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47N o .2
2024年3月
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2024
收稿日期:20231203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23B 12);汉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B 25
)作者简介:何春晖(1997-)
,女,湖北十堰人,讲师,主要从事汉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㊁女娲神话研究㊂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何春晖.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7(2):29-36.
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何春晖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十堰442000
) 摘 要:
女娲神话作为现代中国神话学的核心对象,不仅因为其位于中国神话谱系的核心层,也因为它的精神发掘正好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历史高度契合㊂如果从女娲神话研究的第一代学者茅盾㊁顾颉刚等人算起,杨利慧应属第四代学者㊂杨利慧的女娲神话研究,研究资料宏富,理论视角创新,学术思想敏锐,确立了女娲的中华民族始母神地位㊂从文献与田野中探讨女娲的神格㊁流变和功能开始,到表演㊁旅游与电子媒介中朝向当下阐述女娲的新实践和新视角,杨利慧及其团队持续30年的整体研究对于女娲神话信仰和中国神话的研究史而言,
具有神话学术史范式价值,反映出当代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转换与嬗变,为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代表性案例㊂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而且加快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㊂
关键词:杨利慧;女娲神话信仰研究;中华民族始母神;朝向当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分类号:B 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24)02-0029-08
中国神话研究的百年学术史,
也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历程,发端于救亡图存的危机时代㊂以民族兴衰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回顾历史,充分汲取民族神话养分,关注思考中国神话的精神与价值,从而推动了中国神话的现代学术研究㊂女娲神话无疑是现代中国神话学的核心对象,在现代中国深重的民族灾难时期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㊂也正因为时代因素,众多学科的学者们对女娲神话的研究主要不是从学科角度出发,而是从现实需要和社会历史的考量出发,其论证往往关注女娲神话的某个方面而不及其余㊂这种应时性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为中国神话学的开端留下了重要遗产,开启了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女娲神话研究的先河㊂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早中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的杨利慧开展女娲神话与信仰研究,系统性㊁学科性的女娲神话
研究才算是真正完成㊂如果把茅盾㊁顾颉刚等人算作女娲神话研究的第一代学者,那么,杨利慧应属第四代学者㊂
杨利慧在更高和更全面的学术视角上汇集20
世纪学界大家的思想,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历代文献㊁考古文物㊁民俗仪式㊁口承神话等类型丰富的女娲神话材料㊂她在经过多次的田野调查后,发现前人的女娲神话研究忽视了对当下具体环境中神话事实的关注,所以在她的研究中,突出了具体生活中的神话,神话本身得到了充分的描述与彰显㊂杨利慧将女娲神话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研究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历史与20世纪90年代的存在状况入手,采用了文献分析与田野作业的方法,尤其大量采用了现代民间流传的女娲神话,对女娲的神格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了女娲神话与信仰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㊁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地位等,以期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
中发现这一古老神话在历史传承中发展变化的规
律,着力突显女娲神话和信仰在当代口头表演㊁遗产
旅游和电子媒介等新语境中的具体呈现形态,并以
此为窗口,检视民俗学领域有关表演㊁语境㊁非遗保
护等理论的启示与不足,开辟 神话主义 的新视角
和新领域㊂杨利慧及其团队30年的整体研究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性㊁实践性㊁创新性和独特
性,既鲜明体现出女娲神话和信仰自古至今在人们
思想与实践中持续变迁而又不断传承的图景,也反
映出在追求神话整体研究道路上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发展,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神话学和民俗学学
科理论的传承与发展㊂[1]
一㊁回顾历史:梳理女娲神话研究学术史(一)女娲神话研究史
严格科学意义上女娲神话的的研究,开始于五
四运动之后,它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㊂第一个时
期是五四时期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是女娲研究初步展开并逐步向前发展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至1949年,是研究史上的一个高峰;第三个时期是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娲神话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㊂回顾女娲神话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从现代以来,中国学者有关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女娲的原始面目㊁族属,与伏羲的关系㊁洪水的关系等问题上㊂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其中一些问题已得到了较深入的认识,如女娲的图腾性质㊁与伏羲的关系等㊂在方法论上,学者们的探讨呈现出越来越开阔的思路和多角度研究的现象㊂然而研究也有不足,比如不考虑资料的时间性㊁地域性或民族性,只要有利于其论证的,就拿来使用,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考据方法的轻率使用,没有丰富确切的民族学㊁民俗学等资料加以佐证,没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说明;多依赖于文本分析法,在对古典文献的梳理中,神话与日常生活分离了;与上述内容和方法相呼应,主要呈现为向后看的取向,即向原始和古代社会去追溯神话的起源与流变,忽视了女娲神话对当下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调查和研究,这也是杨利慧力图纠偏并向前推进的方向㊂[2]
(二)女娲神话的田野研究史
1.第一个时期
对女娲神话的田野研究,早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芮逸夫的论文‘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3]以及郑合成所编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4],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㊂这一时期对女娲神话的田野调查不仅注意到了民间鲜活的口承神话以及相关的女娲信仰,而且也开展了活态传承与古代文献相结合的比较研究;但是这一时期女娲神话大多并未成为研究者观察的主体,相关田野研究的深度比较薄弱㊂
2.第二个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有关女娲神话的搜集越来越多,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对女娲神话的田野研究出现第二个高潮㊂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组织开展的 中原神话调查 以及杨利慧的两部女娲研究著述‘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与‘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迄今为止中国民间文学大搜集㊁大整理的巅峰时期㊂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搜集民间故事(神话㊁传说㊁幻想故事㊁笑话,以及其他形式的散文叙事体裁)㊁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㊂在此工作中,人们发现了数目可观㊁形态各异的口承神话,包括女娲神话在内的大量现代口承神话随之陆续被发掘㊁整理和出版㊂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民间流传的活态神话的重要性,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㊂
中原神话的调查也直接影响了杨利慧的女娲研究㊂1993年3月,正在准备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杨利慧跟随张振犁㊁陈江风和吴效群组成的中原神话调查组,对河南淮阳县和西华县以及河北涉县等女娲神话和信仰的主要传播地进行田野考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有关神话及信仰资料,而且也直接促成了女娲研究视角到田野的转变㊂她深切地体会到女娲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文献里,还广泛地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㊁行为中和情感观念里㊂女娲研究从以往单纯对女娲神话的考据,转向更广大范围里的女娲神话与信仰的综合考察㊂由于这次田野调查经历,她的博士论文‘女娲的信仰与神话“最终并未写成对女娲神话的文化史溯源研究,而是首次将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合为一个整体,从文献与田野两条路径揭示和呈现女娲在历史上和当下社会中的存在面貌㊂在随后出版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一书中,杨利慧将田野调查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甘肃省天水地区,通过将田野调查资料与古典文献㊁考古学资料相结合,来重新探索女娲
㊃03㊃
第47卷第2期何春晖: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信仰起源地的问题㊂在该书的下编中,她还将自己1993至1996年间进行女娲田野研究时所写的日记真实完整地展现出来,以期读者更加具体了解女娲信仰的具体生存和传承情况,也为以后的女娲神话乃至更广泛的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研究,提供一些较详实的参考资料㊂[5]
3.第三个时期
21世纪以来,女娲神话研究进入了第三个高潮期,田野调查方法为更多的女娲神话研究者所应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的成果日渐增多㊂这一阶段对女娲神话的研究也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涉及当代传承主体之间的交流以及神话观,当代民间文化的复兴㊁遗产旅游㊁媒介变迁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本土与外来宗教信仰的互动等话题㊂杨利慧的系列论文及其带领团队合著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 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㊂在这些著述中,杨利慧及其团队特别关注现代口承的女娲神话在具体社区中的生存状况以及个体讲述㊂其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来研究女娲神话与信仰的成果还包括一些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㊂‘当代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 来自五个省区的田野研究报告“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河北涉县娲皇宫㊁河南淮阳太昊陵㊁甘肃天水伏羲庙㊁山西洪洞赵城镇侯村女娲庙㊁山东济宁邹城羲皇庙等地的女娲神话传承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与较细致的民族志描述,研究发现女娲神话的讲述与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女娲神话的当代传承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在现代化语境中,女娲神话叙事呈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话语特征;在非遗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女娲神话被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女娲神话的叙事形态更趋多元㊂综上所述,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学㊁民俗学㊁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女娲神话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均日益深入,但是研究也有不足:第一,田野调查方法,尤其是民族志式田野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女娲神话以至于整个中国神话学的总体架构中显得还十分薄弱,与神话在当下民间生活中呈现出的丰富形态相比,成果明显不足;第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河北涉县㊁河南淮阳㊁甘肃天水等少数几个中心点,对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女娲神话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还缺乏充分的调查和分析;第三,对集中流布点的女娲神话在几十年中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当下受到文化产业㊁信息技术以及非遗保护工程等的影响而产生的剧烈变迁,也应继续加强关注和研究㊂女娲神话不仅仅存在于古典文献中,也不只属于遥远的历史,相反仍然充满生机地存在于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当代社会㊁文化㊁政治㊁经济互动,不断展现出新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神话传统的强大生命力㊂[6]
二㊁材料发掘:拓展女娲神话研究新的领域
杨利慧持续30年的女娲研究,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㊂第一个阶段大约是从1992年至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女娲溯源 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8]为其研究代表㊂这两部专著在问题意识㊁探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彼此相通,可算是姊妹篇㊂一方面,与当时中国民俗学和神话学领域文化史溯源研究的取向相一致,两部著述都比较注重对文献的梳理和源头的追溯;同时,另一方面,民俗学界的学术风气正处于转变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工作,以及对田野作业方法的日渐重视,特别是中原神话调查,都对研究产生了影响,使其学术兴趣逐渐从文献转向鲜活生动的民间生活㊂[9]当下,古代与现代的界限已被打破并重新接续为一个整体,在庙会上和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口中讲述的神话和他们对女娲的虔诚信奉,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文献里,还活在生动的现实里,活在人们的口头上㊁行为中和观念里㊂[10]杨利慧在第一个阶段集中讨论了女娲的神格,女娲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和现代的女娲信仰,女娲神话与信仰的功能,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地位等女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㊂运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是学术进展的重要途径,而新的方法往往又与新的材料结伴而生㊂杨利慧的女娲研究则得益于民俗学新材料的发现㊂近年随着我国民俗学的复兴和进展,大量女娲神话和信仰仪式的田野资料被发掘出来,杨利慧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这些材料的重要学术价值,并及时地将其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使其研究较前人建立在更为坚实和新颖的资料基础之上,开阔了研究背景,达到了较前人更高的理论程度,从而使自已在验证和修正前人旧说或成说时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㊂[11]杨利慧从现代汉民族中大量流传的女娲神话入手,并结合古代文献与考古学㊁民族志资料,对女娲神话在内容上㊁形式上㊁讲述功能上甚至体裁上发生
㊃13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
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形式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以从中探求神话流变的规律及其长期延续的内在缘由;对女娲的基本神格及其底蕴㊁女娲与伏羲以及兄妹婚神话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㊂女娲是一位既有着鲜明中国特色,又有着丰富世界文化史背景的女神,其神话与信仰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能引发人们对于神话学㊁人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中国民间信仰特点的有益思考㊂女娲神话的发展㊁变异是多角度和层次的,是停滞与发展㊁传承与更新㊁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㊂女娲神话不断发展变异,总体来说,其在结构上逐渐由简而繁,由单而合,情节日渐完整曲折,女娲的形象也日益丰满鲜明,所以,女娲神话是在发展变异中逐渐丰富的㊂[12]
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高度评价杨利慧的女娲神话研究:女娲本身其实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民间传承文化体系(例如关于女娲的各种习俗㊁方言㊁礼仪㊁游艺等),而民间关于她的信仰㊁祭祀,不但是这个传承文化体系里的重要方面,而且跟语言㊁文学的传承密切相关,杨利慧把关于女娲的神话和信仰(包括庙宇㊁祭祀及其他有关的种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㊁论究,这就使论文在定题方面站在更高和更全面的位置上,也使她的论述能得到较好的成绩㊂一篇学术论文是否成功,条件不限于一方面,但是所凭借的资料是否丰富和恰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优秀的学者,必须尽可能掌握大量的资料㊂杨利慧所拥有的资料数量,说来实在惊人,与女娲有关的有五百余点,单就有关洪水后兄妹婚类型的就超过二百点㊂这些资料的来源,包括古代和近代文献㊁历史考古文物,而更多的则是民俗学,即时人的记述和作者个人田野作业的收获㊂杨利慧善于提出问题㊁论点并阐释它㊂在科学工作上,善于发现问题确立论点并合理地解释它,这是一种绝不可少的学术能力㊂[13]
三㊁研究方法:探索女娲神话思想和实践转化之路
杨利慧女娲研究第二个阶段大约从2000年到2011年㊂2011年,杨利慧及其团队前后花约10年时间完成的结项成果最终以‘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 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为题出版㊂[14]该书借鉴了表演理论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研究方法,着力考察了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和变异是如何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发生的,讲述人㊁听众和参与者是如何互动交流的,讲述人如何根据具体讲述情境的不同和听众的不同需要而适时地调整神话的讲述策略,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个特定的神话文本的㊂在这本书的四个个案中,有三个(陕西安康伏羲山和女娲山地区㊁山西洪洞侯村女娲庙以及河南淮阳人祖庙)都直接与女娲神话研究相关㊂此书被称为杨利慧女娲神话研究的 第三部曲 ㊂
杨利慧女娲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至2020年㊂神话主义的系列研究以及‘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为其研究代表㊂在这一阶段中,杨利慧的神话研究重点从以前的社区之内转移到了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剥离出去的,被当代大众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所重构的神话,杨利慧后来称之为 神话主义 ㊂为何要研究神话主义?其原因依然与前一阶段的研究有关㊂杨利慧及团队在考察乡镇中流传的民间口承神话时,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旅游产业正日益形塑着社区内部的神话传统,导游成为新时代的职业神话讲述人;电子媒介日渐成为年轻人了解和认识神话传统的一种主要方式㊂这些新现象并未得到国内外神话学界和民俗学界的重视,而且常因为其商业化和技术化而被排斥在正统的民俗学和神话学研究范畴之外㊂这无疑是研究的不足与缺憾㊂针对这一不足,2011年杨利慧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当代中国的神话主义 ,力图对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领域的传承和变迁情况展开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考察㊂与前一项研究相比,这更加关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㊁文化商品化㊁青年亚文化及电子技术㊂其结项成果最终以‘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为题出版㊂在这一研究中,虽然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有较大变化(例如主张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以分析虚拟社区中呈现的神话主义),但女娲神话依然是观察的主体,对旅游产业的研究继续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为个案,而对电影㊁电视和电子游戏的梳理也以女娲神话为观察中心㊂[15]
(一)民俗学的方法
杨利慧运用现代民间口承资料进行研究,运用田野作业法来搜集并立体地考察现存于民间的活态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㊂在民间依然丰富㊁生动存在的女娲神话现象有助于资料的获取及研究工作的展开,全面地了解认识其产生和流传的地理㊁社会文化背景,也即女娲神话传承的生命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田野作业的直观和综合的优势便具有特别
㊃23㊃
第47卷第2期何春晖: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尚未脱尽其神圣性特质的
作为民间女娲信仰的有机构成而言更是如此㊂[16] 1993年3月至4月,杨利慧曾随同河南大学 中原神话调查组 ,对河南㊁河北两省存在的女娲神话及
信仰习俗进行了有重点的实地调查,共采集录音资
料14盒㊁文字资料及民俗实物若干,拍摄照片一百多张㊂在考察过程中,各种与女娲有关的鲜活的文化现象不仅直接引发了杨利慧对女娲信仰进行探讨的欲望,也为这一探讨成为可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材料基础㊂
刘锡诚(中国文联研究员㊁当代文艺评论家)认
为杨利慧所著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是中外第一部
研究女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严谨的具有开拓性的,
反映出作者相当学术功力的学术著作㊂该著出版以
来,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赞誉和好评㊂
杨利慧走出书斋,到河南㊁陕西㊁甘肃㊁河北等经历过
历史风尘而残留至今的女娲遗迹所在地进行田野采
访,取得了第一手民俗资料㊂这些材料的价值,对于
其他研究者来说,也许并不一定比她的论述和结论
更少㊂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
毋须赘言,但这些第一手的民俗资料,显然使她的研
究更显得色彩斑斓,信而有征㊂
(二)历史的联系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于民俗学的研究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广大民众在
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㊁传承和享用的民俗文化㊂
与上层文化相比,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
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㊂女娲神话在时空中传承㊁
扩布和演进,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㊁变质以至消亡
等现象,从而产生与稳定性相连的变异性特点㊂民
俗事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或社会事象
联系的㊂杨利慧将女娲的神话及其信仰置于漫长的
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以期从
中理解和探讨女娲的神格实质㊁功能㊁地位及其持久
生命力的原因㊂钟敬文高度评价杨利慧的女娲神话
研究:在观点和方法的运用上,既有主导方向而又能
博采众长;既有原则性又灵活而不拘泥㊂其判断和
遣词,一般分寸感较强,这也是与其一贯的科学态度
分不开的㊂总体看来,杨利慧始终抱着严肃态度,具
有一定必需的学养,又勇于探索,在选题㊁取材㊁理论
分析和方法运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或独到之
处,结构比较恢宏,议论不乏新意和精义㊂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中国古神话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古神话中的许多基本情节㊁母题及其中反映出的古老神话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中国少数民族或者亚洲以至非洲㊁美洲等地的人们所共有㊂[17]因而通过对较广大文化背景中的神话民族志资料的比较研究,可以推测理解中国古老神话观念的可能情状㊂这一方法,由于中国古文献在记载神话上的种种缺陷,而显得更加必要和有益㊂杨利慧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参照不断丰富起来的相关民族志资料,以期对女娲的较原初形态㊁神格性质及其神格的内涵等进行可能的推断和认识,还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中存在的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状况进行了对照分析[18]㊂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从 女娲研究的新视野 角度评价杨利慧训练有素,熟练掌握了田野调查的策略与技术㊂由于她亲手采录的材料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她对女娲神话与信仰的研究也就由此获得了 本质直观 的能力,于是得以最终熔铸 客观实证 (王国维)方法与 主观体验 (陈寅恪)方法于一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㊂其研究是截至目前我国民间文学和神话学界关于女娲神话研究的集大成㊂杨利慧的民俗学方法并非简单地将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而是亲自从事田野调查并通过参与观察以获得对女娲神话与信仰功能的 同情了解 ㊂以往的女娲研究多偏重神话方面而较少涉及信仰方面,杨利慧的研究将女娲信仰的研究置于与女娲神话研究比肩而立的地位,是对以往女娲研究的重要超越,如对经典人类学 遗留物 理论的修正㊂[19]
四㊁观点创新:努力建构中国当代神话学体系
(一)建设神话学术工作坊
2021年7月, 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其中第五场研讨的主题是 当代神话转化研究去往何方 ㊂杨利慧指出,考察和梳理中国神话在当代的存在样貌之后,未来可达成两种目标:一是对神话学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另一个则是从公共民俗学的视角对资源转化的模式进行提炼㊂她提出本课题追求的是两条路径的兼容,即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㊂在理论层面,是构建一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其研究对象为当代社会中的神话与神话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依赖文本分析㊁民族志式田野作业和虚拟民族志;研究视角的特点是 在与历史的关联中朝向当下 ;最终目标为洞悉神话传承和变迁的
㊃33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