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别名苏薄荷、冰
薄荷、野薄荷等,为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凉、味辛,归肝、肺两经。

其以全草入药,对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病症均有较好疗效。

薄荷主要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类以及黄酮类等成分,其中挥发油为薄荷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疏散风热、抗炎止痛、抑菌止痒等作用,药用价值较高[1~3]。

近年来,野生薄荷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
摘要:对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的最适体系,获
得染色体加倍的变异植株。

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对带有腋芽的薄荷茎段进行处理,结合流式细胞检测、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等方法对变异植株的倍性进行鉴定,比较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的诱变效果。

结果显示,用100mg/L 的秋水仙素处理带有腋芽的薄荷茎段1d ,诱变效果最好,诱变率可达33%。

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等方法鉴定获得多倍体植株10个,与亲本植株相比,其植株形态主要表现为叶厚、茎秆粗、锯齿较深,生长速度缓慢;有8个植株挥发油含量提高,其中最高含量达到2.21%,为亲本植株(1.12%)的1.97倍。

本研究通过秋水仙素诱导成功获得染色体加倍的薄荷植株,为薄荷的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薄荷;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多倍体;再生苗;品种改良中图分类号:S567.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4-0083-05
收稿日期:2022-12-02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1);河北省农
林科学院基本业务经费项目(2021050203);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2326301D )
作者简介:王倩(1997-),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
从事中药材初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

E -mail :
****************。

通讯作者:温春秀(1965-),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员,硕士,主
要从事中药材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wenchunxiu@ 。

Study on Chromosome Doubling Technology of Peppermint Induced by Colchicine
WANG Qian 1,QIAN Rong 2,WEN Sai-qun 2,QI Lin-lin 2,LIU Ling-di 2,WU Yu-cui 1,WEN Chun-xiu 2*
(1.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China ;2.Institute of Cash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 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Hebei Medicinal Pla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hijiangzhuang 050051,China )Abstract :The chromosome doubling technology of peppermint induced by colchicine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screen the optimal system for inducing chromosome doubling of peppermint and obtain mutant plants with chro-mosome doubling.The stem segments of peppermint with axillary buds were treated with colchicine as mutagen ,
and the ploidy of the mutant plants was identified by means of flow cytometry and observation on the number of root tip chromosomes.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colchicin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reatment time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mutagenic effect was obtained when the stem segments with axillary
buds were treated with 100mg/L colchicine for 1day ,and the mutagenic rate could reach 33%.10polyploid plant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observation on the numbers of root tip chromosome ,and
other pared with the parent plants ,their plant morphology mainly manifested as thick leaves ,thick stems ,deep serrations ,and slow growth rate.Eight plan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volatile oil content ,with the highest content reaching 2.21%,which was 1.97times higher than the parent plant (1.12%).In this study ,chromosome doubling plants of peppermint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by colchicine induction ,which pro-vided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of peppermint varieties.
Key words :Peppermint ;Colchicine ;Chromosome doubling ;Polyploid ;Regenerated shoot ;Variety improvement
王倩1,钱荣2,温赛群2,齐琳琳2,刘灵娣2,武玉翠1,温春秀2*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38;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省药用植物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
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DOI :10.12148/hbnykx.20230066河北农业科学,2023,27(4):83-87,95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编辑杜晓东
河北农业科学2023年
求,人工栽培的薄荷成为了供给市场需求的主要来源,随之出现的品种混杂、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极大地制约着薄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选育优良的薄荷种质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染色体加倍能够创制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新种质[4,5]。

与二倍体植物相比,多倍体植物在获得一些优势性状的同时,遗传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其生理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6]。

对于药用植物来说,经过人工诱变使其染色体加倍,得到多倍体器官呈巨型性、抗逆性增强、有效成分含量升高等特性的植株,正是中药材优质、高产育种期望达到的目的[7]。

因此,通过人工诱导进行植物多倍体材料的创制及育种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有效的倍性鉴定作为了解植物遗传背景和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的前提,在育种过程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倍性鉴定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新品种的育种效果[8]。

基于此,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对薄荷茎段进行处理,通过形态学和根尖染色体观察以及流式细胞分析对其变异株进行倍性鉴定,并对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的植株生长和诱变效果进行比较,筛选适宜薄荷染色体加倍的诱导体系,可为薄荷种质创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且变异植株经进一步的培育后有望作为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9~11]。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植物材料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培育的安徽薄荷组培苗。

仪器主要有SW-CJ-18U型超净工作台(上海博迅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Thermo ST8ST8R 热电高速冷冻离心机(美国)、Beckman CytoFLEX流式细胞仪(美国)和Olympus BH-2型显微镜(日本)等。

药剂主要有秋水仙素(C22H25NO6)、乙醇、冰醋酸、改良卡宝品红染液、盐酸和DAPI染色液等。

除秋水仙素购于美国Sigma公司外,其他试剂均购于北京博奥拓达科技有限公司。

培养基有再生试管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2种。

其中,再生试管苗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 0.1mg/L+蔗糖30g/L+琼脂6.5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2mg/L+IBA0.1mg/L+蔗糖20mg/L+琼脂6.5g/L,pH值5.8。

1.2试验方法
采用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的方法,对带有腋芽的薄荷茎段进行处理,诱导薄荷多倍体的产生;通过形态学和根尖染色体观察以及流式细胞分析对其变异株进行倍性鉴定,并对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的植株诱变效果进行比较;对变异株与亲本植株的田间生物学性状和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

1.2.1变异植株的获得在无菌工作台中,将薄荷试管苗茎段(带有腋芽)分别接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不同时间的暗处理培养;后接种至再生试管苗培养基中,在温度(25±2)℃、光照12h/黑暗12h的光照培养箱中诱导薄荷试管苗的产生。

试验秋水仙素浓度设50mg/L(T1)、100mg/L (T2)和200mg/L(T3)3个处理,以不添加秋水仙素处理为对照(CK),每个处理均接20个茎段,3组重复;暗处理时间均设1、2和3d。

接种后,以周期性观察并记录茎段或再生苗的生长状态,每15d为1个记录周期;第60天时统计再生苗数量,计算诱变率。

参考赵忠娟等[4]方法,将褐化、未产生再生苗判定为茎段死亡,将叶片明显较大、颜色较绿的再生苗植株初步判定为变异植株。

1.2.2变异植株的移栽将变异植株和CK植株从组培瓶中取出,先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0.1%多菌灵浸泡灭菌,之后移栽到事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蛭石中,编号并覆膜,在常温条件下通风培养。

1.2.3流式细胞检测分析取适量叶片置于培养皿中,加提取缓冲液1.5~2.0mL,用刀片将其切碎,以便提取出完整细胞核。

使用滤网过滤至新的离心管中,1000r/min离心3min,倒出提取液后,向试管中加入50μL染液,避光染色1min,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植株倍性,荧光通道选择PB450-A。

1.2.4根尖染色体数目鉴定8:00~11:00取薄荷1cm左右的幼根放入冰水混合物中,4℃条件下预处理24h,蒸馏水清洗过后用卡诺固定液〔V(95%乙醇)∶V(冰醋酸)=3∶1〕处理24h(不超过24h),转入70%乙醇中保存。

60℃下用1mol/L的盐酸解离4min,用蒸馏水将其冲洗后使用改良卡宝品红染液进行染色,压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2.5移入田间多倍体植株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多倍体植株和CK植株移栽成活后,将其移入试验田,在相同条件进行培养。

达到采收标准后,观察变异植株与亲本植株叶片及植株长势形态方面的差异。

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株,用尺子测量叶长、叶宽和株高等,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植株的鲜重和干重。

1.2.6移入田间多倍体植株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将移入田间的多倍体植株和CK植株的地上部分采收,阴
84··
第4期
干后切成段,用粉碎机粉碎成颗粒均匀细腻的粉末。

取供试品适量,采用挥发油测定装置测定薄荷挥发油含量,计算供试品的挥发油含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素处理对薄荷茎段的诱导效果
秋水仙素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薄荷茎段的存活与突变具有较大影响(表1)。

试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薄荷茎段均可成活,但观察发现,其诱导出的再生苗生长缓慢,且部分茎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褐化、死亡现象;而对照茎段的再生苗长势良好,成活率较高。

随着秋水仙素处理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再生苗诱导数量趋于下降,茎段褐化现象加重,甚至失去生活力。

处理时间为1d 和2d 时,诱变效果较好,成活的再生苗中均出现了一些突变株,诱变率最高可达33%。

处理时间为3d 时,各浓度处理下诱导产生的再生苗株数相对较少,且诱变率均为0。

对茎段的诱导以及再生苗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T 21处理(秋水仙素处理浓度100mg/L 、处理时
间1d )效果最好。

该处理下,薄荷茎段成活数量较多、突变数最多,诱变率最高,达到了33%。

2.2秋水仙素诱导薄荷的倍性鉴定
2.2.1组培苗形态学观察利用裸眼观察法对相同组
培条件下由秋水仙素诱导产生的再生苗与CK 再生苗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图1)显示,二者在形态上
出现了显著变化,由秋水仙素诱导产生的再生植株总体表现为叶片变大且肥厚、颜色浓绿、锯齿较深、茎秆粗壮等,符合多倍体特性,但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表1秋水仙素不同处理浓度与时间的诱导效果
Table 1The induc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imes of colchicine treatments
处理CK T 11T 12T 13T 21T 22T 23T 31T 32T 33
浓度(mg/L )0505050100100100200200200
时间(d )0123123123
接种茎段数量(个)20202020202020202020
再生苗数量(株)201511101211101378
突变数量(个)0310420120
诱变率(%)02090331808290
秋水仙素处理
(CK )(T11-3-2)(T22-1-4)(T32-1-1)
图1变异植株与亲本植株(CK )的生长状态比较
Fig.1
Comparison of growth status between variant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
2.2.2流式细胞检测及根尖染色体鉴定利用流式细
胞仪对初步鉴定的变异植株和亲本植株(CK )进行
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图2)显示,CK 植株的二倍体峰值处于65×104道附近;变异植株T11-3-2、T22-1-4和T32-1-1的四倍体峰值处于130×104道左右,约为对照的2倍。

可以看出,峰值出现与染色体倍性关系准确。

利用染色压片法对变异植株和亲本植株(CK )进行根尖染色体鉴定,结果(图3)显示,变异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量明显多于CK 。

根尖染色体法的多倍体鉴定结果与流式细胞检测法的多倍体鉴定结果一致。

2.3多倍体植株的田间生物学性状和挥发油含量
2.3.1田间生物学性状采收期的调查结果(表2)显
示,各多倍体植株的田间生物学性状均与亲本植株(CK )具有明显差异。

多倍体植株中,株高除T11-3-1略>CK 外,其他植株均明显<CK ;分枝数除T21-1-4>CK 外,其他植株均<CK ,但所有植株与CK 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厚度均>CK ,且除T11-3-1外,其他植株与CK 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植株鲜重和干重均显著<CK ;叶片长度和宽度除T23-3-1、T11-2-2、T22-1-4和T21-1-4>CK 外,其他植株均<CK 。

裸眼观察也发现,与CK 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在田间普遍表现为叶厚、生长缓慢(图4)。

王倩等: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85··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
图2变异植株和亲本植株(CK )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Fig.2
Flow cytometry results of mutant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
图3薄荷变异植株与亲本植株(CK )的根尖染色体比较
Fig.3Comparison of root tip chromosomes between variant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of
peppermint
(CK )(T11-3-2)(T22-1-4)(T32-1-1)
植株编号CK
T11-3-1T11-3-2T23-3-1T11-2-2T11-1-2T12-1-1T32-1-1T32-1-2T22-1-4T21-1-4
株高
(cm )74.33±0.34a 75.00±3.08a 48.03±6.18c 56.27±1.93b 53.80±5.03b 47.66±7.41b 31.60±1.98c 19.00±3.56d 31.17±2.16c 46.70±8.75b 56.57±4.07b
分枝数
(个)28±4.78ab 23±4.50ab 9±3.68b 20±6.02b 25±5.44ab 8±4.19b 16±5.91b 7±1.63b 11±2.49b 20±3.40b 36±8.96a
叶片厚度(mm )0.9±0.08c 1.2±0.07bc 2.4±0.09ab 3.1±0.05a 2.8±0.60a 2.1±0.12ab 2.0±0.94ab 1.8±0.10b 1.8±0.02b 2.7±0.33ab 2.5±0.14ab
植株鲜重(g )153.33±13.77a 112.67±11.07b 24.63±3.76fg 119.18±9.84b 141.86±9.62a 22.77±5.34fg 53.40±6.29e 4.35±0.35g 31.90±6.33f 73.43±5.68d 145.41±11.89a
植株干重(g )87.70±6.85a 47.27±9.19c 9.13±1.52e 54.80±8.88bc 68.53±8.16b 8.87±1.18e 28.43±1.33de 2.65±0.75e 16.13±4.41e 33.83±9.36d 64.40±4.78b
叶片长度(cm )2.68±0.83b 2.49±0.85b 2.49±0.85b 3.03±0.91ab 2.96±0.92ab 1.97±0.75c 2.34±0.72bc 1.66±0.51c 2.19±0.77bc 3.31±1.04a 2.92±0.91ab
叶片宽度(cm )1.79±0.57bc 1.66±0.58c 1.77±0.75bc 2.03±0.64b 2.16±0.70b 1.41±0.45c 1.58±0.51c 1.11±0.38c 1.63±0.52c 2.73±0.85a 1.83±0.58bc
表2采收期多倍体植株与亲本植株(CK )的田间生物学性状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field biological traits between polyploid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at harvest
time
图4多倍体植株与亲本植株(CK )的田间形态比较
Fig.4
Comparison of field morphology between polyploid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
100200
4n (5.46%)0
6040
200
6040200
2n (81.05%)
荧光强度(104道)荧光强度(104道)荧光强度(104道)荧光强度(104道)(CK )
(T11-3-2)
(T22-1-4)
(T32-1-1)
86··
第4期
2.3.2挥发油含量《中国药典
》2020版规定薄荷药材的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0.80%。

测定结果(图5)显示,亲本植株(CK )的挥发油含量为1.12%;多倍体植株的挥发油含量为0.77%~2.21%,有8个植株的挥发油含量>CK ,其中T11-3-1的挥发油含量最高,为亲本植株的1.97倍。

有2个多倍体植株的挥发油含量<CK ,其中T32-1-1的挥发油含量(0.87%)最低,但其挥发测量油含量也达到了药典标准。

可以看出,多倍体植株的挥发油含量普遍高于亲本植株。

3结论与讨论
多倍体是植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能够使植物以跳跃的方式改变其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同时发生染色体加倍,快速产生新的种质资源[12~14]。

目前在多倍体植物资源创新中,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是应用较广泛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容易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植株难以恢复分裂能力,甚至死亡[15]。

周玉丽[16]
研究显示,用浓度为0.3%的秋水仙素处理连翘幼苗,变异率相对较高,但成活率较低;当浓度调节至0.2%并处理72h 后,诱导效果最为理想,变异率高达58.3%。

施和平等[17]研究显示,用0.05%的秋水仙素处理广藿香毛状根36h ,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可达40%;延长处理时间并增大秋水仙素浓度后,诱导率趋于下降。

因此,选择适宜的诱变材料,以及把握合适的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以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对带有腋芽的薄荷试管苗茎段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诱导薄荷产生多倍体植
株的方法是可行的,且诱导效果明显,通过流式细胞
检测、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等方法共鉴定出多倍体植株10个;同时,在多个梯度条件下筛选得到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的最适体系为秋水仙素处理浓度100mg/L 、处理时间1d 。

在薄荷染色体加倍的研究中,赵忠娟等[4]发现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的椒样薄荷,其变异植株较亲本植株长势快,株高明显高于亲本植株。

于盱等[18]则认为不同品种在染色体加倍后变异现象和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相同组培条件下68-7薄荷的染色体加倍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长势缓慢,但73-8和沪-39薄荷
的染色体加倍后植株生长速度与其正常植株相比无明
显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薄荷诱导染色体加倍后的植株,无论是在形态特征方面还是在生理特征和挥发油含量等方面均与亲本植株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叶片变得肥大且厚、茎秆变粗、锯齿相对更深,但生长速度缓慢;多数变异植株的挥发油含量高于亲本植株,最高含量可达2.21%,为亲本植株(1.12%)的1.97倍。

后期将采用其他诱变手段,在诱变剂的选择、浓度及时间的处理上进行更多尝试,探索能够更直观反映基因水平变异的快速、有效检测评价技术[19],以期在强化诱变效果的同时,为多倍体鉴定技术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对加快我国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开发以及优良品种的筛选起到重要作用[20]。

参考文献:
[1]王兆丰,丁自勉,何江,马艺沔,杨伟俊.薄荷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与产品研发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6):979-984.
[2]杨倩.薄荷挥发油的化学型分析及抑菌、抗炎活性研究
[D ].镇江:江苏大学,2017.
[3]周文菊,豆小文,杨美华,韩旭,赵明,欧阳臻.薄荷及
其饮片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9):1569-1577.[4]赵忠娟,魏艳丽,王贻莲,李玲,李成云,陈凯,杨合
同,李纪顺.秋水仙素诱导椒样薄荷染色体加倍的研究[J ].山东科学,2017,30(1):103-108+114.
[5]阮玉娟.秋水仙素诱导茉莉多倍体的研究[D ].重庆:西
南大学,2014.
[6]屈连伟.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
[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7]张海凤,郑辉,陈新华,郭宝林.药用植物多倍体研究进
展[J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69-172+175.[8]张俊.萱草属植物种质资源倍性鉴定与核型分析[D ].
太原:山西农业大学,
2018.植株编号
2.502.001.501.000.500.00
图5采收期多倍体植株与与亲本植株(CK )的
挥发油含量比较
Fig.5Comparison of volatile oil content between polyploid
plants and parent plants (CK )at harvest time
(下转第95页)
王倩等:秋水仙素诱导薄荷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87··
第4期
[9]陆晓媚,林强,唐燕梅,曾燕蓉,刘丹,李韬,朱光书,
张朝华,邱长玉.植物染色体倍性鉴定方法及其在桑树研究中的应用[J ].蚕学通讯,2022,42(1):30-36.[10]王炜,陈琛,葛玉彬,罗俊杰.高丹草多倍体的诱导与
鉴定[J ].西北农业学报,2021,30(9):1394-1401.[11]李春楠,傅巧娟,沈国正,赵福康,张晓莹,阮若昕.
流式细胞术在兰科植物中的应用[J ].核农学报,2020,34(5):973-981.
[12]符芳宁.木薯多倍体诱变及后代鉴定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2018.
[13]程金水.园林植物育种遗传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00.
[14]贾冰玉.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
的转录组解析[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15]张虹,龙宏周,路国栋,陈任.黑果枸杞多倍体诱导及
鉴定[J ].核农学报,2017,31(1):59-65.
[16]周玉丽.秋水仙素诱导连翘多倍体的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1.
[17]施和平,余武,张国鹏,曾宝强,周卓辉.广藿香毛状
根多倍体诱导及其植株再生[J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8):1235-1246.
[18]于盱,梁呈元,刘艳,李维林.薄荷同源多倍体的生物学
性状观察[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4):759-763.[19]徐佳琦.秋水仙素对洋紫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
[20]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兰科植物多倍体诱
导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6-13.(上接第87页)
[20]Jianhua Xiong ,Shichuan Li ,Wenjun Wang ,Yanping
Hong ,Kaijie Tang ,Qiushui Luo.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Lonicera japonica Thunb.leaves [J ].Food Chemistry ,
2013,138(1):327-333.
[21]李淑芳,郝学飞,王红旗,郭晓萌,冯书惠,尹海燕,
刘冬梅,于永杰.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自动解析方法的金银花不同加工方式分析[J ].应用化学,2022,39(5):819-827.
[22]彭菊艳,龚月桦,王俊儒,刘燕,梁宗锁.不同干燥技
术对金银花药用品质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044-2050.
[23]时玉昌,沈申,陈亚运,刘圣金,朱星宇,富莹雪.不
同干燥方法对金银花多元功效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2021,19(1):66-73.
[24]侯爽爽.金银花热风干燥过程中颜色劣变机理及抑制研
究[D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1.
[25]罗磊,杨彬,张国庆,朱文学,刘云宏,卫星,康新
艳,屈政.金银花气调热泵干燥过程中绿原酸降解动力学研究[J ].食品科学,2015,36(17):7-12.
[26]Nam Eskin.Biochemistry of food spoilage :Enzymatic
browning ,biochemistry of foods 2nd ed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0:401-432.
[27]吕心泉,安辛欣,陈悦.果蔬叶绿素降解机理及护绿剂
的研制[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4):12-14.[28]朱德泉,曹成茂,丁正耀,刘伟伟,张念生,王继先.
山核桃坚果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工艺参数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364-369.
[29]吉永奇,朱文学.金银花干燥工艺试验研究[J ].食品科
技,2008(6):79-82.
[30]邹容,游玉明,陈泽雄,胡凯,冉烈.干燥方式对金银
花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6,37(5):78-83.
[31]Yueming Jiang ,Zhaoqi Zhang ,Daryl C Joyce ,Saichol
Ketsa.Postharvest biology and handling of longan fruit
(Dimocarpus longan Lour.)[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2,26(3):241-252.[32]沈金玉,黄家音,李晓莉.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
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6):150-156.
[33]贾宏昉,张洪映,张松涛,杨永霞,黄化刚,崔红.不
同生态区烤烟黄酮类物质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52-55.
[34]李菁,郑玉光,潘红梅,李静娟,刘宏伟,马东来.微
波真空干燥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J ].中药材,2016,39(5):1032-1034.
[35]杨丹,郝再彬,胡淑田,张永军,宋福平.光照对芦丁
稳定性及抑菌活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2):223-226.[36]王英,张玉刚,戴洪义.苹果果皮中类黄酮的超声波辅
助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11,32(16):178-181.
[37]李卫东,梁慧珍,卢为国,王树峰,杨青春,杨彩云,
刘亚非.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10):1458-1463.[38]曾明,张汉明,郑水庆,郑学洪.野葛中活性成分的动
态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2):54-56.[39]陈燕文,王玲娜,梁从莲,刘谦,李佳,胡晶红,张永
清.干燥方法对金银花多糖含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88-91.
[40]赵群莉.微波预处理提取植物细胞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D ].南宁:广西大学,2003.
[41]陈德经.干燥方法对金银花的质量影响研究[J ].食品科
学,2006(11):277-279.
[42]高福成.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1997.章丽等:金银花初加工技术研究进展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