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2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文:28 孔明借箭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
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
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
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
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
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
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
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
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2
.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
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觉得文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吗? (三)品味“神机妙算”。
1.
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五屏)
2.抽读句子。
3.查字典,查出“机”和“算”的意思。
4.“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5. 在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你见到过神机
妙算的人吗?
了解课文大意,以“借箭” 为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特色。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既可以抓住词语 6. 感情朗读句子,读出周瑜的吃惊与感慨。
中的重点字进行理解,也可以
二、抓住“神机妙算”,品析人物性格
(一)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并写下你的体会。
(二)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知天文
句子一(展示课件第六屏) 1.自由读句子。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小学高段的教学应更多的立足于篇章的教学,所以教学设计应从全局着眼,防止支离破碎。
在此教学环节中以孔
2.这句话是抓住孔明的什么进行描写?
3.再读孔明的话,思考:军令状是什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联系上下文,从哪里看出三天后会有大雾?
5.朗读指导:假如你是孔明,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7.练读、指名读。
8.学生评价。
9.齐读。
10.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写出了孔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了其神机妙算。
11.因为孔明知天文,所以周瑜慨叹——(展示课件第七屏)(生读)
晓地理
句子二(展示课件第八屏) 1.
引导学生看诸葛亮的示意图,体会回来
顺风顺水。
2.诸葛亮通晓地理,那在借箭过程中,又是如何巧妙安排的呢?
3.句子训练: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孔明为什么要把船掉过来?用上“既……又……”说话。
(2)用关联词“既……又……”造句。
4.因为孔明晓地理,所以周瑜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生读)(展示课件第九屏)
识人心
句子三(展示课件第十屏)
1.读句子,思考:作者抓住什么在写孔明的神机妙算?
2.品味“笑”。
(1)小组讨论:诸葛亮笑谁?笑什么?
(2)学生汇报,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笑曹操谨慎多疑,自信之笑。
——那就自明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设计的句子训练,既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再次练习了关联词的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
信地读一读吧!
笑鲁肃忠厚老实,友善之笑。
——那就友
善地读一读吧!
笑周瑜阴谋破败,得意之笑。
——那就得意地读一读吧!
3.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识人心?(学生自由交流知鲁肃,知周瑜)
4.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写出了孔明识人心,也从侧面描写中体现其神机妙算。
5.因为孔明识人心,所以周瑜慨叹——“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生读)(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三、总结全文
(一)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周瑜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了吗?
(二)此时,说你们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周瑜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请孩子们再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读出周瑜以及你们的佩服之情。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四、再读课题,加深理解
(一)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等其他词?
(二)再读课题,读出敬佩之情。
五、拓展阅读,感受魅力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后人曾写诗赞叹:(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二)齐读诗歌。
(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个性化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为线索,贯穿全文教学,反复朗读该句话,使孔明的“神机妙算”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中,能由内而发地产生对孔明的敬佩之情。
拓展课外资料,能加深学生对孔明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篇的兴趣。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月明
草、笛、蓑衣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
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