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合集下载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一、产房产房是新生命诞生的场所,它担负着母子生命安全的重任。

在紧张的接生甚至抢救母婴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感染,产房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做到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制度严格,以及具有良好素质的医护人员。

1建筑设计与布局。

产房的布局应以便于工作,有利于母婴的安全,符合消毒隔离流程和无菌技术为原则。

(1)产房应与产科病房、母婴室相邻近,有迅速向手术室转移产妇的条件,周围环境应清洁安静,无污染源,形成便于管理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2)产房应宽敞,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墙壁及天花板无裂隙,不落尘。

地面光滑,物品家具摆放无死角,氧气、负压管道应靠一侧走行,不影响无菌区域。

同时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根据医院的规模和任务,产房应安装程控门,内分设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洗手间、办公室、储藏室、杂物室、值班室等。

产房应建立监测中心,具备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产房内设有双走廊,实施清洁与污染分流处理。

(4)产房应明确划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

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面,包括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洗室、卫生间、值班室、休息室、杂用室、换鞋及推车入室区,并设有防止感染设备及推车转换设备。

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洗涤间、敷料准备间、刷手间、器械室。

限制区在内侧,主要包括分娩室、无菌物品放置处。

各区之间必须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5)产房应备有温度及湿度控制设备。

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刷手间应处于两个分娩室之间,内设洗手池,备有无菌毛刷等。

2.工作人员(1)只有经上级批准的专业医护人员才能进入分娩室,专业医护人员包括专职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和分配到儿科或产科的实习医生。

经产科医生同意,认为对产妇分娩有帮助者(如直系亲属)可进入分娩室,并应按照医护人员要求着装。

(2)出入产房人员管理: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管理要求,这是减少产房感染的重要方面。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1. 引言产房和母婴室是新生儿和产妇照料的重要场所,为保障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有效管理和防控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明确感染防控的措施和责任,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2. 感染防控原则感染防控是在尽可能减少或阻断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之间传播的基础上,综合施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行为手段。

本部分介绍产房母婴室感染防控的原则。

2.1. 感染源控制•所有产妇和新生儿入院前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性疾病。

•定期对产房和母婴室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洁净度。

•采取措施控制抗生素的滥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2. 传播途径控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确保正确处理医疗废物,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手卫生的推广教育,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后需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避免细菌交叉传播。

•鼓励产妇和探视者佩戴口罩,避免呼吸道传播。

2.3. 易感人群防护•制定探视产房和母婴室的规定,减少来访者的数量,避免感染源进入。

•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疫苗接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加强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教育,提醒其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

3. 感染管理措施为了有效防控感染,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

本部分列举一些常见的感染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3.1. 产房和母婴室入口管理•设置入口门禁,并要求产妇和探视者进行身份登记,记录出入时间。

•防止产房和母婴室的人员滞留,控制人员流动。

3.2. 清洁和消毒管理•建立清洁和消毒管理制度,制定清洁消毒频次和程序,确保环境的卫生。

•选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并进行正确使用。

3.3. 医务人员感染防护•医务人员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定期接受感染防控培训。

•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并按规范操作。

3.4. 婴儿喂养管理•母乳喂养应遵循严格的消毒和洗手原则,以防止交叉感染。

•母婴室内应设置合适的喂养区域,保证私密性和干净度。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产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1、产房和手术室相邻近,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相对独立,便于管理2、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刷手间)、半限制区(设生理待产和隔离待产、办公室、治疗室)、非限制区(污染区有污物间、卫生间),区域标志明确,设有实际屏障。

另设更衣室、产妇接收车辆转换处等。

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避免交叉。

3、分娩室表面光滑,无裂隙,无暴露管道等。

室内设备应简洁,以满足分娩需要为准。

4、分娩室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2平方米。

5、产房应有温湿度计(温度保持在24-26°C,湿度50%~60%),注意通风及空气净化,可配备空气净化装置,环境空气应达到要求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6、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

根据要求配制刷手液及消毒液,手刷一用一灭菌,按外科刷手法刷手及外科手消毒。

7、器械清洗室要有洗涤池和各种器械、初步清洗消毒处理设备。

8、凡是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

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离开在产房工作。

9、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和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10、传染病人的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母婴同室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 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空气消毒。

三、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晾干后备用。

四、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五、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前、接触婴儿前后均需严格洗手。

六、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浴巾等应一婴一用。

七、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的危害更加明显,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人员管理制度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新生儿病房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操作规范的讲解。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2.感染监测和上报制度新生儿病房应设立感染监测和上报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状况。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和患儿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要做到精细化。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注意病房内的垃圾处理,定时清理和更换垃圾桶,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病房隔离区的管理,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防止感染的扩散。

5.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应制定相关的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给患儿带来感染风险。

在病房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并要求父母亲和访客在进入病房之前进行手卫生,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严禁患儿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并对父母亲和访客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评价实施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疾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不得在母
婴室.
2、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如
发现带菌状况出现应暂时调离母婴室.
3、凡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渗出性病灶和多重耐药菌携带者,不
得在母婴室工作.
4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应装整洁,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二、环境管理
1、母婴室房间每组母婴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平方米.
2、母婴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
3、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抺室内物体表面,并拖地一次.
4、母婴室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2次及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次,每月做一次
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然后再哺乳,以防病菌经口传播.
2、母婴室中婴儿用眼药水、粉、沫浴液、浴巾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3、所有人在接触婴儿前后均需认真洗手.
4、如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等时,应根据情况决定中止授乳
与母婴同室,以免感染扩散.
5、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规范、合理使用、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科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监督和评价感染管理工作。

第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七条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环境管理第八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各项设施应符合感染控制要求。

第九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应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志。

第十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墙壁、天花板、地面应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第十一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器材,确保消毒工作的落实。

四、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二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

第十三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四条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所有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第十五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第十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五、人员管理第十七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产房、母婴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产房、母婴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产房、母婴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母婴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等组成,负责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学习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员工的感染管理意识。

3. 感染管理小组应制定并落实感染管理计划,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1. 员工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保持个人卫生。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 产房、母婴室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

4. 产房、母婴室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检查、维护。

5. 产房、母婴室应实施严格的探视制度,控制人员流动,减少感染风险。

四、感染监测与报告1. 定期对产房、母婴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对检测不合格的环节进行整改。

2.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按照要求进行调查和处理。

3. 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和统计工作,分析感染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五、培训与教育1. 对产房、母婴室员工进行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感染防控能力。

2. 定期组织感染管理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 开展感染管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意识。

六、特殊感染管理1.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采取隔离措施,单独使用医疗用品,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要求。

2. 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七、医疗废物管理1. 产房、母婴室应规范放置医疗废物,实行专人收集、运输、处理。

2.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标记,确保安全处置。

八、制度执行与监督1. 产房、母婴室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 感染管理小组应加强对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产房、母婴室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以及与产房、母婴室相关的其他部门和个人。

第三条本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产房、母婴室应当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第五条感染管理小组应当制定本科室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产房、母婴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感染防护用品,并规范使用。

第七条产房、母婴室应当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能力。

第三章环境管理第八条产房、母婴室应当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灭菌。

第九条产房、母婴室应当合理划分感染控制区域,明确感染控制措施。

第十条产房、母婴室内部设施应当符合感染防控要求,如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等。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产房、母婴室内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必要时穿戴隔离服。

第十三条患有感染性疾病或者携带病原体的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防护规定,不得参与感染风险较高的操作。

第十四条外来人员进入产房、母婴室应当遵守感染防控规定,如穿戴清洁衣物、戴口罩等。

第五章物品管理第十五条产房、母婴室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六条一次性用品应当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严格执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和处理规定。

第十七条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和物品应当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供应,科室不得自备。

第十八条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应当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并定期进行质量监测。

第六章感染防控第十九条产房、母婴室应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感染监测和预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在母婴间的传播,保障母婴安全和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环境整洁、人人有责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产房、母婴室应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感染管理工作的日常落实。

第七条产房、母婴室工作人员应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管理第八条产房、母婴室应设置在与母婴室和新生儿科临近的相对独立区域,环境清洁、安静,周围无污染,便于管理。

第九条产房的设施、环境条件与手术室要求基本相同,应有良好的通风、照明、温度和湿度控制。

第十条产房、母婴室应合理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第十一条产房、母婴室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第四章物品管理第十二条产房、母婴室物品应分类管理,标识清楚,定期检查、消毒、灭菌。

第十三条产房、母婴室应配备一次性使用物品,严格按照有效期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四条产房、母婴室应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第十五条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不得共用。

第五章人员管理第十六条进入产房、母婴室的人员必须先换鞋、更衣、洗手,外出更换外出服。

第十七条助产人员应按照外科刷手法刷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应暂停与婴儿接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

精心整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 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
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
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
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的产妇,还后的一次
性用
(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严格管理。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
格洗手、消毒,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 2,床间距不少于90cm ,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
倍。

德化县中医院护理部。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重症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重症感染管理
❖ 新生儿经胎盘而获得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单纯庖疹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会(2001年)
新生儿医院感染
❖执行诊断标准中的说明:
❖ 1.宫内感染的诊断依据(1)羊水污染,新生儿的耳孔、鼻孔吸出 液涂片有大量脓球或有细菌;(2)出生即有感染征象(或Apgar评 分低);(3)脐血IgM≥200mg/L或脐血IgA>50mg/L。(4 )脐带、胎盘、绒毛膜、羊膜病理证实有炎症存在。
,集中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室,有较高水平的医护力量及 先进的监护、治疗设备。
新生儿医院感染
❖ 感染出现 症状的时间
早发性感染
出生3天内的感染, 感染源多来自母 体。。
迟发性感染
出生3天以上的感染, 感染源多来自医院内
新生儿医院感染
❖ 感染发生的阶 段和感染途径
宫内感染 约占2%
分娩过程感染 约占10%
卫生级
湿式卫生(清洁的基础上实 施低水平消毒)
污点消毒
2次/天 随时实施
发生感染暴 发流行时, 及时实施, 清洁频度根 据需
环境和物体表面 的微生物指标控 制在无害化水平 之内
高度感染 危险区域
消毒级
湿式卫生
环境消毒(对于高度怀疑或 有感染者存在时,或每次开 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 危险诊疗
清洁用品的复用
对可重复使用的清洁用品(如,抹布、地巾等)使用后或污 染后应进行有效的清洗和消毒处置后,方可继续使用。
医疗机构环境感染的危险度分区
分区 患者特点
污染特点
低度感染 基本没有患 患者血液,呕吐物排
危险区域 者,或患者 泄物等对环境物表污
只是短暂停 染,主要以点污染为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布局流程管理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

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

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

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

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

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1. 引言产房和母婴室是医疗机构中关键的区域,对于保障新生儿和产妇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环境和个体的原因,这些区域往往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进而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为了加强感染控制和保障母婴安全,制定和实施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 目的和适用范围2.1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内部产房和母婴室的环境和设施保持清洁、卫生,有效控制感染传播,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2.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产房和母婴室,包括但不限于孕产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部门。

3.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基本原则3.1 干净与消毒•保持产房、母婴室的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消毒。

•定期检查和更换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并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检查和维护防护设施,如洗手设施、污物处理设备等。

•定期培训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和设施。

3.3 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针对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对感染管理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识。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更新员工对感染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显眼位置张贴感染防控宣传资料,帮助提醒和引导患者和员工的行为。

3.4 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记录产房和母婴室的感染情况。

•开展感染报告工作,将感染情况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4. 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具体措施4.1 清洁与消毒•每日清洁:每日对产房和母婴室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家具、设备等。

•定期消毒:按照规定的消毒频次和方法,对产房和母婴室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环境无菌。

•特殊情况消毒:对于有污染或疑似感染的区域,及时进行特殊消毒处理,防止感染传播。

•防护用具使用:医务人员在进行产房操作或接触患者时,必须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洗手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正确的洗手流程和频次进行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产房医院感染管理1.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与产科新生儿病房相邻。

分娩室内产床配备数量与使用面积符合规定,室内无死角。

2.配备外科洗手设施,洗手水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接产前严格执行外科洗手。

3.诊疗过程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体液、血液暴露风险时应戴防护面罩隔离衣及防护鞋套。

4.产前应做血清学检测。

产妇进入待产室更换专用拖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安置到隔离分娩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所有物品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存放。

6.各种仪器设备清洁无污迹、血迹,胎心监护仪探头及绑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7.患有或疑似感染性(传染)疾病胎盘按病理性医疗废物处置,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

(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1.病房空间与设置布局合理,产妇病床和婴儿床使用面积符合规定。

2.母婴一方患感染性(传染)疾病时,须与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感染性(传染)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3.产妇哺乳前应行手卫生与乳头清洁。

4.婴儿用品须一婴一用,需消毒的一用一消毒。

隔离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和清洗消毒。

5.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每日定时通风、消毒。

每月实施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6.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严格执行易感人群隔离管理要求。

7.工作人员患化脓性皮肤疾病及其他感染性(传染)疾病期间,不得与婴儿接触。

8.加强探视人员管理,严格控制陪护率和探视人员,应着清洁服装,手卫生清洁后方可接触婴儿。

严禁患有传染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家属探视或陪护,探视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

9.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位、保温箱等用品、用具应彻底清洁和终末消毒。

(三)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1.布局规范,医疗区、辅助区分区合理,病室床位设置符合规定,每个房间至少设置1套非手触式手卫生设施。

产房婴儿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婴儿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婴儿室感染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产房和婴儿室的卫生环境,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制定本感染管理制度。

一、产房和婴儿室的卫生管理1.周期性对产房和婴儿室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干净。

2.做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定期清理垃圾。

垃圾桶要密闭,以防止臭气和微生物的传播。

3.定期更换床单、毛巾等常用物品,保持干净卫生。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二、新生儿护理1.报告所有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包括妈妈的孕期检查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胎龄等信息。

2.对每个新生儿进行独立的个案记录,包括出生情况、各项检查结果、日常护理措施等。

3.充分了解新生儿的病史和初次护理需要,为新生儿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护士在接触新生儿前要进行手消毒。

5.对新生儿的共用物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处理,如温度计、脐带夹等。

三、感染监测与防控1.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进行感染监测。

对于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重点监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

3.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4.干预感染源,要求医生和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避免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5.定期组织疾病控制专家讲座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和水平。

四、医护人员培训1.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对新进入产房和婴儿室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感染管理制度以及手卫生等方面的培训。

2.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现有的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感染预防、监测和控制等内容。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五、家属和患者教育1.加强对家属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手卫生的重要性的认识。

2.在产房和婴儿室张贴宣传海报和文字,提醒家属和患者注意手卫生的重要性。

3.定期对家属和患者进行感染管理宣教,讲解手卫生的正确方法、按时注射疫苗的重要性、正确清洁婴儿的方法等。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保护性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保护性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筑布局1.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2.应当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3.应当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普通病房、隔离病房和治疗室等,设置早产儿病室。

辅助区包括处置室、探视室、洗涤室、配奶间等。

4.床位数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3m2,NICU使用面积≥6m2,床间距≥1m。

5.每个房间内至少配置1套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

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液。

二.人员管理1.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其中医生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3:1以上,1名护士负责≤6名普通患儿或3名重症患儿(C级),1名护士负责≤4名普通患儿或2名重症患儿(A级)。

2.医务人员,包括辅助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和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基本知识培训。

3.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在未治愈前不应当接触患儿,必要时接种流感,麻疹,腮腺炎和水痘等疫苗。

4.非本科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室,所有人员入室前应做手卫生,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三.环境管理1.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消毒3次,每次2小时。

2.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床头桌等,每日湿擦式不少于1次,受到污染时立即擦拭,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3.地面每日湿式清洁2次,受到污染时立即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4.窗户、墙面每月湿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后再消毒剂擦拭。

5.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四.物品管理1.湿化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2.婴儿保温箱使用中应每日更换湿化液,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如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医院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感染管理要点

医院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感染管理要点

医院产房、母婴室、重生儿病房(室)感染管理重点(一)产房的布局与管理1. 产房、母婴室、重生儿室和手术室要相周边,四周环境洁净,无污染源,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2. 布局合理,严格区分临盆区(又称无菌区,设置正常临盆室、隔绝临盆室、无菌物件寄存间、刷手间) 、待产区(又称洁净区,设置待产室、隔绝待产室、器材室) 、办公糊口区(洁净区)、污物办理区 (污染区有污物间、洗手间) ,地区标记明确,设有实质屏障。

另设换衣室、产妇接收车辆变换处等。

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防止交织。

3. 墙壁、天花板、地面应无裂隙而表面圆滑,有优秀的排水系统,便于洁净和消毒。

4. 临盆室最多设两张产床(导乐临盆则只放一张床) ,每张产床使用面积应许多于16m2 。

5. 产房应有温湿度计(温度保持在24 ~ 26 ℃,湿度50% ~60% ),注意通风及空气净化,可装备空气净化妆置,环境空气应达到GB15982 —1995 中的要求。

6. 刷手间设在两个临盆室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

依据要求配制刷手液及消毒液,手刷一用一灭菌,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7. 器材冲洗室要有清洗池和各样器材初步冲洗消毒办理设备。

8. 凡是进入产房人员一定先洗手,换衣。

患呼吸道或者其余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走开在产房的工作。

9. 依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和疾病的流传门路,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绝举措。

10. 传患上病人的胎盘一定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办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办理。

(二)接生和手术中的感染预防举措1. 接生或者手术前,严格刷手,穿防浸透的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2. 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采用防水、阻菌、不产尘资料) ,湿润视为污染应改换。

3. 助产器材包内备断脐专用剪及无菌纱布、棉签、无菌手套等,严禁断脐器材与其余助产器材混用。

4. 可疑宫腔内感染时,立刻进行细菌学哺育。

5. 重生儿吸痰管一婴一管一用一灭菌。

6. 可重复使用的重生儿复苏设备,每次使用后要进行消毒或者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
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
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木应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得,严格管理。

1.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 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