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四 游记 第2课 游褒禅山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专题四游记第2课游褒禅山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游褒禅山记
一、根底过关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褒禅.(chán) 仆.
道(pū) 有穴.(xué) 咎.
(jiù) B .昏惑.(huò) 罕.
至(hǎn) 窈.然(yǎo) 瑰.
怪(ɡuī) C .庐冢.(zhǒnɡ) 音谬.
(miù) 君圭.(ɡuī) 慧褒.
(bāo) D .漫.灭(màn) 深父.
(fù) 怠.而欲出(dài) 无物以相.
之(xiànɡ) 解析:选D 。
“父〞应读“fǔ〞。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有碑仆.
道 仆:倒 褒之庐冢..
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B .其文.
漫灭 文:文章 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 .有怠.
而欲出者 怠:穷困 咎.
其欲出者 咎:责怪 D .夫夷.
以近 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
也 明:照明 解析:选A 。
B 项,文:碑文。
C 项,怠:懒惰无力。
D 项,夷:平坦。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 B .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C .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 D .火尚足以明.
也 解析:选A 。
A 项名词作动词,B 、C 、D 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乃.
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予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
不存 解析:选A 。
A 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辅助性判断。
B 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C 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
D 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于是予有叹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以下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何可胜.
道也哉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予观夫巴陵胜.
状 C .二战而一胜.一负 D .举不胜.
举 解析:选D 。
例句与D 项作“尽〞讲。
A 项,“胜过〞“超过〞;B 项,“优美的〞;C 项,“胜利〞。
6.以下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B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D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选C 。
A 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
B 项,至于: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①表示到达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D 项,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 .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 .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解析:选C。
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8.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懊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觉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选C。
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假设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也。
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广阔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好山,仁也。
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
《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
〞《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
政不有小大,不以德那么民不化服。
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那么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石门亭在青田县假设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解析:选A。
令:县令。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留之.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之.
意 B.⎩⎪⎨⎪⎧君至而.为亭成仁之名而.
不夺其志 C.⎩⎪⎨⎪⎧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夫环顾其.
身无可忧 D.⎩⎪⎨⎪⎧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
求其疾忧 解析:选D 。
“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A.代词,它;助词,的。
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C.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
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 .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答复,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 .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表达。
D .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根本一致的。
解析:选C 。
“玩水〞不是“仁〞的表达,“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的表达〞的结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那么民不化服。
译文: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
答案:(1)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
(2)(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参考译文:
石门亭在青田县数里外,是县令朱先生造的。
石门山是名山。
先人都把观光游览的感慨刻留在山里,比比皆是。
朱先生来了就造了个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立到亭子里来,然后写信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记下他作此亭的意图。
(朱先生)之所以要作这个亭,只是因为对这山的喜爱么?还是也有对观光游览的喜爱
呢?还是也为了体察人民的疾苦呢?还是用来让自己在这亭子里度假消闲?还是为不让先人们所刻的作品暴露在野外被风雨侵蚀因没有东西庇护而仆倒毁损呢?人对事物的爱好必然以其与己(之爱好、追求)相类。
山这个东西,广阔而茂盛丰美,万物依附其生长,而山本身却不以为这是自己的功绩。
爱山的人,是仁者。
来到野外,登高远望,心中必然会有感慨之感。
《尚书》不是说了么:“我老了就跑山里去。
〞《诗经》不是说了么:“驾车出游是为了纾解我的忧愁。
〞环顾自己周身而没有可忧愁的人,他的忧愁就在天下,忧天下也是仁。
人碰到倒霉事就能逃避现实(到野外)放纵自己了么?到山里探访偏僻地方的人民,与他们交谈以知其忧愁,哪有充耳不闻的道理呢?访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
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
人民被教化、训导了,便没有了争讼之事。
人民如果不是没有争讼,怎能让他们休养生息生活惬意呢?古今的名士,很幸运他们的石刻还在,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好,那么他们的美名与石头都将传承不朽,拥有仁义的名声而留存他们(寄托在文章中)的志向,也是仁。
(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