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法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功能语法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2. 学习并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句子和语篇,识别其中的语言特征和功能。

3. 掌握不同语言层次(如词汇、句子、语篇)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体现和应用。

技能目标:
1. 能够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提高语言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和准确性。

3. 学会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跨文化交际分析,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索语言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系统功能语法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不仅掌握系统功能语法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语言交际,提升语言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英语》课本中系统功能语法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以下教学内容:1. 系统功能语法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地位,重点讲解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2. 语言层次分析:学习词汇、句子、语篇等不同语言层次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体现,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功能语法分析应用:以实际语篇为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文本分析,包括主题分析、人际功能分析和语篇结构分析。

4. 跨文化交际分析: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特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系统功能语法基本概念及语言三大元功能介绍
第二课时:词汇层次的分析与应用
第三课时:句子层次的分析与应用
第四课时:语篇层次的分析与应用
第五课时:跨文化交际分析及实践
教学进度将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科学、系统,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功能语法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使
学生主动探索系统功能语法的奥秘。

1. 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系统地讲解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知识,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讨论法: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法:设置实际的语言场景,让学生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进行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5.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应用如下:
1. 讲授法:第一课时,用于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分析实际语篇案例,使学生掌握词汇层次的分析方法。

3. 讨论法:第三课时,针对句子层次的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句子结构的功能意义。

4. 实践法:第四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语篇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5. 任务驱动法:第五课时,布置跨文化交际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6. 情境教学法:穿插于各课时,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设计了一套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对学生的提问、讨论、小组互动等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作为评估学生平时表现的重要依据。

2. 作业评估: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小组研究报告等,评估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情况。

3.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测试学生对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句子和语篇的能力。

4.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侧重于评估学生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
1. 平时表现(占20%):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分,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估(占30%):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细致批改,评估其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 期中考试(占20%):期中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点,旨在检测
学生对系统功能语法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掌握情况。

4. 期末考试(占30%):期末考试内容涉及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着重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评估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

通过以上评估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培养其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成果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分为五个课时,每课时安排1-2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 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2小时,课间休息10分钟,以适应学生的作息时间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3. 教学地点:课程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以便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案例、分析语篇,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系统功能语法基本概念及语言三大元功能(2周)
第二课时:词汇层次的分析与应用(2周)
第三课时:句子层次的分析与应用(2周)
第四课时:语篇层次的分析与应用(2周)
第五课时:跨文化交际分析及实践(2周)
在教学安排中,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 学生的作息时间:课程时间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段,以提高学习效率。

2. 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案例分析及实践环节,尽量选取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节奏。

此外,教师应在课后为学生提供答疑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合理、紧凑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功能语法的知识体系,提高语言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