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
一、探究题
1.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第一次小恺用了A方案进行了实验,他想探究的是_____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接下来小恺用剩余3组方案进行同一目的的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选填“B、C、D、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选填“亮”或“暗”)。
2.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
小明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结合回形针从 2.5 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翅身长度(厘米)翅尾长度(厘米)翅身负重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1440T1
2450T2
3540T3
445一枚回形针T4
545两枚回形针T5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 1、T2、T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为
___________。
A.T1>T2>T3 B.T2>T1>T3 C.T1>T3>T2 D.T3>T2>T1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此实验是根据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2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4)小明把木块沿竖直方向截掉一部分后,继续图甲的操作,测得摩擦力减小,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改进方法是____。
(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C点到D点,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铅笔从A点到B点,其长度变化看上去_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说明地球是个球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
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6.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圈形状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
如图所示,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_________
(2)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的形状影响时,用开有尺寸大小为1厘米的菱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30厘米时,光斑呈_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_(选填“亮”或“暗”)
(3)活动中太阳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______。
7.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________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 m/s。
(3)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_________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实验步骤]
(1)实验时,先将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并记录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改变蜡烛A距离玻璃板的距离,重复步骤(2)
(4)去掉玻璃板后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分析与思考]
(1)器材的选择:
①用方格纸替代白纸的优点是______。
②选用茶色玻璃的优点是_______。
③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④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试验
(2)步骤操作:
①玻璃板与方格纸保持垂直,如果不垂直则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②点燃蜡烛A,蜡烛B不点燃,便于观察到清晰的像。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异常情况分析:
在实际实验中,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cm。
9.(1)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
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和水中的折射光线_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线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
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平面镜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_________;
(3)在如图甲中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_________;
(4)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
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_________;
(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1
4
圆形玻璃砖的平面上,请画出光线通过玻璃出射到空
气中的光路图_________。
10.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AO和反射光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______。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______,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______;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站的像,说明______。
11.实验桌上有A、B两个能正常使用且体积较小的手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一个金属刀,满足实验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细线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实验器
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能够传声,小明的主要实验步骤知下:
①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
②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了手机A发出的声音。
于是小明认为:水能够传声。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
12.食盐我们每天都摄入,爱思考的小明想,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甲、乙,底部垫有四层纱布。
向甲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低浓度盐水:向乙培养皿倒入___,作为对照组;
②甲、乙培养皿分别加入正常的饱满水稻种子100粒。
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的原因是___;
③置于25℃和有充足空气的相同环境下培养。
每天观察一次,连续7天记录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
(2)实验结果:甲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2%,乙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3%;(3)得出结论:低浓度的盐水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小华认为实验存在不足,小明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小华的理由是___。
1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探究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绿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4.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步骤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步骤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
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步骤3:_____。
步骤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
(1)完成步骤3:_____
(2)帮助小郦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_____(不需写出具体数据)
15.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
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A与B两组构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实验小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_____。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鮮和低温(0℃以下),那么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C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如何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小孔形状无正方形暗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相关知识。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
【详解】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实验中的变量是开的小孔的形状不同,所以他想探究的是小孔形状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剩余的3组方案BCD因为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要求,故选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孔的形状,即正方形。
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暗,因为像距变大,像变大,即光斑的大小变大,由于通过的光线相同,
光斑变大,亮度变暗。
【点睛】
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无风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C
【详解】
(1)[1]为保证“竹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2)[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3)[3]当翅身长度相同时,翅尾长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2可知,时间T2<T1;
当翅尾长度相同时,翅身长度越大,下落所得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3可知,时间T3<T1;
因为翅尾长度对下落的影响明显大于翅身长度长度的影响,所以时间T2与T1的时间差距肯定大于T3与T1的时间差距,即T3>T2;
那么三者的大小关系为:T1>T3>T2。
故选C。
3.二力平衡变大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控制压力相等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详解】
(1)[1]在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2]虽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是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大小相等;由于拉力在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在增大。
[3]根据题意知道,“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说明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不相等,操作是错误的。
(3)[4]甲、丙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等,丙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大于甲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拉力大于甲的压力,说明丙的摩擦力大于甲的摩擦力,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5]甲图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所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6]改进方法: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不明显明显能
【详解】
(1)[1][2]铅笔在水平板上从C点到D点,始终能看到全貌,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从A点到B点,看不到全貌,其长度看上去变化明显。
(2)[3]铅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渐远渐小,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5.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 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 不同意 一粒种子有偶然性 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6.A 菱 暗 光线在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详解】
(1)[1] A 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 符合要求;BCD 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都不符合要求。
故选A 。
(2)[2][3]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30cm 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呈菱形,然后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光斑逐渐变暗。
(3)[4]小孔成像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说明光线在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7.变速 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高度不相等 0.12 C
【详解】
(1)[1][2]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 内路程s 越来越大,由s v t
=
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
(2)[3]由图示可知,甲、乙两位置间的运动时间
t =0.2s ×4=0.8s
纸锥的速度
9.6cm 12cm/s 0.12m/s 0.8s s v t ==== (3)[4]根据图象中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
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路程s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后面3个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变,所以纸锥后面的运动应该是接近匀速的,所以由图象知图象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
8.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0.4
【详解】
[分析与思考]
(1)①[1]实验中选择方格纸,这样更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②[2]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茶色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①[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③[4]为得到多组实验数据,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普遍性,因此要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继续进行实验。
(4)[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9.
【详解】
(1)[1]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空气中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并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法线左侧的水中斜向下作出折射光线,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下图
(2)[2]由光反射定律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可,如下图
(3)[3]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
(4)[4]先延长AB,然后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然后连接O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方向,如下图
(5)[5]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在作图时,注意先做出法线。
10.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光路是可逆的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大小相等
【详解】
(1)[1]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小明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此时在玻璃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由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11.手提细线,听到的声音不能排除是固体传声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体放置手机
【详解】
(1)小明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的声音可能是通过液体传来的,也可能是通过细线传来的,因此得出水能够传声的结论有些牵强;(2)为了防止细线传声,实验中不能用手提细线,应该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体放置手机.
【点睛】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等量的清水一粒种子具有偶然性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1)①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低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低浓度盐水。
向甲培养皿倒入适量的低浓度盐水,作为实验组;向乙培养皿倒入等量的清水,作为甲培养皿的对照组。
②因为所使用的水稻种子不一定都能萌发,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而是放入相同正常的饱满的水稻种子100粒,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3)该实验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所以实验结论不准确。
【点睛】
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变量。
13.水分温度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
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乙与丙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乙与丁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对照实验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4.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分析】
(1)此题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
(1)步骤3: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2)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可以将编号为A、B、C、D、E、F的6组实验所处的温度标为10℃、15℃、20℃、25℃、30℃、35℃不同的温度,设计如下表:
【点睛】
明确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对照实验的要求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5.水分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低温(0℃以下)环境中新鲜的桔皮不发霉适宜的温度低温干燥
【分析】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