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生活特色慢行——以南通市慢行系统规划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生活 特色慢行——以南通市慢行系统规划为例
史桂芳 钱林波 於昊 孙晓莉 曹玮
【摘要】慢行系统不仅是交通方式,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空间。
慢行系统规划的编制应超越传统的交通规划,超越道路网络塑造慢行网络,超越道路空间塑造慢行空间,统筹协调城市旅游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重视绿地空间及滨水空间的功能拓展,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慢行系统,提升城市品质,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出行体验。
本文以南通市为例探讨特色慢行系统的构建方法,重点包括:广覆盖多层次的共享绿道体系、特色街规划、林荫路规划等。
【关键词】慢行交通;特色慢行;绿道;林荫路;特色街
l、慢行系统概述
城市慢行交通是指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由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两部分组成。
慢行空间是指慢行空间周围的城市空间要素,包含慢行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
慢行系统是慢行交通的空间载体,是完成慢行活动的各种物质空间要素的总和,空间形态上包括慢行分区和单元、慢行路径、慢行节点等。
总体来说,慢行系统不仅仅是交通方式,它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出行体验,隐含着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慢行系统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不同程度的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
图1 慢行交通概念体系
2、特色慢行系统构建
南通滨江临海,河道水网稠密,以其“山水相依”、“城河相拥”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
市中心区濠河是南通千年历史的见证,独特的“宝葫芦”型护城河水系由自然水系经人工挖掘而形成,河道宽窄变化有序,是具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城市型风景区。
在中心城区,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等组成了第二道环状水系。
随着建成区的扩大,在中心城区外围已形成了由长江、九圩港、团结河、兴石河、营船港、通启运河等组成的第三道水环。
南郊的五山( 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 是江苏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狼山列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雄峙江边,山姿秀丽。
五山以别具一格的“水石盆景”之美而久负盛名。
此外,南通市还有众多历史地段和历史遗迹,自古有“崇川福地”的美誉,
丰富的资源可以作为构建特色慢行系统的大舞台。
图2 南通市山水环境
南通市特色慢行系统不仅是交通环境的构建,也是景观环境空间的串联,要与景区、商业核心区、河道绿带、特色街区等密切结合,同时要与交通航运、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形成环网相宜、便捷闲适的特色慢行交通系统。
特色慢行系统的构建重点包括:广覆盖多层次的共享绿道体系、特色街规划、林荫路规划及等。
3、特色慢行系统规划
3.1、绿道规划
3.1.1、绿道概念
南通市绿道主要沿着河滨、绿地、风景道路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在满足通行的同时,保留足够的绿地空间,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态廊道。
其中绿地宽度≥20米时,设置休闲步行及休闲自行车共享道;20米≥绿地宽度≥10米时,设置休闲步行道或休闲自行车道;绿地宽度≤10米时,设置休闲步行道,不设置自行车道。
以专用路权的休闲道为主,部分条件困难处可局部借助城市道路。
绿道将各种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可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可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3.1.2、绿道构成
绿道通常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部分组成。
绿道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为休闲、购物和观光等多目的的非机动化出行服务。
人工系统一般由以下内容构成:
(1)慢行道: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等。
(2)发展节点:包括风景名胜区和人文景点等重要公共游憩空间。
(3)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
(4)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设施。
(5)服务系统:包括休憩、换乘、租售、咨询、救护、保安等设施。
3.1.3、南通市绿道总体规划
南通市绿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与慢行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
南通市城市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2类:都市型和生态型。
都市型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水系和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立;生态型主要沿城市外围的河流、及高速公路沿线设立,保护南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
图3 城市绿道规划
其中,滨江绿道联系九圩港绿道、城市绿谷公园、滨江大桥桥头公园、任港公园、姚港公园,主要联系港闸、崇川、开发区三城区,体现滨江城市风貌,为都市型城市绿道;通吕运河绿道联系滨江大桥桥头公园、节制闸公园、五星公园、濠河风景区、通吕运河绿、通州南山湖公园,主要联系港闸、崇川、通州三城区,可提供休闲、健身等场所,为都市型城市绿道;通启运河绿道联系滨江绿道、开发区能达中心、能达公园、新江海河绿道,是开发区的主要绿带,具有景观、休闲、生态防护等功能,为都市型城市绿道;新江海河绿道联系通州区光和公园、人民公园、滨河公园、通吕运河绿道、通启运河绿道、老洪港风景区绿道 、滨江绿道,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为生态型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服务设施共分为2级,分别为一级服务中心、二级服务点。
一级服务中心结合绿道主要节点、城镇及景区布局,设置8处,间距约15km。
服务中心配置信息咨询亭、游
客中心、医疗点、露营点、烧烤垂钓点、治安点、消防点。
二级服务点协调一级服务中心布局,结合绿廊沿线布置,设置11处。
间距约5km。
服务点配置信息咨询亭、饮水和快餐等服务。
社区绿道是指结合城市滨水系统、绿地规划,连接重要景区、城市公园、广场等休闲、旅游资源点。
在城市绿道的框架内,协调山水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关系,结合社区绿道,形成“三环、四廊、九脉、多线”慢行绿道网。
“三环”指濠河环、通吕运河、海港引河、长江绿化带中环及通吕运河、新江海河、长江绿化带大环;“四廊”指通吕运河绿廊、通启运河绿廊、新江海河绿廊、滨江绿廊(长江绿化带);“九脉”指通津九脉;“多线”指其它滨水慢行道。
图4 南通市绿道规划
社区绿道分为四类:城市风貌型:主要彰显南通城市特色与风貌,如濠河环;休闲游憩型:主要位于生活区并提供居民休闲游憩功能,如竖石河通廊、金西竖河通廊;自然景观型,突显城市自然景观,如裤子港河通廊;生态防护型,主要位于生活区和产业区之间,如永兴河通廊。
3.1.4、绿道规划设计要点
根据南通市特点,建设南通绿道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可到达”,构建高效集散交通体系,提升绿道的交通可达性。
二是“可转换”,依托滨水空间、绿地空间边缘或内部的枢纽、公共自行车停车、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实现内外交通、快慢交通之间的衔接;
三是“可观赏”,保障城市空间与交通体系有机融合,打造整体连续的风景线,依托交通展示城市文化,具体规划策略有:
(1)分析不同区段绿道的功能定位,主要客流构成及不同客流出行方式和出行需求。
(2)确定慢行道的规划定位和景观主题,创造环境优美、舒适的慢行空间。
(3)休闲道沿线规划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并布置服务设施。
(4)在实施公交优先的基础上整合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结合公共交通开放共享路径或设置出入口,确保市民或游客能够方便进出绿道;结合公交站点、轨道站点及开敞空间设置公共自行车等。
促使更多的短距离出行的人采用慢行系统,并促使长距离的出行采用慢行系统加公交的组合方式。
(5)休闲道需穿越城市道路的应设置休闲道专用过街体系,配套隔离桩等安全设施,有条件时,可采用下穿或上跨模式。
(6)合理设置停车场,实现小汽车与慢行交通的转换。
(7)游船码头应与休闲道协调设置。
(8)完善慢行标志标线设计,增强慢行交通识别性。
以南通市濠河区体育公园处绿道为例,结合地铁二号线规划一处跨河通道增设两侧绿道的可达性,并结合地铁的出入口增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满足绿道的功能要求。
图5 南通市绿道规划
3.2、林荫路规划
林荫路指人行道以及自行车车道的绿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定道路。
林荫路可以丰富南通文化内涵,体现通独特的空间特色和树种特色,并可满足市民的出行安全舒适、游赏景观宜人等基本需求。
构建林荫路最核心的要素包括林,即树种、树形的选择;荫,即绿荫覆盖率和路,即道路断面。
为满足林荫路的构建,道路应该有较宽的人行道,即人行道的空间满足树池以及行人有效通行空间的要求(如表1所示),同时三幅路、四幅板的道路侧分带宽度满足种植乔木的要求,一般来说,侧分带动宽度不应小于2米。
表1 不同区域林荫路人行道的最小宽度(米)
人行道宽度不满足表1要求时,可将建筑前区融于道路工程建设,实现一体化的慢行空间建设,在保证慢行有效通行空间的前提下建设为林荫路。
南通市慢行系统规划中对道路规划断面进行了校核,使得道路断面在满足各类交通的空间和隔离要求、市政管线建设要求、绿化景观要求等的前提下,满足林荫路的构建需求。
以南通市城市次干路北二环为例,原规划断面如图6所示,根据本次规划,增加人行道空间,为构建林荫路创造条件。
南通市特色慢行系统规划中提出南通市新建道路均应满足林荫路建设要求,现状道路应结合建筑退让等,在保证慢行有效通行空间的前提下满足林荫路的需求,无法改造的道路应不超过全市建成道路的20%。
图6 北二环原规划断面
图7 北二环优化断面
南通市林荫路的构建应注重视线的通畅,在交通节点、过街处等步行关键地段设置的绿化要注意高度以确保视线通畅。
同时,绿化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分区和单元的特点相协调,体现出开放式设计的特点,展现出一种引领和营造周围空间环境的气质。
3.3、慢行环境规划
南通市特色慢行系统规划以营造“生态、安适、漫城”的慢行环境为目标,将慢行环境规划分为整体意向和环境指引两部分。
其中,整体意向包括整体环境规划和特色路径,环境指引包括空间环境、设施环境和景观环境。
3.3.1整体环境
规划在“一轴一环八射”城市快速路景观、“三十三横二十八纵”的城市主次干路景观
的框架下,打造环境优美、慢行友好的生活网慢行环境。
结合“三环、七廊、九脉、多线”的休闲步行网结构,形成具有南通城市特色的慢行休闲环境体系。
其他步行街、区,公园、广场以宜人尺度设置各种景观要素。
景观设施以休闲、舒适为主,绿化配置应多样化,铺砌宜选用南通地方材料。
3.3.2特色街、区
本次规划将南通市特色路径分为商业中心型特色街、传统街巷型特色街、滨水型特色街和自然景观型特色街类,如图8所示。
图8 南通市特色街、区规划
其中,寺街、南大街、江海美食街、静海商贸街、民博园、星湖101规划为步行街。
不同的步行空间,其设施、环境需差别化设计。
南通市特色慢行系统规划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街给出设计指引,本文仅以商业中心街为例,从人行道、绿化与景观和街道家具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商业中心型特色街是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证商业步行街达到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1)人行道
商业中心型特色街全面贯彻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合理地疏导机动车交通,加强交通管制,缓解交通压力,重点解决停车问题、公交与步行接驳问题,采用限制型步行模式,为逛街购物的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商业中心型特色街应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
过于庞大的规模往往会给行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对于行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300米-600米,宽度应该控制在 20-25米。
商业中心单侧步行道有效宽度一般不宜小于5米。
商业步行街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激发行人的购买欲望,因此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
商业街的步行道铺装可采用面包砖或水泥混凝土砖,尤其颜色注意体现商业的热情氛围。
(2)绿化与景观
沿商业中心型特色街可连续布置行道树,并结合灌木丛,配以草坪,也可连续设置花箱,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隔离,提供安全美观的步行空间。
全步行街则可在建筑前区和步道中央设置花坛、绿化带或休憩廊,令街道空间亲切、活跃。
(3)街道家具
商业中心型特色街人流量大,必须加入购物休闲所需的服务设施,较密集的布置休息座椅、广告牌、垃圾箱、电话亭、信息亭等,整体风格活泼时尚,色彩明快,便捷舒适。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商业中心型特色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兼顾到
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例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图
10 商业步行街绿化与景观示意图
图9商业步行街人行道和步道铺装
4、结论
慢行交通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
慢行系统的建设除了关注日常慢行系统外,也应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绿地、滨水空间、城市结构性景观廊道相结合,建设共享空间。
通过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城市居民创造力的发挥,提高城市整体魅力。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南通市未来特色慢行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与框架工作,但是城市特色慢行系统和日常慢行系统的融合还应进一步研究,扩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形成多层次、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路权保障、空间有序的安全、便捷、连续、舒适、优美、高效的慢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继红, 金永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功能的拓展——以绿地与慢行交通功能结合为例 浙江建筑, 2011年4月
[2]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苏省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导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3] 钱林波、叶冬青、曹玮、史桂芳 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体系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城市交通 2011年
[4] 夏胜国 陈宗军 汪运至 “慢行优质”思想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体现——以江阴市慢行交通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2010年
[5]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常熟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
史桂芳,女,博士,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所副总工程师,工程师。
电子信箱:shigf05100504@
钱林波,男,博士,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电子信箱:qianlinbo@
於昊,男,硕士,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电子信箱:yuhao@
孙晓莉,女,博士,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电子信
箱:sunxiaoli@
图11 商业步行街街道家具示意图
曹玮,男,硕士,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规划师。
电子信箱:cityfor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