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7-02T09:32:45.207Z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作者:李涛
[导读] 对于抽象难懂的专业课程应当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李涛 300162
摘要:《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课改探索和教学实践,采取重视创设情境、项目化教学、突出项目的实用性与综合性、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重视师生交流、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撑等方法,使得该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控编程与操作;有效课堂教学
一、课程简介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它主要介绍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相关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

当前,数控编程是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中关键环节之一,也是目前CAD/CAM系统中最能明显发挥效率、效益的环节之一,它在实现设计加工自动化、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迫于实际生产的紧迫需要,国内外对数控编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机械制造工业、航空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培养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能型数控操作人员是当前职业学校的紧迫任务。

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二、提高中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部分中职院校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并且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轨。

导致学生上课听的云里雾里,实训操作时“似曾相识”,定岗实习时“力不从心”。

怎样能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教学质量从合格逐渐走向优质,笔者结合自身的课改探索和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重视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为强烈,探究的心情更加迫切,所以需要根据《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合理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授“数控车削螺纹循环指令 G92、G76”时,设置“ 争论式问题情境” —— 车削外螺纹M46×1.5-6g、M46-6g、Tr46×6-8e 时,分别选用指令 G92 还是 G76 ?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间必然产生争论。

此时学生的兴趣会被完全激发出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到数控车床上进行实际加工、比较,用实践的方式来论证问题。

该问题情境的设置依据以下几点:一是两个指令的格式和参数含义学生已经了解;二是学生没有在数控车床上实际加工过螺纹,缺乏感性认识;三是中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但求知欲较强。

所以此处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探讨和争论后想迫切的寻求问题的答案,接着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真相,用不同的指令加工出螺纹进行比较分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最终得到结论。

其中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采用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典型项目为有效的载体,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课程要求的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体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学项目需要“实用性”与“综合性”
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为项目教学而项目教学,否则过于牵强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控车(铣)技术、线切割技术等,如果能考虑把多个知识点融汇到一个项目中,并且又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幅提升。

例如:通过校企合作拿工厂的产品来做项目是比较好的办法,但编程与加工的内容“对口性”往往较差,并且产品的生产周期与项目教学的衔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这样的综合考虑,笔者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努力成功的开发了一系列综合性项目,例如“磁性手机支架”的制作,手机支架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消费品,学生完成后可以使用,既节约资源又很实用。

此外,“磁性手机支架”的加工工种体现出多样性,如:车削、铣削、线切割等,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使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把该项目拆解成几个小的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数控车削的教学中完成外形主体的编程与加工这个项目,然后在数控铣削的教学中完成底座制作这个项目(其中可以复习到车削的知识),最后在线切割教学中完成不规则孔的加工。

另外,基础较好的中高职对接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设计产品的外形。

在师生互动的整个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更加流畅,在学校的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性课堂教学得以实现[2]。

4、教学评价需要多元化
一是评价的主体需要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和企业评价等。

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所完成的工件和零件进行检测并填写评分表,笔者将常用的评分表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自评和互评的内容,丰富了评价的主体,学生自评是让自己对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量化的了解,而学生互评可以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评价可以让学生寻找到与考量目标的差距,企业评价则是教学目标与用工目标的融合统一。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模式才能更为科学客观地反应课堂的教学效果,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是评价的方法需要多元化。

以前常常用考试或考工等终结性评价来考量学生,既不科学也缺乏公平。

笔者认为评价的方法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这样可以关注到学生各个学习的阶段,从而调整一些教学的内容或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能绝对的以完成项目的好与坏来评价,而应该对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子项目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考虑。

例如,笔者在“千斤顶”项目的教学评价中,把项目设计、工艺制定、现场加工、质量检测、劳动纪律等均设为评价元素,这样就使得评价的体系更为严谨和科学。

5、重视师生交流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和提问,学生听讲和回答,学生按部就班地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

显然,这种师生互动只是停留于形式。

而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应该是通过师生深度交流和教学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师生、实际课程、教学环境等相互作用,在深度交流互动中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笔者在数控车削综合项目“迷你打气筒”的教学中,先提出关键性的预习问题:“打气筒是怎样完成打气的”,这样学生就会回家观察和研究家里的手动打气筒,项目实施时再分小组进行讨论。

接着教师提供参考的图样以及材料工具,而学生分小组进行设计和加工,教师观察各组项目的推进情况,并亲自参与到其中一组中去。

这样,教师在项目的实施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指导者,这种深度的互动有利于教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6、适当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也变得更为丰富,动态仿真、虚拟实现等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利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适当的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的达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进行“旋风陀螺”加工项目的教学设计时,以完成旋风陀螺的加工为主线,以企业实际产品为项目载体,贴近企业环境,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前学情调查,以获得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网络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获得高效地学情反馈;进行网络综合评价,以获得合理的教学评价。

对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探究,并利用仿真实验室、数控仿真加工软件、手机 APP、平板电脑等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支撑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总之,对于抽象难懂的专业课程应当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军.现代学徒制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2014(29):16-18.
[2] 俞勇.对中职机械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的探讨[J]. 科技风,2019(22):68.
[3] 解晖.《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5):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