。

左侧(全文按影壁自身方向)部分,从左至右依次为牡丹、鹿、牡丹、双鹿、牡丹、鹿、牡丹,构成一组,与中段左侧壁心相对应。

中间部分,从左至右依次为牡丹、仙鹤、麒麟、蝙蝠、麒麟、仙鹤、牡丹,间饰卷云纹,构成一组,与中段中间壁心相对应。

右侧部分,从左至右依次为牡丹、鹿、牡丹、双鹿、牡丹、鹿、牡丹,构成一组,与中段右侧壁心相对应。

1.2 挂落
挂落亦分作三部分,分别以砖雕壁龛分隔。

①左侧部分。

最左边壁龛刻于墀头内部,亦即挂落最左端。

主体为一人,站立,头部缺失,右手上举一物可能是金蟾,周饰以云纹、水草,似为刘海戏金蟾图像。

主体呈倒凹字形,砖雕图案左右基本对称。

底部两侧各雕一龙,四爪,左龙回首朝向右侧,右龙龙首亦朝向右侧,唯隐没不显。

上部两侧各雕一鹿,呈腾空状。

中上部雕双狮戏球图案,有飘带、链子连接狮子和球。

右侧壁龛,也是左侧部分与中间部分分隔的壁龛。

内雕一人站立,头部缺失,右手持竖卷,字迹不明,似应为天官赐福之类,脚下及周边饰云纹。

龛下即为左侧壁心与中间壁心相隔砖雕柱子。

②中间部分。

主体呈倒凹字形,下部两侧各雕一龙,四爪,龙首相对。

左侧雕龙上为两组云纹,中间各饰一人,一站立一跨立,头部均缺失,各有一手前伸指向对方。

右侧雕龙上为两组牡丹花卉。

中上部雕云纹,纹饰中心从左至右分雕一人、一马、一蟾,人、马头部缺失。

右侧壁龛,也是中间部分与右侧部分分隔的壁龛。

内雕一人站立,头部缺失,双手持长卷,字迹不清,周饰云纹。

龛下即为中间壁心与右侧壁心相隔离的柱子。

③右侧部分。

主体呈倒凹字形,底部两侧各雕一龙,右龙回首朝向左侧,左龙龙首亦朝向左侧,唯隐没不显。

上部两侧各雕一天马。

中上部为两凤凰低首相对,中饰一麒麟。

右侧壁龛亦即挂落最右端,位于墀头内侧。

雕一立人,脚下及周边饰云纹。

1.3 壁心
壁心分作横向三部分,以两侧撞头和中间两根砖雕立柱相隔。

除雕刻部位外,其他均砌龟背形砖壁。

①左侧壁心。

呈凸字形,上凸部分为挂落内凹部分。

中心花呈方形,内雕刻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两仙鹤呈飞翔状,鹤首相对,中为一圆饼上刻“日”字,周饰云纹。

下部为三只站立仙鹤,间饰如意、仙草、牡丹等。

中心花正上方雕一方龕,内刻如意、天马等(图2)。

龛正方为壁心上凸部分,中刻石榴及树枝。

左侧壁心和中间壁心之间的柱子,亦为砖雕,上下各刻一龙,龙首相望,中饰云纹等,下砌鼓凳。

②中部壁心。

呈凸字形,上凸部分即为挂落内凹部分。

中心花呈方形,外侧四周有边框。

上边框两端各饰一飞鹤,中部为一麒麟,间饰云纹。

下边框两端各饰一天马,马背上刻八卦纹,中部为一狮子,间饰云纹。

两侧边框各雕牡丹花卉三朵。

边框内四角各饰岔角花,呈直角三角形。

正中图案刻于圆形区域内,上部左右并排雕三只狮子,中部雕三大、两小共五只狮子,下部雕一只狮子,间饰云纹(图3)。

中心花正上方即壁心凸出部分,中间雕石榴及树枝。

中间壁心和右侧壁心之间的柱子亦为砖雕,上下各刻一龙,龙首相望,中饰云纹等。

③右侧壁心。

呈凸字形,上凸部分即为挂落内凹部分。

中心花呈方形,内雕刻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两仙鹤呈飞翔状,鹤首相对,中为一圆饼上刻“月”字,周饰云纹。

下部为三只站立仙鹤,间饰如意、仙草、牡丹等。

中心花正上方雕一方龛,内刻如意及两只天马等(图4)。

龛正方即为壁心上凸部分,中刻石榴及树枝。

1.4 壁座
壁座为长方形,青石砌筑。

长同中段影壁,高约20厘米。

2 两侧段影壁建筑形制
两侧段影壁是武陟山西会馆影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中段,整体上规模略小,壁心做法较简略。

2.1 屋顶和壁座
两侧段影壁屋顶形制与中段影壁基本相同,只与中段影壁相接端无鸱尾、垂脊、戗脊。

斗拱为五朵,形制也与中段影壁斗拱相同。

壁座均为青砖砌筑,长同影壁,高约20厘米。

2.2 左段影壁(图5)雕刻
阑额满饰缠枝花卉,挂落部分雕刻分三组,均为两两相对的小鹿,间饰云纹。

壁身饰“T”形纹一周,四角饰岔角花,呈直角等腰三角形。

中心花呈方形,分内外两层。

外层上部雕双龙,龙首回望相对。

两侧各雕一瑞兽,兽首朝下,惜缺失不辨。

下雕双鱼,鱼首对视,间饰云纹等。

内层呈方形,四角饰岔角花,正中为圆形区域,内饰仙人骑鹤,周饰云纹。

2.3 右段影壁(图6)雕刻
阑额满饰缠枝花卉。

挂落部位雕刻分为三组,两侧均为牡丹花卉四朵,中部为两只麒麟,首部相对,尾侧均饰云纹。

壁身饰“T”形纹一周,四角饰岔角花,呈直角等腰三角形。

中心花呈方形,分作内外两层。

外层上部雕双龙,龙首回望相对,口部各含一珠。

两侧各雕一仙鹤,鹤首朝下。

下部雕饰残缺不辨。

间饰云纹等。

内层亦呈方形,四角饰岔角花,正中为圆形区域,内饰仙人骑鹿,周饰云纹。

3 营造技艺分析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整体造型呈“八”字,这是比较典型、比较常见的影壁式样,称为“八字影壁”“雁翅影壁”“三段式影壁”“三滴水式影壁”。

影壁主要以青砖砌成,这也是民间影壁建筑的常用材质。

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是影壁的基本式样。

通体砖雕、砖雕内容、仿木斗拱等也都是当时影壁的普遍做法。

中段影壁中部壁心和两侧段壁心均采用正方形中心方套圆图案,也是较常见做法。

除河南外,山西、河北等地影壁建筑,以上形制也都很普遍。

因此,从总体上看,武陟山西会馆的影壁整体上非常符合中原地区的建造特点,是当时影壁建筑的缩影,也可以看作是当时流行式样的代表,通过其可以总结出当时影壁建筑的通行营造技艺。

同时,武陟山西会馆影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第一,中段影壁壁心形式非常特殊。

中段影壁壁心为左右三组并列的形式,中以砖雕柱相隔,形似面阔三间,应该是借鉴了屋宇的建筑形式,或者是对屏风式、条屏式影壁的改造。

本文更倾向于前者,主要是因为柱子与斗拱的排布位置一一对应,而且中间开间大,两侧小,也符合屋宇建筑的普遍形式。

而这种形式的壁心,目前尚不多见。

因此这是武陟山西会馆影壁营造技艺的最特别之处。

中段影壁壁心四角均不刻岔角花,而两侧段均有,可能也与中段影壁为
仿屋宇建造有关。

河北蔚县也有一些民居影壁不设岔角花,这是当地较普遍的做法,与影壁结构形式无涉。

第二,壁龛的使用独具特点。

晋中南地区影壁多有修筑吉星龛、土地神龛的做法,一般修筑于正脊中央或壁心中央或壁心下部。

武陟山西会馆中段影壁挂落部分砌筑四个壁龛,样式不全似晋中南地区神龛,只是略具龛形。

这种壁龛起到装饰作用,更主要是用于挂落雕刻的组别分界,使其整体上更加精致、协调。

同时,在中段影壁左右两侧壁心的中心花上也砌有壁龛,同样略具龛形。

壁龛的雕筑,也是武陟山西会馆影壁一种不常见到的做法。

第三,不雕垂柱较为少见。

垂柱是影壁常见结构的组成部分,位于影壁两端,以挂落相连。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不设垂柱。

中段影壁挂落两端为壁龛,置于房屋式建筑的墀头位置。

两侧段影壁挂落则是上下平直的满雕通间枋形式。

当然,不雕垂柱的做法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不是武陟山西会馆的独创,如山西晋南地区,就有不雕垂柱的做法。

第四,屋顶砌造略显粗犷。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雕刻较多,普遍采用高浮雕手法,绝大部分雕刻细致、精美,体现了高超的民间雕刻技艺。

但是斗拱部分,雕刻非常质朴、简约,只是略具其形。

三段影壁最两端的拱造型都不完整,简单截齐而已。

拱上花卉雕刻也显得非常粗糙,与其他部位雕刻风格迥异。

同时,屋脊不设小兽,总体上看建造手法也比较简单。

综合历史情况分析,壁顶至少有一部分构件似非原物,可能为后人修缮时补配的。

第五,壁座形制与整体风格似不相符。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壁顶用歇山顶,壁身雕刻精致,而壁座只以砖、石简单砌筑,建造较简朴,体量亦不大。

虽然这种做法并不罕见,但似与影壁的整体结构、建筑规格、艺术风格等不相符合。

是原建如此,还是后来修筑,尚需更多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4 影壁蕴含的文化风俗
中国的万年文化史一脉相延,一些做法、风俗、习惯形成、继承和发展,在建筑上亦多有體现。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当然也不例外,在建筑形式、雕刻内容等方面,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

4.1 “三”之寓意运用
《道德经》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如意顺遂、兴旺发达之意,在风水学里代表着“财”,象征着聚财、生财。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总体造型为三段式,中段影壁又仿屋宇面阔三间形式,壁心、挂落、额枋、斗拱等随之均分成三组。

“三”在影壁构造形式中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动吸收,体现了晋商追求发达、生财的意愿,与会馆的功能、主人的身份也是非常契合的。

4.2 讲究中和对称
中国古人讲究中和、对称,对称式建筑布局在新石器时代屡见不鲜,其后一直应用并成为主流做法。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整体造型为三段式,体量上突出中段,较高且阔,而两侧段对称且体量较小。

中段影壁呈三开间样式,壁顶、壁身以及斗拱、阑额雕刻、挂落雕刻、壁心布局、中心花内容等,也基本上都是左右对称。

两侧段壁顶、壁身、壁座、雕刻布局、雕刻内容等基本一致,相互映衬。

总体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中轴布局、以中为贵、左右对称的理念。

4.3 雕刻内容表达美好期望
武陟山西会馆影壁雕刻内容丰富,动物形象有龙、凤、麒麟、狮子、鹿、天马、仙鹤、蝙蝠、鱼、蟾等,植物形象有牡丹、石榴、花草等,还有人物形象、云纹等。

这些雕刻多为成组出现,基本对称布局。

也见有一些常用固定的组合,如天官赐福类、狮子戏球、刘海戏金蟾等。

这些图像在古代都有吉祥寓意。

龙、凤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一度为皇家专用形象。

明清时禁度松弛,亦为民间所用。

麒麟也是中国传说中瑞兽、灵兽,与其有关的图案形象在中国古代大量存在。

狮子是外国传入的物种,象征着尊严、喜庆。

影壁中有狮子滚绣球,有好事在后头之意;大狮和小狮组合,有太师、少师之意;五只狮子,寓意五世,意为世代昌盛;九只狮子,有人认为象征“九世同居”,寓意家庭和睦。

鹿同“禄”,意为高官厚禄。

鹤为长寿象征,表示延年益寿。

刘海戏金蟾是古代常见形象,表示财源兴旺。

鱼与“余”同音,表示家庭富足有余。

牡丹代表雍容、华贵。

石榴因籽多而象征家族人丁兴旺。

蝙蝠即“福”,代表多福、福气、福运。

八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

诸如此类,多有阐释,此不赘述。

明清时期,“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可见晋商之众和晋商会馆之多。

武陟山西会馆是其中代表,惜原有建筑多已不存。

现存影壁,既是会馆的重要遗存,又是中原地区影壁建筑的重要代表。

其一,其为认识和研究晋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信息;其二,其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建造理念和高超的建造技艺;其三,其吸收并表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因此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

本文对其形制做一总体论述,但因会馆所处环境不便,对有关数据无法一一勘测,条件允许时还可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焕成.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举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张毅培,史景怡.影壁之美[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3]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5]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