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胜利
C.日星隐曜曜:光芒
D.把酒临风把:持、执
(2)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阴风怒号
B.去国怀乡
C.锦鳞游泳
D.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寺未有记。

”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

②罪垢:指罪孽。

③染污:烦恼。

④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附着,依附。

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
(宋)苏轼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

②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所以自新之方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间一、二日辄往遂于外人间隔
C.私窃乐之宴酣之乐
D.具石请记之百废具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

(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

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选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注释)①得请:所请获准;②颍:颍州,欧阳修准备退休于此;⑧待罪:做官,谦辞。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________)②因假道于颍(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3)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颍州作为退休后的终老之地?(请用原文回答)
(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就是欧阳修如愿归居颍州后所作,由这一时期的诗文可见欧阳修晚年怎样的心境?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欧阳修。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B.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C.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朝暮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二段写了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春天的草,夏天的树,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水石。

C.太守的宴席有肥美的鱼、清冽的酒、野味野菜,宴饮的活动有下棋,射箭。

D.文中写滁人出游的场面,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可见政治清明。

(4)“醉翁之意不在酒”,说说你对“醉翁之意”的理解。

5.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客此(________)③及下船(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D.《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了山水小品。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

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7.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文: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选出划横线线句子停顿节奏最准确的一项()
A.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__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
④见闻者无不流涕涕: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甲文中的观点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
②故怒之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的人。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
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物价上涨。

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

④忤(wǔ):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
②乃溯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
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掇:采摘。

②刻露:刻削裸露。

③本:描绘。

④安:安享。

⑤幸:有幸。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宴酣之乐________
②岁物之丰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

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乙】段文字作者是。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
②雾凇沆砀
③欣然规往
④相与步与中庭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1)B
(2)B
(3)C
2.B
解析:(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

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3.(1)疲乏,疲惫;借
(2)那些思念颍州的念头不曾在心中稍忘,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在文字中显现出来(或“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显现在文字上”)。

(3)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4)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辞官归隐的迫切心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4.C
解析:(1)宋(或北宋)
(2)C
(3)D
(4)醉翁的意趣在山水的美好、宴饮的快乐、滁州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实现。

5.D
解析:(1)消失;客居;等到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D
6.C
解析:(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2)①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②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

(3)C
(4)三个“与”字叠用,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雪景。

(5)张岱的“痴”是痴爱西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张岱的梦是对往事的回忆和追念,是故土之念,是故国之思。

7.B
解析:(1)B
(2)通“辨”,辨别,分辨;好处;用脚踢;眼泪
(3)①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②(文天祥)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4)甲文观点是:舍生取义。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舍生取义”中“义”的体现。

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气节。

8.B
解析:(1)B
(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9.B
解析:(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