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
【常见的小说考点及答题技巧】
概括故事情节
技巧: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题型一般是要求补全情节,近年来多用填空形式,因此答题前首先要先分好层次)
分析插叙的作用
技巧: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线索的提取及其作用分析
技巧:1、如何提取线索:主要看把材料(事件)贯穿起来的是什么,一般是事线、物线、情(情感变化)线,有时也会以时间、地点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一般有这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分析关键的句段的作用(多为分析开头、中间和末尾的重要句段的作用)
技巧:从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结构上。
一般有如下规律:
1、在开头。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写出了……(概括内容),抒发……情感。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统领下文③设悬念,引人入胜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在结尾(一般是议论、抒情句)。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写出了……(概括内容),突出人物……思想品质(或情感)。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在中间。
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即可)。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小说主人公是谁?
技巧: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
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结合文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技巧:特点分析:观其外察其内,通过细读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和相关典型事例来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注意:1、归纳时用词要尽量准确;2、“结合原文”时要举例(引用或概括);3、结合主题来揣摩人物特点;4尽量答完整。
作用分析:1、扣主题;2、次要人物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3、线索人物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文事件、人物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参看考点三——线索的作用)。
人物描写句的作用(答法与考点十五类似)
技巧: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技巧: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技巧: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
......。
......,提炼关键词句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技巧: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技巧: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技巧:(1)从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
....来分析,要答完
....这两个角度来答题;(2)联系主题
整。
标题的作用
技巧:(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暗示主题;(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写作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分析
技巧: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和本技巧的特点来回答。
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
语言赏析
题型: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
技巧: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技巧: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
.....、婉语说直
....、
比喻义说明白
......。
......、象征义说清楚
开放性试题,主观性表达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技巧: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过关训练】
翻浆的心毕淑敏
①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②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③“你找死吗?你!你个小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④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⑤“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
⑥“你没长眼睛吗?驾驶室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⑦“我蹲车厢就行。
”
⑧“蹲车厢?这样的天,想冻死啊!”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⑨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⑩“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⑾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⑿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
司机说:“我曾有一个同事一次好心搭载一个化装成可怜的人的青年,结果那坏蛋上车以后竟然把我同事杀死,甩在沙漠里,自己把车开跑了。
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让不认识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
你是我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
⒀我心里一沉,赶紧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⒁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
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⒂“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
”我说。
⒃“再仔细瞅瞅。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
⒄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
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
“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⒅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
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⒆司机说:“车速这么快,看他还敢不敢动!”
⒇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
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21)我痛苦地几乎大叫。
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22)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
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23)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24)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
“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25)我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
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26)“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
出隐隐的笑意。
(27)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28)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
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29)“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30)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31)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32)“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33)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34)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
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
我看到了我的提包。
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
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请简述本文的主要情节。
(4分)(考点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对搭车青年的态度和情感发生着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完下面的表格。
(4分)(考点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品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考点七和十五)
句子: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4分)(考点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4分)(考点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前伏笔,后照应,正是因为有了细节的前后穿插和照应,所以本文虽然结局出人意料,但又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对于青年其实是在努力地固定和保护“我”的提包这一结局,前文其实已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伏笔来。
(考点十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析司机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考点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说说第⑿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并简析其作用。
(考点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简析第34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4分)(考点十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⑿段属于插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也可改成:此段可否删掉?为什么?)(4
分)(考点二和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对上了车之后的青年主要进行了动作描写,那么,青年在车上会有哪些心理活动?请你根据全文内容,发挥想象,揣摩当时青年的主要心理,写一段话。
(5分)(考点八)
(要求:第一人称占1分,符合语境与人物品性得3分,语言流畅得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假设青年离去之后,继续赶路的“我”和司机围绕着这件事进行了一场对话,请你在理解本文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把这场对话的情景续写在下面。
(不少于100字。
温馨提示:答题空间有限,不必分段分行列,勿忘用好标点符号。
)(5分)(考点十七)
(能顺着原文情节并围绕“诚信缺失”、“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乃至冷漠”等社会问题和“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的主题来展开得3分,语言流畅得1分,语言生动得1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
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
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
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
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
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
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
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
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
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A.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准则。
B.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C.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D.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1)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B
(3)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4)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
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分析】(1)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
这里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第③段的观点是“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B“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与观点不对应。
(3)①此文论点在第一段“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此文开头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引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规则意识”的定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4)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⑵B;
⑶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⑷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内容,弄清文段的中心,其次注意句子本身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段的中心,明确文段的观点,对选项内容进行逐项的分析,结合论点进行理解,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弄清答题区域,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段间关系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
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
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
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
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
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
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息,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
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
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
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
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
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分析。
(3)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4)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 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 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1)胸中常积一股气。
(2)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3)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C
【解析】【分析】(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从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考生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胸中常积一股气。
(2)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证明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有力地证明“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的论点。
要注意紧扣该段的分论点,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和内容上的一致。
(3)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但是论证不够全面,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标题考查相关的论据的理解,考生要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C中应是“看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 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故答案为:⑴胸中常积一股气。
⑵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⑶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
答题时应注意,考生在平时要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文本时要准确感知议论文的内容,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续写。
答题时应注意,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看能证明什么论点,起到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现代文阅读(2015•贵州贵阳)阅读能力考查,完成1-4题。
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
佚名
①那天,我站在老邻居露丝的房间里,茫然地看着东一堆西一堆的报纸,在心中问自己:“我怎么到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