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华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顶】《舌华录》简介
Tag:
欲知传闻趣佚事,且看舌华录中人
Tag:
晚明曹臣的《舌华录》,是曹臣采自近百种书籍后,选择而出的各类妙语,再经过曹臣分类整理,读来方便。
这类妙语分为慧、名、狂、豪、傲、冷、谐、谑、韵、俊、讽、讥、愤、凄等十八类,我个人觉得要比《菜根谭》好看,只可惜《菜根谭》名声太大,几乎成了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以致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舌华录》这本书,因此网络上也找不到全文,书店里也很难购到该书,让人感到遗憾。
以前,我就一直想把这本小书抄出来,另外再加点注释和自己的心得,然后放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这样,也许就有更多的朋友可以知道。
只是个人时间精力有限,这项工作迟迟不能开始。
今年2007年,我终于下了决心要做这项工作。
有一点要说明,注释内容参考了部分字典、词典、辞典,还有部分官职、地名、人名等专类辞典,以及参考了前人的著作,不一一列出,只是为了简便,略而不举,并非有意掠美。
因为本人是业余时间做注,如有疏漏,还望指出,共同提高。
方雨楼是我笔名,因晚明小品多为散淡疏旷,故取“小楼一夜听春雨”与之对应。
1. 巧辨獐鹿
Tag: 慧语第一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献。
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①此条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②王元泽(1044 - 1076):名雱(pāng),字元泽,王安石的儿子,后成为北宋学者。
今语体:王元泽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将一獐一鹿放在同一笼子中送给他,并问道:“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其实分不清獐与鹿,沉思了一会儿,他回答说:“獐边上的是鹿,鹿边上的是獐。
”王元泽机智的回答让客人非常惊讶。
雨楼评:王元泽用的是“模糊语言”策略。
手里还有一古一今两个例子,都说明,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一古: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
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
”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个属相,死的是十二种属相。
”一今:据说周恩来当外交时,有外国人故意刁难,问:“你们国家有多少个厕所啊?”周恩来回答:“一共有两个厕所,一个女厕所,一个男厕所。
”
乾隆和外国人的这种问题是没法用确切数字回答的,只能用模糊语言这种语言策略来回答。
2. 不合时宜
Tag: 慧语第一
苏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坡不以为然。
又一婢曰:“满腹都是机械。
”坡亦未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坡捧腹大笑。
①此条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
②苏东坡(1037 - 1101):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③机械:巧诈,机巧。
这里可引申为聪明。
④朝云是苏轼的侍妾,也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今语体:有天,东坡退朝下来,吃过饭,以手扪腹慢慢行走,他看着婢妾们问道:“你们说说我这里装的是什么?”一个婢女应声回答说:“装的都是文章。
”东坡不以为然。
另一婢女说:“装的都是巧智。
”东坡也认为不对。
轮到朝云,她回答说:“学士一肚皮装的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
”东坡捧腹大笑。
雨楼评:在饭碗与态度挂钩的地方,只靠一种方式生活的人,要保住生活,就很难保住灵魂。
我们肚子里装没装“不合时宜”的东西?
林评:也有人说“机械”指的是“见识”。
董桥《语文小品录》第九卷《给自己的笔进补》里就有一篇文章以《一肚皮不合时宜》作题目。
3. 以眼为耳
Tag: 慧语第一
庞安聋而颖悟,人与之言,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意。
苏东坡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尔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①此条出自宋袁文《瓮牖闲评》
②庞安(1042-1099):名安时,字安常,宋时鄂东四大名医之一,主要中医学著作有《难经辩》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总病论》(九卷)等。
今语体:庞安耳聋,但很聪明。
别人与他交谈,用手指写字代替口说,没写几个字,他便马上明白对方的意思。
苏东坡开玩笑说:“我用手写字来代替嘴巴讲话,你用眼睛来当耳朵听话,都可谓一时的奇人。
”
雨楼评: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医学史上岂容轻易抹杀?时人有轻佻之辈,发偏激之言,以科学名医对中医大加抨击,但是他们真懂得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吗?说到底,他们最多只有一点可怜的、大概属于17、18世纪的科学知识,因而只会采用培根早就批判过的简单枚举法来否定中医。
具体说来,就是尽可能地多找几条经验证据(如“很多中医学院学生说中医没用”等),以为就在逻辑上完成了批判任务。
孰不知,这恰好表明他们对现代科学原理及精神是怎样的陌生与一窍不通!
林评:怎么会由此联想到中医呢?我倒是想起《暗算》中的瞎子阿炳,他“以耳为眼”,也算得上奇人了。
4. 忘情不泣
Tag: 慧语第一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慧。
一日与至寺中,见泥涅佛像,弟子有泣者、不泣者。
和以问二孙。
玄之谓:“彼亲故泣,彼不亲故不泣。
”敷曰:“不然。
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
①张玄之:字祖希,曾任吏部尚书等职,《续晋阳秋》云:“玄之名亚谢玄,时亦称南北二玄。
”
②顾敷:字祖根,官至著作郎,二十三岁早卒。
③中外孙:子所生为中,女所生为外。
④泥涅:即涅磐,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涅磐那。
意译为寂灭、解脱、圆寂等。
泥涅佛像就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前的形象。
今语体:张玄之与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外孙,都年少聪明。
一日,顾和与他们同去寺庙,见到佛涅的神像,弟子中有哭泣的,有不哭泣的。
顾和便问两孙儿,为什么有的哭,有的不哭。
玄之回答说:“有的佛弟子和佛祖比较亲,所以就哭了;有的比较不亲,所以不哭。
”顾敷回答说:“不对。
因为忘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便哭。
”
雨楼评:张玄之语重人情;顾敷语重玄理。
林评:忘情不泣,情深不寿……
5. 鸡肋杨修
Tag: 慧语第一
杨德祖为主簿,时操既平汉中,欲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又难为功。
护军不知进止,操出教,唯曰“鸡肋”。
外曹没能晓,德祖曰:“夫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殊可惜,公归计决矣。
”乃令白外,称严装,操果回师。
①杨德祖:东汉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丞相曹操主簿。
与操子曹植友善,为使其取得魏太子地位,积极为之谋划,后曹植失宠,杨修又是袁术外甥,曹操恐有后患,遂借故杀之。
②主簿:官名。
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
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③护军: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今语体:杨修任曹操军中主簿,当时,曹操平定了汉中,要继续进攻刘备,却无法前进,想固守,有难以坚持。
护军不知进至。
曹操发令只有“鸡肋”二字,将官们不知何意。
杨修说:“鸡肋嘛,吃起来没什么吃头,丢弃它又很可惜,曹公决心要退兵了。
”便令告白军中大点行装。
曹操果然班师回去。
雨楼评:杨修出身名门,曾祖杨震,在《后汉书》中单独列传,修聪明却无自知之明,他只知道上级喜欢聪明的下属,却不知道上级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下属。
说白了这就是潜规则,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而且要让领导觉得他自己很聪明。
林评:杨修不死,何来“舐犊情深”之说?小时候看过关于他的另外两个典故。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
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
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
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
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
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
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
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
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6. 金刚怒目
Tag: 慧语第一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众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①薛道衡:隋诗人,字玄卿。
隋初曾任吏部侍郎。
②六道:佛教语。
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今语体: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游览钟山的开善寺,他问小和尚说:“金刚为什么怒目而视?菩萨为什么低下双眉?”小僧回答说:“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方妖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众生。
”
雨楼评: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尔碰到别人现怒目金刚相时,在未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请千万先别逃避或拒斥,若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萨,而拒绝金刚的怒目相向,你一定失去更多学习的机会。
慈眉善目的菩萨是菩萨,怒目金刚何尝不是慈悲无量的菩萨?
以前曾经批评过某人,没想到他却用脏话反击,这种人就是不得道之人。
林评:金刚菩萨之说让我想起一则轶事。
刘文典对学生说,“要把文章做好,只须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观’是要多多观察;‘世’是要懂得世故;‘音’是要讲究音韵;‘菩萨’,即是要有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7. 万物有无
Tag: 慧语第一
王侍中尝因侍宴,高祖问群臣:“朕为有为无?”侍中答曰:“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
”
①侍中:古代职官名。
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②高祖:指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③“有”、“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范畴。
今语体:梁高祖宴请群臣时,王侍中侍从于左右,高祖问臣下,说:“我是算实有还是算虚无?”王侍中回答说:“陛下应和万物,是为实有;体察至理,是为虚无。
”
8. 烛光比日
Tag: 慧语第一
王介甫尝见举烛,因言:“佛书日月灯光明佛,灯光岂得配日月?”吕吉甫曰:“日昱乎昼,月昱乎夜,灯光昱乎昼夜,日月所不及,其用无差别。
”介甫以为然。
①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②吕吉甫:吕惠卿,字吉甫,北宋晋江人,著有庄子义十卷。
今语体:王介甫看到人举着蜡烛,因此说:“佛书上有日月灯光为佛照明的话,灯光怎能与日月相匹敌?”吕吉甫解释说:“太阳照耀白天,月亮照亮夜晚,灯光可照耀白日黑夜,是太阳和月亮所赶不上的,而它们的作用并没有差别。
”介甫认为他说的不错。
林评:与日月有关的典故也太多了些,无新意的文人墨客。
9. 无隐乎尔
Tag: 慧语第一
黄龙寺晦堂老子,尝问山谷以“吾无隐乎尔”之义,山谷诠释再三,晦堂不答。
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因问曰:“闻木樨香乎?”山谷曰:“闻。
”晦堂曰:“吾无隐乎尔。
”山谷悟服。
①晦堂老子:名祖心,宋高僧,住黄龙寺,名其方丈为晦堂,因称晦堂老子。
黄庭坚曾师事于他。
谥宝觉禅师。
②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③木樨:俗称桂花。
④吾无隐乎尔:语出《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意谓孔子说:“学生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你们的事,我没有什么不能向你们公开的言行,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
今语体:黄龙寺的和尚晦堂老子曾问黄山谷“吾无隐乎尔”一语的意义,山谷反复加以说明解释,晦堂都不赞成。
当时正好暑热消退,凉气徐生,秋天的香味飘满庭院。
晦堂便问道:“问到木樨的香味了吗?”山谷说:“闻到了。
”晦堂说:“吾无隐乎尔。
”山谷悟出了这句话的真谛,并很信服晦堂的解释。
雨楼评:晦堂将孔丘的“吾”,换成了自然的“吾”,表现了一切现成的禅悟体验。
“吾无隐乎尔”的“吾”,既是晦堂,也是木樨香、禅道。
现在,它明明白白地呈露在你的眼前,要是你的思想跑到别处去思考什么禅学要义,是不会闻到一丝半缕的香气的。
你只要不去舍近求远,就可闻到香气,进入禅的大门,到了“家”了。
林评:我觉得黄庭坚省略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一个阶段才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10. 子琰巧答
Tag: 慧语第一
黄子琰少即辩慧。
建和中尝日食,京师不见。
子琰祖太尉,以状闻太后。
诏问所食多少,太尉思其对,未知所况。
子琰年七岁,时在侧,曰:“何不言‘日食之馀,如月之初?’”
①黄子琰:黄琬,字子琰,建和中任五官中郎将。
②建和:东汉桓帝刘志年号。
③太尉:官名,秦至西汉时设置,元以后废。
此处指子琰的祖父。
今语体:黄子琰年少时就很聪明善辩。
汉桓帝建和年间曾发生日食,京城一带没有见到。
子琰的祖父黄太尉,将日食情况奏知太后。
太后下诏询问太阳被食了多少,太尉想着如何回答,但不知怎么比喻才能描述清楚。
子琰当时才七岁,正好在祖父身旁,便说:“为何不说‘日食之后剩下的部分,就像初月的形状?’”
林评:《舌华录》里有悟性有灵性的小孩子还真多。
11. 济贫之道
Tag: 慧语第一
薛西源性好施,尝脱绵袄施贫者。
或曰:“安得人人而济之?”薛曰:“吾为见者赠耳。
”
今语体:薛西源乐善好施,曾将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施给穷困的人。
有人问:“怎么能做到普遍救济那些缺衣少食的穷人?”薛回答说:“我只是施赠我现在遇见的穷人罢了。
”
雨楼评:薛西源不仅乐施好善,而且懂得施善济贫之理。
“吾为见者赠耳”,正是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
的经典之论。
若说不能人人得而济之则不去施济于人,则无一善可举也;若人人皆从所见者为赠,则天下受惠者众矣。
诗圣杜甫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心虽好,但徒有虚名耳。
因之,对那些悲天悯人却一毛不拔的“善者”,对那些以“善渡众生” 、“普渡天下”为说教而不付诸于行的“圣人”,还是不要轻易相信,并劝他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2. 前身今世
Tag: 慧语第一
熊际华曰:“梦以昨日为前身,可以今夕为来世。
”
今语体:熊际华说:“做梦是以昨日为前身之事,那么,就可视今夕为来世。
”
雨楼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林评:想起“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3. 代父迁移
Tag: 慧语第一
永乐改元,徙江南富民实北京。
黄润时年十岁,其父当行,乃诣官请代。
官不从,对曰:“父去日益老,儿去日益长。
”官异,可从之。
①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
②黄润:一疑即黄闰,字子期,永乐进士。
另疑为黄润玉,宁波人,永乐元年,年仅13岁的他主动要求代父移民,并以此入《明史》,后来曾编写《宁波府简要志》。
今语体: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迁移江南的富室大户去充实北京。
黄润当时才十岁,他的父亲应当迁移,他便到官府请求代替父亲北迁。
官府不准,他说:“父亲迁去,会越来越老,儿子迁去,会一天天成长起来。
”官府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雨楼评:迁民之举并非朱棣首创,汉高祖刘邦就实行过徙富民实关中的办法,宋太祖也曾“命兵士迁河东民万户于山东”(《宋史·本纪》)。
另外,朱棣是篡位登基。
林评:“木兰充军”、“ 缇萦救父”,巾帼不让须眉。
14. 从己观物
Tag: 慧语第一
陆氏兄弟游龙潭寺,见一暗室,弟曰:“是黑暗地狱。
”兄曰:“是彼极乐世界。
”
①陆氏兄弟: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陆云。
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
晋太康末,兄弟同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
今语体:陆机陆云兄弟俩游览龙潭寺,看到一间暗室,弟说:“这是黑暗地域。
”兄说:“这是彼岸的极乐世界。
”
雨楼评:如果从现代心理学上说,两人都有“自利性偏差”症状,看到的都是自己心中想的东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林评:一次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座佛。
”然后佛印反问:“你看我像什么?”苏轼说:“我看你像狗屎!” 苏轼自以为言辞得巧,洋洋得意,向小妹炫耀。
不料小妹说:“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事事皆是佛,你看和尚是狗屎,说明你的心中有狗屎。
”
15. 难兄难弟
Tag: 慧语第一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之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
①本条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②太丘:指东汉陈寔(shí),字仲弓,桓帝时为太丘长。
其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二人在当时都很高名。
今语体: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才华出众,他与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谈论父亲的功德,互相争论而无法决断,便去向祖父太丘咨询。
太丘说:“元方难以为兄长,季方难以为弟弟。
”(意谓两人功德不相上下)
雨楼评:这则故事也是成语“难兄难弟”的起源,原意就是用来褒扬那些才华品行俱佳而难分高下的兄弟俩,其中“难”字要读nán(第二声)。
而今日我们用来形容“彼此曾共患难的人或者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的那个成语“难兄难弟”,其中“难”字要读nàn(第四声)。
16. 无瞳不明
Tag: 慧语第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嬉,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更明耶?”徐曰:“不然,譬如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①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人。
朝廷多次征聘,不仕。
今语体:东汉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嬉戏,有人对他说:“如果使月亮中没有杂物,不是会更明亮吗?”徐说:“不对,就像眼睛中有瞳孔一样,没有它必然不明亮了。
”
雨楼评:错了。
其实我们能看到东西,并不是眼睛里有瞳孔,而是因为光的存在。
如果没有光,再优秀的视力都没用。
17. 覆巢之下
Tag: 慧语第一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一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①此条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②孔融:字文举,后汉鲁国人,孔子后裔,少有俊才,后为曹操忌杀。
③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
清周亮工《书影》卷三:“ 金陵童子有琢钉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先以小钉琢地,名曰签;以签之所在为主,出界者负;彼此不中者负,中而触所主签亦负。
”
今语体: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惶恐怖。
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仍在琢钉玩耍,没有一点儿害怕的神色。
孔融对前来逮捕的使者说:“希望你们能惩治我一个人,两个儿子可以得到保全
吗?”儿子从容地对孔融说:“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之下,还会有完善的鸟蛋吗?”不久,收捕他儿子的人也就来了。
雨楼评:八岁小儿就能预知到灾祸的降临,当然是聪明过人,其忧患意识也是超过了不少的成人。
但是哪有看到父亲被逮捕,而面不改色,继续玩耍的人?此条给收入初中语文课本,难道不是伤害孩子吗?这件事情不过是由于当时喜好奇异的事情,而导致言传过头,忘记了这个说法有悖于人之常情!
另外,此条给曹臣收入“慧语”,我不敢苟同,放入“凄语”是不是更合适?
林评:早在三国时,嫉贤妒能的曹某人就意识到“斩草要除根”了。
18. 病君为疟
Tag: 慧语第一
中朝小儿父病,行乞药。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
”
①中朝:晋南渡后称渡江前曰“中朝”,即指西晋。
②疟: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使大人物得病,所以主人这样问。
今语体:中朝有个小孩的父亲病了,小孩向人乞求药物。
主人问是什么病,他回答说:“是疟疾。
”店主问:“尊大人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君子,为什么会得疟疾?”小儿回答说:“正因为它来祸害君子,所以叫做疟。
”(“疟”与“虐”谐音,所以这样调侃。
)
19. 疲于津梁
Tag: 慧语第一
庾公常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
”
①庾公:庾亮,字元规,东晋时曾任中书令、镇西将军等职。
②佛图:佛塔。
③津梁:桥梁,佛家喻以佛法引渡众生。
今语体:晋庾亮曾到佛塔参观,看见卧佛,便说:“这位是因忙于引渡众生而疲劳了。
”
雨楼评:唯心。
20. 故得在耳
Tag: 慧语第一
庚法畅从庚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
①庚太尉:指庚亮。
他在东晋时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②庾法畅:当作康法畅,和尚名,僧渊氏族所出未详。
③麈尾:用鹿尾或马尾做成的除尘用具,亦称拂尘。
今语体:庚法畅拜访太尉庚亮,手上拿着的尘尾十分精致。
庚公说:“这尘尾如此精致,怎么能长期保存在自己手中?”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索求,贪心的人,我不会给他,所以便能保存在自己手中。
”
雨楼评:法畅精防御之道,答语中关碍已设。
真可谓一语破的!
林评:“我能保守秘密,你呢?”貌似是应对窥私者最好的答语。
21. 欲者不多
Tag: 慧语第一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
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
①晋武帝:西晋第一代皇帝司马炎。
②山涛(205年—283年):竹林七贤之一。
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③谢太傅:谢安累迁太保,录尚书事,赠太傅。
④车骑:指谢车骑,即谢玄,字幼度。
今语体:晋武帝每次给山涛的赏赐总是很少,谢太傅就这件事问子弟,车骑谢玄回到说:“当是因为他所要求的不多,所以就使赏赐者忘记了赏赐给他的太少了。
”
雨楼评:此则极妙!字不满四十,却记叙了四个名人的言行,揭示了欲望与人格之间的微妙关系。
应细读,细想,细思之。
其中内涵绝非“会哭得孩子有奶吃”或者女人要“作”那样肤浅。
林评:甚爱之。
22. 何常之有
Tag: 慧语第一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
左右启:“依常应临。
”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①简文(320 - 372):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
②孝武(361 - 396):司马昱之子,名司马曜,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个皇帝。
今语体:晋文帝驾崩,其子孝武帝当时只十余岁。
他被立为皇帝以后,到天黑下来也不到灵前哭奠。
近侍之臣启禀说:“依照惯例应该临丧哭奠。
”孝武帝说:“哀痛到了极点便会痛哭,有什么惯例?”
雨楼评:这个回答有一点儿率性,有一点儿慧黠,应该是聪明人。
可惜长大后沉湎于酒色,结局是暴毙而死,并且连带毁了一代江山,谶语“晋祚尽昌明”说的就是他。
23. 芝兰玉树
Tag: 慧语第一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
①谢太傅,车骑:见二十一则注。
②芝兰玉树:后成典故,用来比喻优秀子弟。
清李渔《蜃中楼·婚诺》有“芝兰玉树生于庭阶,可喜,可喜。
”今语体:太傅谢安问子侄们:“子弟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却总希望他们出类拔萃?”大家都没有吱声。
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要使它生长于自家阶前庭院中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