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分析研究及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稠油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研究与应用效果分析
单位:特种油开发公司工艺研究所
答辩人:王鸽
组别:采油工艺组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1技术背景1
2作用机理2
2.1药剂的主要成分2
2.2施工过程2
2.3主要作用机理2
3现场实验情况及应用效果分析4
3.1杜84-兴H302井实施效果4
3.2杜84-兴H307井实施效果5
3.3推广效果6
4经济效益7
4.1完周井经济效益7
4.2未完周井经济效益7
5结论7
1技术背景
特油公司所辖的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经多年开发,油井轮次偏高,产量递减严重。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并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使水平井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2018年底特油公司共有吞吐水平井154口,占公司总井数的13.3%,年产油达到39.8×104t ,占总产量的30%,为特油公司的持续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见图1。
试采
以直井为主的阶段
20406080100120140
1601997
1998
1999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20092010
年度年产
油量/万吨
产能建设阶段
水平井规模实施阶段
图1 特油公司历年产量构成情况
随着开发的深入,水平井陆续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油井吞吐效果变差、产量递减幅度大等问题,见图2。
图2 特油公司水平井各轮生产情况
020004000
60008000100001200012345
6789
平均轮次
0.00
0.100.200.30
0.40
0.50
注汽量产油量油汽比
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导致油井吞吐效果变差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油层动用状况不均,平面汽窜严重,大量地下原油得不到动用;二是地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层供液能力下降,表现为油井周期日产水平下降,生产期延长;三是受地下存水影响,蒸汽前缘的热水带加热温度低,影响蒸汽波及范围和利用效率。
这些开发矛盾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高效开发。
因此,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工艺技术水平,对稳定特油公司原油产量至关重要。
对于水平井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矛盾,采取了多项有针对性的进攻措施,先后实验了三元复合吞吐、综合调剖等措施手段,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水平井措施费用较高,导致这些单一的化学措施投入产出比较低。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单一的增产措施已无法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多种矛盾,因此,需要继续探索新型技术,确保水平井吞吐效果持续改善。
通过前期的经验积累,对超稠油水平井生产特点进行分析,改变技术思路,确定了多种药剂协同作用的措施思路,利用药剂间的优势互补,达到改善蒸汽吞吐效果,提高周期产量的作用。
2作用机理
2.1药剂的主要成分
复合助排技术的药剂主要有四种成分,其中碳酰二胺85%、表面活性剂11%、聚丙烯酰胺3%、引发剂1%。
2.2施工过程
施工工艺采用精细段塞式注入方式,将碳酰二胺、聚丙烯酰胺、引发剂按上述比例混合,配置成水溶液,正打入油井,注入一部分后停止注入。
然后开始注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注入完成后,将剩余的碳酰二胺、聚丙烯酰胺混合溶液正打入油井,最后再注入3~5吨表面活性剂,所有药剂注入完毕后,正替清水15吨,反替清水15吨,施工完毕后即可注汽。
2.3主要作用机理
超稠油水平井周期生产末期,井底压力降低,供液能力不足,且温度下降,原油粘度升高,流动困难,表现为周期末产量低,直至生产周期结束,此时,大量的原油聚积在近井地带。
下一周期注汽前,按照施工要求,将混合药剂注入井底,与近井底带的原油进行混合,其中表面活性剂能产生大量的活性泡沫,增加药剂体系的波及体积,使之与原油充分混合,降低原油粘度。
随着药剂的不断注入,近井地带的原油将向油层深处流动,最后注入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与近井地带的岩石接触,改变岩石润湿性,由亲油变为亲水,减小油井生产时原油在近井地
带的流动阻力。
随着蒸汽的注入,各组分互相配合,发挥药剂的协同效应,药剂的具体作用如下所述。
2.3.1聚丙烯酰胺作用
聚丙烯酰胺共两方面作用。
一是调剖作用,由于溶液中加入聚丙烯酰胺,常温下可形成液相凝胶,增加溶液粘弹性,混合溶液随蒸汽注入油层后,优先进入高渗层,填充大孔道,阻止后续注入的表面活性剂全部进入高渗层而损耗;二是可以起到增加泡沫强度的作用。
2.3.2碳酰二胺作用
随着高温蒸汽的注入,当温度达到150℃时,碳酰二胺分解,产生CO
2
和NH3,其中部分CO2与表面活性剂、凝胶混合,形成活性泡沫,增加蒸汽波及体
积,提高蒸汽热利用率;另一部分CO
2
可以溶于高温原油中,降低原油粘度,
并能随意进入液态活性剂无法进入的含油孔道中。
NH
3
溶于水后形成氨水,是一种弱碱液能与原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有机酸)发生反应,可以生成天然的表活剂,导致液相间界面张力降低,形成乳状液,降低整体粘度,增强流动性。
并且原油中的特定组分,能与硅酸盐形成稳定的界面膜,水分子很难侵入岩石表面,碱水可以破坏原油与岩石表面的界面膜,将岩石表面的原油剥离开来,起到洗油的作用。
2.3.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该技术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与CO
2
、聚丙烯酰胺形成稳定的泡沫,起调剖作用。
另一个是表面活性剂的降粘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质<具有固定的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使之易于在油水界面上吸附,降低了界面张力,从而使本来不能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其中一相液体离散为许多微粒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成为乳状液,降低原油粘度,称之为乳化降粘;另一种为破乳降粘,由于地层中的原油是与水共同存在的,超稠油含水小于25%时为W/O型乳状液,当含水大于75%时为O/W型乳状液,介于25%~75%之间时属于不稳定区域。
而W/O型乳状液粘度要远大于O/W型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大分子W/O型乳状液的界面张力,使之分散成多个小分子的O/W型乳状液,从而起到降粘作用。
2.3.4协同作用
碳酰二胺、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可以形成W/O和O/W型乳状液,以复合体系与近井地带原油混合,并不断向油层深处波及。
由于聚合物的稠化和调剖作
用,使碳酰二胺和表面活性剂不会完全进入高渗层。
而碳酰二胺分解后形成NH
3
和CO
2,其中的NH
3
为弱碱液能与原油中的有机酸发生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
能够与后加入的合成表面活性剂产生协同效应,使原油与注入水乳化效率提高,
改变原油与后注入水的分离存在形式,以油水乳状液形式存在,采出水的同时也将油采出,缩短油井生产初期排水期。
CO 2能溶于原油,大幅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动性。
最后注入的表面活性剂用于改变近井地带岩石的润湿性,降低原油回流阻力。
整个药剂体系起到调剖、降粘、乳化、助排、缩短排水期的功效。
3现场实验情况及应用效果分析
该技术于2018年底进入现场实验,选定杜84-兴H302、杜84-兴H307进行现场实验,由于这两口井均为兴I 组井,且均处于开发中后期,吞吐水平井矛盾集中、突出,主要表现为底层亏空严重,地层存水量大,具体如下图:
图3 杜84块兴Ⅰ组水平井周期地下亏空图
图4 杜84块兴Ⅰ组水平井周期地下存水图
图5 杜84块兴Ⅰ组水平井周期地下存水图
从图3、图4及图5明显可以看出,随着轮次的增高,杜84块兴Ⅰ组水平井矛盾日益突出,水平井日产、周期产量及油气比都承下降趋势。
因此选择兴Ⅰ组两口水平井作为实验井。
-3000
0300060009000120001500018000地下亏空t
050001000015000200001
234
567
地下存水t
轮次
2000
40006000
8000
1234567
轮次
产量 t
0.0
0.20.4
0.6
油汽比
3.1杜84-兴H302井实施效果
84-兴H302井于2006年5月开始投产,生产兴I 组,生产井段1032.23-1512m ,水平段长480m 。
措施前已吞吐了6个周期,累计注汽量53610 t ,累计采油21829t ,平均油汽比0.41。
该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升高,注汽压力快速下降,日产水平下降,排水期长,且多次被邻井汽窜,导致水平段动用不均,影响开发效果,见图6。
因此,决定本轮采取复合助排技术改善其吞吐效果。
图5 杜84-兴H302历史生产情况
该井实施复合助排措施后,周期生产147天,累产油4462吨,与上轮对比,周期增油533吨,生产时间缩短38天,日产油提高9吨,排水期缩短30天,生产效果明显改善,见图7。
图7 杜32-兴H302措施前后日产油水平
3.2杜84-兴H307井实施效果
杜84-兴H307井于2006年7月开始投产,生产兴Ⅰ组,生产井段1014.01-1377m ,水平段长363m ,目前已吞吐6个周期,累计注汽量42060t ,累计采油12910t ,平均油汽比0.31。
该井生产至第四轮,被邻井汽窜,达到峰值产量,油
2000
40006000800010000120001
23
4
56
轮次产油量、注汽量
0.00
0.200.400.60
0.80注汽量
产油量
油汽比
XYG
双管
020*******
31
61
91121151181
生产时间/d
产油量/t
6轮日产油
7轮日产油
汽比达到0.63,第五轮、第六轮产量开始下降,见图8。
为及时改善该井的吞吐效果,本轮采用复合助排技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图8 杜84-兴H307历史生产情况
该井实施复合助排措施后,周期生产132天,累产油3289吨,与上轮对比,周期增油928吨,生产时间缩短54天,日产油提高12吨,排水期缩短17天,生产效果大幅改善,见图9。
图9杜32-兴H307措施前后日产油水平
杜84-兴H302、杜84-兴H307两口措施井周期累计增油1461吨,生产时间分别缩短38天、54天,日产油量增加9吨、12吨,排水期缩短30天、17天,两口实验井取得了巨大成功。
3.3推广效果
鉴于两口实验井的明显效果,该技术于2018年在公司内推广,截至9月底,共实施11井次,其中7井次已开始生产,6井次见到阶段增油效果,阶段累增油7600吨,有效率85%,见表1。
204060
80
13161
91121151181
生产时间/d
产油量/t
6轮日产油
7轮日产油
2000
400060008000100001
2
3456
轮次
注汽量、产油量
0.00
0.200.400.60
0.80XYG
表1 2018年复合助排技术阶段效果
4经济效益
4.1完周井经济效益
完周2井次,综合增油2626吨,产生效益如下:
效益=2626吨×450元/吨=118.17万元
投入产出比=118.17/<2×250000元/井)=1:2.4
4.2未完周井经济效益
未完周井7井次,阶段综合增油7600吨,预计综合增油累8000吨。
产生效益如下:
效益=8000吨×450元/吨=360万元
投入产出比=360/<7×250000元/井)=1:2.1
5结论
通过对超稠油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作用机理和现场实验效果的介绍,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自主研发的复合助排技术利用多种药剂的协同作用,集调剖、降粘、助排于一体,具有明显增产和缩短排水期的作用,为改善超稠油水平井的生产效果找到了新的技术途径。
<2)该技术结合创新的施工工艺,现场实验效果显著,并得到迅速推广,也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效果,大幅度改善高轮汽窜水平井生产状况,为特油公司长期稳产奠定了基础。
<3)将继续优化此项技术的施工参数,进一步提高实施效果。
密切跟踪措施井生产情况,及时分析和总结,为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