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故事情节与情感变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故事情节概括 2、人物情感变化 3、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4、各种记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一、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题干示例 (一)、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 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串联。 2、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3、表述: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何结果。
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 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⑶“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⑷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 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 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 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⑸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 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 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 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 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插叙,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声的原因,突出老 人对战友的怀念,为下文我理解老人的行为,听到号声作铺垫。
3、分点原则 为体现答题时的思路逻辑性,最好分点答题。
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 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 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⑵“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 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
⑽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 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 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
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⑾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
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 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常见题干示例 (二)、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解题思路
人物+情节 (1)抓住时间标志词 (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 (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 (4)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 (5)抓住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常见题干示例
(三)、(高频)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情节
解题思路
(1)根据情节要抓住事件的关键词 (2)注意已知信息的提示 ①字数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 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 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 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 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 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 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 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⑻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 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 放。
⑼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 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 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 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 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 离开寸步的意思。
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⑹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
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 出事了。
⑺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 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 字来。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 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 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 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 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⑼“太好了!”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 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 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解题思路 先答出记叙顺序,再具体作答。 顺叙作用:文章按时间顺叙/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内容,使情节的发
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顺叙:开头写了……内容,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作用:某段补充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征,表达了……情感,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为 下文……作铺垫。
四、概括情感变化题的注意事项
1、分数原则 非表格题要求我们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时,可参考分值思考人物的阶段、
次数。 2、原词原则
(1)情感变化阶段找“多”了的解绝办法:先确定情节的发展阶段再确定 情感;用全面的词语概括情感。
(2)情感变化阶段找“少”了的解决办法: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 动作和神态描写;关注环境描写烘托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关注文章的修辞句、 抒情议论句。
要答应我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⑷“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 ⑸“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
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 ⑹突然,老王想到个问题:“这么多人,来了吃什么?”小菊呵呵一乐:
常见题干示例 (六)某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总结:
对于故事情节的什么作用,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的塑 造、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答题。
二、概括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常见题干示例
(高频)简要概括人物心理、情感变化过程 解题思路 概括时,只单纯考查“人物心理”这一个要素的变化 注: (1)(参考分值)确定分层数量。 (2)根据时间、地点、情节等内容确定情感变化。 (3)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字数一致,同时具有原文意识。
⑿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 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 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 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谢事
“让娘多贴几锅玉米面饼子,再挑些野菜,洗干净,蘸大酱就行。” ⑺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
人还没来。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
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⑻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
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 的吗?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 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 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 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 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了一块,从这个地方 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 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判定及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包括概括段意,分析人物的特征、情感。结构是指题中的段落与上下文 的关系,如铺垫对比等。
⑴火辣辣的阳光暴躁地炙烤着大地。高粱正在拔节,玉米还未吐穗儿, 树上的布谷鸟却早已按耐不住了,“布谷、布谷——”不停地嘶喊着。村长 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 浪,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 心操持,一块是五保户高奶奶的,一块是残疾人老朱的。
(2)安德烈利用:
拉瓦搜集情报
【解析】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 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点之一。学生能接何时何地何人 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这里依据人物写出人物的事件,表述合理即可。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 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 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 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 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已知信息字数相同或处于某字数范围内,则为之相同的或也在此范围内。 ②答案格式和要素
若已知信息是“××××,××××”,即“4+4”形式,则答案也通常 如此;还要看已知信息包含了哪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心理
情感,或其他表示限制的状语和补语,都要考虑在答题的范围之内。 ③分层提示
根据已知信息的位置或段落范围推导未知。 ④要有原文意识和分点意识。
⑵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周末回来帮这两户人 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 王顿时火了:“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
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⑶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
常见题干示例
(四)文中写的故事情节在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题思路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的……情节 (3)起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5)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常见题干示例 (五)某情节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题思路 (1)刻画人物……更加鲜明的性格; (2)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情节; (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三、情节如何安排 常见题干示例
××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1)内容上:××段写了谁的……事件,表现……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感情; (2)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与……对比/为……埋伏笔/设悬念/总结 上文/引发读者的思考/首尾呼应/问题照应。
常见题干示例 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 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 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 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 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 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⒀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 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 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一、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题干示例 (一)、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 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串联。 2、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3、表述: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何结果。
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 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⑶“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⑷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 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 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 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⑸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 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 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 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 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插叙,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声的原因,突出老 人对战友的怀念,为下文我理解老人的行为,听到号声作铺垫。
3、分点原则 为体现答题时的思路逻辑性,最好分点答题。
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 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 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⑵“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 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
⑽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 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 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
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⑾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
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 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常见题干示例 (二)、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解题思路
人物+情节 (1)抓住时间标志词 (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 (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 (4)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 (5)抓住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常见题干示例
(三)、(高频)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情节
解题思路
(1)根据情节要抓住事件的关键词 (2)注意已知信息的提示 ①字数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 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 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 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 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 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 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 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⑻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 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 放。
⑼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 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 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 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 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 离开寸步的意思。
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⑹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
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 出事了。
⑺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 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 字来。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 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 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 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 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⑼“太好了!”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 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 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解题思路 先答出记叙顺序,再具体作答。 顺叙作用:文章按时间顺叙/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内容,使情节的发
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顺叙:开头写了……内容,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作用:某段补充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征,表达了……情感,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为 下文……作铺垫。
四、概括情感变化题的注意事项
1、分数原则 非表格题要求我们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时,可参考分值思考人物的阶段、
次数。 2、原词原则
(1)情感变化阶段找“多”了的解绝办法:先确定情节的发展阶段再确定 情感;用全面的词语概括情感。
(2)情感变化阶段找“少”了的解决办法: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 动作和神态描写;关注环境描写烘托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关注文章的修辞句、 抒情议论句。
要答应我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⑷“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 ⑸“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
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 ⑹突然,老王想到个问题:“这么多人,来了吃什么?”小菊呵呵一乐:
常见题干示例 (六)某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总结:
对于故事情节的什么作用,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的塑 造、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答题。
二、概括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常见题干示例
(高频)简要概括人物心理、情感变化过程 解题思路 概括时,只单纯考查“人物心理”这一个要素的变化 注: (1)(参考分值)确定分层数量。 (2)根据时间、地点、情节等内容确定情感变化。 (3)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字数一致,同时具有原文意识。
⑿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 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 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 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谢事
“让娘多贴几锅玉米面饼子,再挑些野菜,洗干净,蘸大酱就行。” ⑺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
人还没来。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
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⑻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
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 的吗?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 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 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 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 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了一块,从这个地方 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 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判定及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包括概括段意,分析人物的特征、情感。结构是指题中的段落与上下文 的关系,如铺垫对比等。
⑴火辣辣的阳光暴躁地炙烤着大地。高粱正在拔节,玉米还未吐穗儿, 树上的布谷鸟却早已按耐不住了,“布谷、布谷——”不停地嘶喊着。村长 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 浪,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 心操持,一块是五保户高奶奶的,一块是残疾人老朱的。
(2)安德烈利用:
拉瓦搜集情报
【解析】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 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点之一。学生能接何时何地何人 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这里依据人物写出人物的事件,表述合理即可。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 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 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 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 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已知信息字数相同或处于某字数范围内,则为之相同的或也在此范围内。 ②答案格式和要素
若已知信息是“××××,××××”,即“4+4”形式,则答案也通常 如此;还要看已知信息包含了哪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心理
情感,或其他表示限制的状语和补语,都要考虑在答题的范围之内。 ③分层提示
根据已知信息的位置或段落范围推导未知。 ④要有原文意识和分点意识。
⑵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周末回来帮这两户人 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 王顿时火了:“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
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⑶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
常见题干示例
(四)文中写的故事情节在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题思路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的……情节 (3)起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5)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常见题干示例 (五)某情节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题思路 (1)刻画人物……更加鲜明的性格; (2)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情节; (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三、情节如何安排 常见题干示例
××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1)内容上:××段写了谁的……事件,表现……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感情; (2)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与……对比/为……埋伏笔/设悬念/总结 上文/引发读者的思考/首尾呼应/问题照应。
常见题干示例 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 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 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 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 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 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⒀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 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 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