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寒假20天提升作业第16天__地质灾害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天——地质灾害
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8年8月14日3时50分在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北纬24。

19度,东经102.71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
2。

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的次生灾害是 ()
①滑坡②泥石流③台风④堰塞湖⑤蝗灾
A.①②③B。

①②④
C.②③④D。

③④⑤
读2009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3、4题。

3。

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

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4.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

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

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2018·济南高一检测)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

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

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6。

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B。

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读我国2014年全国三类灾害情况统计表,回答7、8题。

2014年全国三类灾害情况统计表
7。

表中信息凸显的自然灾害特征是()
A。

区域性 B.联系性
C.严重性
D.周期性
8.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环境中,泥石流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

山麓地带洪积物
B.湿润季节的暴雨
C.人类开矿堆积物
D。

干旱季节风化物
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

读2018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跟踪图。

据此完成9、10题.
9。

与图中七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A。

板块的生长边界B。

板块的消亡边界
C.地形破碎的岛屿
D.海陆的连接地带
10.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原因是()
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②纵波到达,左右摇晃
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④横波到达,左右摇晃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2018年我国川滇山区多次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灾害.据此回答11、12题。

11.川滇山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该地区泥石流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
()A。

冰川泥石流B。

降雨泥石流
C。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D。

暴雨引发泥石流
12.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

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二、非选择题
1.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析其成因.
(2)该地区还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的叠加区,试分析其原因。

2.(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高一年级20天轻松提升地理第16天—-地质灾害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C.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2.【解析】选B。

地震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滑坡体及泥沙、石块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解析】选C。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

4.【解析】选D。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

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5.【解析】选D。

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

6.【解析】选B。

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7.【解析】选C。

从表格中可知,洪水、滑坡和泥石流三个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多,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多,体现了灾害的一种破坏性和严重性。

区域性是说不同的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不同,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生在降水多的山地地区,联系性是说自然灾害具有关联,如地震有可能引发海啸或者风暴潮等,周期性是自然灾害具有时间间隔。

8.【解析】选D。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相对降水较少,山地环境中主要物质是干旱季节风化物,动力条件是降水和重力能。

山麓地带洪积物相对较少,并且地
形平坦,不能短时间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多流速较快。

9.【解析】选B。

结合图示可知图中七级以上地震分布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一致,主要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带。

10.【解析】选B。

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主要是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人们感到上下颠簸。

几秒钟后横波传到,人们感到左右摇晃。

11.【解析】选B。

我国川滇山区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12.【解析】选B。

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二、非选择题
1.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成因及危害。

第(1)题,该区的渭河谷地、汾河平原都是断层活动形成的,地壳极不稳定。

第(2)题,可从地理位置、气候、黄土特性、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答案:(1)多断层分布,地壳不稳定。

(2)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高,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形成条件。

2.【解析】地震的原因可以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地壳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地震对当地的危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