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1. (6分) (2017高二下·龙海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

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

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

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

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
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

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 .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战国扁鹊
B .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

——古籍
C .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黄帝内经》
D . 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

——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

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 .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 .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 .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 .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
同源”理念的认同。

D .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2. (12分) (2019高一上·江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节选)
①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

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

额角隆起,宽广无比。

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

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

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

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②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

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③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

4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

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17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

“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17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

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④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富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

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20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

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

(摘自罗曼.罗兰《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选文先描写贝多芬不同寻常的相貌,为后文设置悬念;相关链接①②中的肖像描写则是为了表现贝多芬的性格特征。

B . 选文第③段概括地叙述贝多芬的童年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艰苦的童年在她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创痕。

C . 选文第④段细致描写贝多芬故乡宁静美景,说明故乡影响了他的一生,还表现了贝多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D . 罗曼.罗兰不满足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他把对贝多芬的理解与崇拜,不时洋溢在文字之中,使传记有诗一般的情韵。

(2)选文和相关链接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作者说“人生于他就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惨而残暴”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和相关链,简要概括。

3. (12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敲狗
欧阳黔森
贵州关岭花江镇上的人喜欢吃狗肉。

狗是不能杀的,只能敲,因为放了狗血,狗肉就不好吃了。

狗肉味道不但香飘花江镇,也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镇上只要有临街的店面,都开狗肉馆。

每家狗肉馆的灶台上,都放着一只黄澄澄煮熟的狗,离灶台一两米的铁笼子里关着一只夹着尾巴浑身发抖的狗。

熟狗与活着的样子差不多,除了皮上没毛了,肉里没骨头了,其余都在。

喜爱哪个部位,客人自己选。

那只关着的狗,暂时可以不死,却只是让人看的,无非是说,就是这种狗。

初送来的狗,似乎都能预感到它的末日到了,对着厨子狂吠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厨子拿了一条绳索给狗主人,狗吓得浑身颤抖,却不逃走,反而依偎在主人的两腿之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

主人把绳索套在狗的头上,再把狗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再不好意思面对可怜而恐惧的狗,头也不回地走了。

狗见主人一走,眼睛里就透着绝望,它奋力地迈腿想紧跟主人的脚步,可没迈出几步,就被紧绷的绳子拉回来,又奋力地迈步,又被绳子拉回来。

狗越挣扎,脖子上的绳索越紧,当狗由于憋气在地上翻滚时,厨子拉动绳子,把狗吊了起来,厨子拿来一把包了布头的铁锤猛击狗鼻梁,狗在猛击中只能坚持几分钟,便没了声息。

它的眼睛圆瞪着,两行泪水流过脸庞,舌头夸张地伸出嘴巴。

打完最后一锤,厨子把锤子往地上一摔,锤子便连翻了几个跟头。

厨子接着用手去摸狗鼻梁,确定没碰烂皮后,顺手摸合了狗眼睛。

厨子的手湿湿的,是狗的眼泪。

那年正是大年前夕,厨子想吃狗肉,可过年过节的,没人来卖狗,厨子对刚进师门的徒弟说,把大黄敲了吧!大黄是厨子养了两年的狗,厨子敲狗如麻,却不敲自己养的狗。

徒弟照着平时师傅敲狗的过程来了一遍,见狗被敲得没了声息,便解了绳套放在地上。

死狗放在地上,地气一上身,便会醒过来。

等徒弟从屋里端了个大盆来装狗时,大黄早跑得没了踪影。

但是在它挨敲死里逃生后的第二天,又肿着个鼻子回到了主人家。

现在关在铁笼里的狗也是一条黄色的狗。

狗的主人是一个中年汉子,身着土布衣裤,脚穿一双草鞋。

那卖狗的中年汉子留下话,说是急用钱才卖这狗,等有了钱再来赎回。

临走前,中年汉子神色黯淡,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抱起狗放进铁笼子,厨子要求他用绳子把狗套住,他死活不愿意。

半个多月以后,中年汉子来了。

黄狗一见主人,伸开前爪猛扒铁笼的铁条,夹了半个多月的尾巴一下子就翘了起来。

黄狗快乐而兴奋地想从铁笼里伸出头来。

徒弟知道,黄狗是想用头去亲热主人的腿,还想后腿立起用前爪去搭主人的手。

中年汉子说,我来赎狗。

厨子说,要赎,当初就别卖。

中年汉子说,我爹得急病要钱救命。

中年汉子从一个小布袋子里,掏出了一大把零票子,递给厨子说,这是一百块,你数一数。

厨子说,我这不是典当铺,我也不卖活狗。

中年汉子又把钱往厨子手里送,说这是一百二十块。

厨子眼一瞪说,二百块,没得商量。

中年汉子沉默了半晌,走到铁笼子旁,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红茗喂大黄狗,大黄狗一边啃咬一边把尾巴摇得团团转。

中年汉子回头对厨子说,你等着,我筹好钱就来。

大黄狗见主人走了,不再啃咬红茗,又叫又跳,直到主人的背影不见了,它才停止蹦跳,嘴里又发出一阵呜咽之声。

晚上,厨子对守店过夜的徒弟说,明天早一点起床,把那只黄狗敲了,我要它的皮,真是一条好狗。

深夜,徒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后半夜,他拿了一根铁棍,用力一撬锁便开了。

凌晨时,徒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大黄狗跑进了它的主人家,主人惊喜地迎出来,大黄狗后腿直立,前爪搭上了主人的肩,尾巴摇得团团转,眼睛眯起来充满着笑意。

一个星期后,中年汉子走进了狗肉馆,送来了二百块钱。

说狗早回了家,为了对厨子表示感谢,还给厨子带来了几斤自家种的花生。

晚上,厨子油炸了花生,一个人喝闷酒。

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他在思考再到哪里招一个徒弟。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于平淡的叙述中揭示出一个严肃的话题: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能杀来吃掉。

B . 作者借“敲狗”这一地方民俗,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以慈悲的胸怀,对人性作了一次深深的审视,充满着浓浓的现实关怀。

C . 小说多处描写了狗的尾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表现狗临死之前的挣扎,“尾巴一下子翘起来”体现狗见到主人时的兴奋。

D . 小说结尾处写“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从前面的情节来看,是徒弟擅自做主偷偷放走了大黄狗,惹恼了师傅,被师傅辞退了。

(2)小说结尾处写徒弟做了一个梦,简要分析这一情节描写的妙处。

(3)有人说,人性与兽性的“两极”在作品中的人与狗身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对此你有何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2017·黄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

少贫,力学,尚气节。

赴礼部试至京,大学士王杰与同族,欲致之,不就。

杰曰:“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

”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丁母忧,服除,授编修。

两以大考①升擢,累迁内阁学士。

十九年,授工部侍郎。

仁宗谕曰:“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

因阅大考考差②文字,知汝学问。

屡次召见奏对,知汝品行。

汝是朕特达之知。

”调吏部,兼署户部、刑部。

二十三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复谕曰:“朕初意授汝督抚,今管顺天府尹,犹外任也。

且留汝在京,以备差往各省查办事件。

”自是数奉使出按事鞫狱。

二十四年,调刑部,又调户部。

浙江德清徐倪氏因奸谋毙徐蔡氏狱三年不决,按察使王维询因自尽,巡抚程含章与按察使祁埙鞫之,甫得情而犯妇在监自缢。

宣宗特命鼎典乡试,就治其狱,廉得徐故富家,以狱破其产,官吏多受赇,勾结朦庇,致狱情诪幻。

悉发其覆,置之法,浙人称颂焉。

道光六年,授户部尚书。

八年,回疆平,以赞画功,加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

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

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请迁省城以避其冲,鼎持不可,疏言:“河灌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合淮东注洪泽湖,湖底日受淤。

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工费不赀,且自古无任黄水横流之理。

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

不效,愿执其咎。

”具陈民情安土重迁、省垣可守状。

初至汴城,四面皆水,旦夕且圮,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

洎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

次年二月,工竣。

叙功,晋太子太师。

积劳成疾,命缓程回京。

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

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

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

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

灭其疏,别具以闻。

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稿不得,于是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

后陕西巡抚请祀乡贤,特诏允之。

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

卒之日,家无余赀。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①大考:清代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

②考差:科举制度中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向:从前。

B . 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署:代理官职。

C . 洎工兴,亲驻工次洎:督办。

D . 卒之日,家无余赀赀:钱财。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B . 古代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员外郎,下设郎中,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 . 封建社会的女子大多没有名字,未出嫁前在姓后加“氏”,出嫁后在自己的姓前加丈夫的姓。

由此判断,“徐倪氏”的丈夫姓“徐”。

D . 休沐义为休息沐浴,借指官员休假。

各代休假制度不尽相同,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指的是十天休息一天。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鼎才学优异,成绩突出。

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卓著,就是在升级考试中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清仁宗看了他的试卷也非常欣赏他的学问。

B . 王鼎平反冤狱,整饬吏治。

他曾查办的德清县通奸杀人案,就是因为王维询等官员受贿包庇,才致使案情扑朔迷离,久拖不决。

C . 王鼎一心为民,不辞辛劳。

黄河决堤,王鼎为了保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身先士卒守住了河堤;修堤之时又亲自驻扎工地,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D . 王鼎自幼就重气节,身为臣子忠君爱国。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反对议和,极力主战,看到林则徐获罪贬官不惜以死进谏,弹劾穆彰阿误国。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宗特命鼎典乡试,就治其狱,廉得徐故富家,以狱破其产。

②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

不效,愿执其咎。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5. (8分) (2017高二下·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 ,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B . 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C . 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 . 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E . 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6. (6分) (2019高一下·遵义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告诫人们整日空想不如踏实学习收获更大。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五、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中的彩塑,塑造精巧,手法纯熟。

其形体、衣饰都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

B . 影星章子怡在演艺道路上本来顺风顺水,风光无限,但是否极泰来,因身陷“捐款门”,她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C . 今年清明节,许多墓园增加了提供水桶和抹布的服务内容,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措施,却让扫墓者感到格外温馨。

D . 不久前刘翔在博客中提出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目标是跑进前三名。

一些网友认为刘翔应该专心训练,而不是急着唱高调。

8.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流水是一去不回来了,因为有时会化作一片雨云瞭望故乡。

B .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C . 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放出异彩。

D . 据克罗地亚“新闻”网站4月11日报道,造成波兰总统座机坠毁的原因,可能是波兰飞行员没听懂塔台上指挥员用俄语发出的安全警告造成的。

9. (2分) (2015高一上·河南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刻不容缓。

①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的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
②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③汉英文字的混杂的确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④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博大胸怀
⑤时下,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