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下期末联考
高一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化学与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纤维素进入人体内会完全水解为葡萄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
B.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均有害
C.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如何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无毒无害的治理
D. 含氮、磷元素的化合物大量排入江河湖泊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本题的易错点为C,对基础知识,要加强记忆。
2.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44 g乙醛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B. 常温常压下,8 g CH4含有5 N A个电子
C. 标准状况下,22.4 L苯含有N A个C6H6分子
D. 14 g乙烯中所含的C-H键数目为2N A
【答案】C
【解析】A、44g乙醛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乙醛分子中含1个氧原子,故1mol乙醛中含N A 个氧原子,故A正确;B、8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而甲烷为10电子分子,故0.5mol 甲烷中含5N A个电子,故B正确;C、标况下苯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
质的量和分子个数,故C错误;D、14g乙烯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而乙烯中含4条C-H键,故0.5mol乙烯中含2molC-H键即2N A个,故D正确;故选C。
3.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B. H2O2的电子式:
C.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次氯酸分子的结构式:H-O-C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此模型属于比例模型,故错误;B、H2O2属于共价化合物,不是离子化合物,故错误;C、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总数,故错误;D、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故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用语等知识。
4. 下列物质不属于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淀粉
B. 油脂
C. 蛋白质
D. 纤维素
【答案】B
【解析】淀粉、蛋白质、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选B。
5. 下列有关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A. Al3+、Na+、O2-微粒半径依次增大
B. N、O、F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 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D. 锂、钠、钾、铷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越来越难
【答案】A
【解析】A.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Al3+、Na+、O2-微粒半径依次增大,故A正确;B.N、O、F中只有N元素有最高正价,故B错误;C.卤素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大,则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逐渐增大,故C错误;D.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容易,则锂、钠、钾、铷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越来越易,故D错误;故选A。
6.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 L 0.1 mol·L-1盐酸和1 L 0.1 mol·L-1硫酸分别与1 L 2 mol·L-1 NaOH溶液反应速率
相同
B. 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其含义是时间为1s时,某物质的浓度是0.8 mol·L-1
C. 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硝酸与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答案】C
【解析】A.1L0.1mol•L-1盐酸和1L0.1mol•L-1硫酸分别与1L2mol•L-1NaOH溶液反应,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盐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不相同,故A错误;B.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故B错误;C.盐酸和硝酸的氢离子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故C正确.D.由于反应速率与反应现象没有必然的关系,反应速率是表示的化学反应相对快慢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相对快慢,与反应现象没有必然关系。
D.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7.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关系不正确
...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A.K、Na分别与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可知金属性K的强,故A正确;B.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温度降低,可知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C.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石蜡油加强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证明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不能证明石蜡油的分解产物都是烯烃,故C错误;D.加入少量FeCl3溶液,加快反应速率,则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FeCl3溶液的快,可知FeCl3在
H2O2分解中起了催化作用,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性质、反应中能量变化、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等知识,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双氧水的分解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8.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 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
D. 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答案】B
【解析】A、电极材料可由金属构成,也可由能导电的非金属和金属材料构成,故A错误;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B正确;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端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故C错误;D、原电池放电,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故D错误;故选B。
9. 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 硒化氢(H2Se)是有毒的气体,比H2S稳定
B. 砹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
C. 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 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答案】A
【解析】A.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所以硒化氢(H2Se)不如H2S稳定,故A错误;B.卤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根据单质的性质、氢化物的性质可推知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故B正确;C.锶与钡是同主族元素,Ba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所以SrSO4也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故C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Be和Al处于对角线位置上,处于对角线的元素具有相似性,Be、BeO、Be(OH)2均有两性,故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性和相似性。
本题的易错点是C,要知道锶为ⅡA族元素。
10. 已知2molH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484 kJ,且1 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36 kJ,水蒸气中1 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O2中1 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
A. 496 kJ
B. 188 kJ
C. 557 kJ
D. 920kJ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484kJ,则:2H2(g)+O2(g)═2H2O(g)△H=-484kJ/mol,
设1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 kJ,则:484kJ=4×463kJ-(436kJ×2+x kJ),
解得x=496,故选项A正确。
11. 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因对海权的争夺引起的摩擦不断,在捍卫主权的同时,人们看
重的是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藏。
下列有关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B. 海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指海水的淡化
C. 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含有铁、锰、钴等多种金属元素
D. 在研究和开发海水资源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答案】B
【解析】A.海水中的溴元素需要通过氧化剂把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再利用还原剂还原溴单质为溴离子,通入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故A正确;B.从海水中主要提取食盐和溴、钾盐、镁及其他化合物、铀、重水及卤水等原料,不是主要指海水的淡化,故B错误;C.海底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常规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还含有新发现的新型矿产资源,海底多数金属结合矿含有铁、锰、钴等多种金属元素,如锰结核,故C正确;D.开发海洋资源不能破坏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思想,故D正确;故选B。
12. 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绝大多数金属的冶炼主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B. 工业上可利用铝热反应炼铁
C. 金属铝的冶炼可采取电解熔融氯化铝的方法
D. 金属冶炼常会消耗许多能量,也易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冶炼金属单质的M n++ne-=M,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说法正确;B、利用铝的还原性强于铁,工业上采用铝热法炼
铁,如焊接钢轨,故说法正确;C、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故说法错误;
D、金属冶炼常会消耗许多能量,也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电解熔融状态下氯化钠,消耗许多能量,产生重金属离子,故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金属冶炼等知识。
13.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
...化学变化的是()
A. 煤的液化
B. 石油的分馏
C. 煤的干馏
D. 石油的裂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石油的分馏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为化学变化,故选项B正确。
考点:考查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等知识。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5H11Cl有8种同分异构体
B. 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 聚氯乙烯与乙烯性质相似,可使溴水褪色
D. 相同条件下,熔沸点:正丁烷<异丁烷
【答案】A
【解析】A.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有CH3CH2CH2CH2CH2Cl、CH3CH2CH2CHClCH3、
CH3CH2CHClCH2CH3、CH3CH(CH3)CH2CH2Cl、CH3CH(CH3)CHClCH3、CH3CCl(CH3)CH2CH3、
CH2ClCH(CH3)CH2CH3、CH2C(CH3)2CH2Cl,共有8种,故A正确;B.甲烷和Cl2的反应为取代反应,乙烯和Br2的反应为加成反应,则二者反应类型不同,故B错误;C.聚氯乙烯不含碳碳双键,乙烯含碳碳双键,则二者中只有乙烯与溴水反应使其褪色,故C错误;D.相同C原子的烷烃,支链多的沸点低,则相同条件下,熔沸点:正丁烷>异丁烷,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
15. 某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A,它的阳离子X n+核外有x个电子,w克这种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A,w克这种元素的原子,其物质的量为mol,阳离子X n+核外有x个电子,则质子数为x+n,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x+n)=A-x-n,则w克这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mol×(A-x-n)=mol,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明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公式,熟悉原子中各微粒之间数量关系。
解答本题的重点是确定阳离子X n+的质子数。
16. 在密闭容器里,通入a mol A(g)和b mol B(g),发生反应A(g)+ B(g)= 2C(g),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反应速率不变的是()
A. 降低温度
B. 保持容器的体积不变,增加A(g)的物质的量
C. 保持容器的压强不变,充入氦气
D. 保持容器的体积不变,充入氦气
【答案】D
【解析】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可知,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等都可以使反应速率增大,反之则减小反应速率。
A.降低温度则减小反应速率,故A错误;B 保持容器的体积不变,增加A(g)的物质的量,增大反应物浓度,即增大反应速率,故B错误;
C. 保持容器的压强不变,充入氦气,容器的体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C错误;
D.加入氩气,体积不变,则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故D正确;故选D。
非选择题
17. I.A~D是四种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
(1)与A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3)D和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些有机物的转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A是营养物质之一,米饭、馒头中富含A,在酸性
条件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B。
C是白酒的主要成分,能直接氧化成酸性物质D。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反应③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室利用下图制备E,导管口不能深入N试管中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B (3). (4). 淀粉 (5). 羟基( (6).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7).
C2H5OH+CH3COOH CH3COOC2H5+H2O (8). 防止倒吸
【解析】I.由球棍模型可知,A为甲烷,B为乙烯,C为丁烷,D为苯。
(1)与A互为同系物的是C,故答案为:C;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B,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B;
(3)D和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和HBr,反应为,故答案为:;
(1)A的名称是淀粉;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羟基,故答案为:淀粉;羟基;
(2)反应③为醛氧化生成羧酸,所需要的试剂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故答案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CH3COOH CH3COOC2H5+H2O,故答案为:
C2H5OH+CH3COOH CH3COOC2H5+H2O;
(4)制备乙酸乙酯,导管口不能深入N试管中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有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是反应③ 的条件。
18. I.以Zn和Cu为电极,稀H2SO4为电解质溶液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
(1)卡片中记录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极质量增加的是_____________ (填“锌极”或“铜极”)
Ⅱ.某温度时,在2 L密闭容器中,三种气态物质X、 Y、Z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可得: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用Y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3)在一定温度下,上述反应达到反应限度的标志的是____________
A. X、Y、Z的浓度相等
B. X、Y、Z的分子数比为3︰1︰2
C. Z的生成速率是Y的生成速率的二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Y,同时生成3n mol X
【答案】(1). ③④⑥ (2). Zn+2H+=Zn2++H2↑ (3). 铜极 (4). 3X+Y2Z (5). 0.025mol/(L·min) (6). C
【解析】I.(1)锌比铜活泼,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
Zn-2e-═Zn2+,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由此可知若有1mol电
子流经导线,则产生0.5mol氢气,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
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正确的有③④⑥,故答案为:③④⑥;
(2)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2H+=Zn2++H2↑,故答案为:Zn+2H+=Zn2++H2↑;
(3)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正极Cu上会有铜单质析出,而变粗,其电极反应为:
Cu2++2e-=Cu,故答案为:铜极;
Ⅱ.(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
Z为生成物,且△n(X):△n(Y):△n(Z)=0.3mol:0.1mol:0.2mol=3:1:2,则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3X+Y 2Z,故答案为:3X+Y 2Z;
(2)在2min时间内,用Y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Y)=×0.05mol/(L•min)=0.025mol/(L•min);
故答案为:0.025mol/(L•min);
(3)A. X、Y、Z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浓度不变,错误;B. X、Y、Z的分子数比为3︰1︰2,
不能说明浓度不变,错误;C. Z的生成速率是Y的生成速率的二倍,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说明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正确; D.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Y,同时生成3n mol X,表示的都
是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反应限度,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平衡图象的分析。
注意把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
极方程式的书写。
在Zn、Cu、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
19. I.海洋植物如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需经过如下五个主要步骤:
①将海带灰转移到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 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 min;
②取3 g左右的干海带,剪碎后用酒精润湿,放入坩埚中,灼烧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停止加热,冷却;
③向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
④向含碘离子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再加入1 mL 3%H2O2溶液;
⑤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步骤③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
(3)步骤①中搅拌、煮沸2—3 min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碲(Te,是第六主族元素)广泛用于彩色玻璃和陶瓷。
工业上用精炼铜的阳极泥(主要含有TeO2、少量Ag、Au)为原料制备单质碲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
(1)“碱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碱浸后的“滤渣”可以部分溶于稀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碲”时需控制溶液的pH值生成TeO2沉淀。
酸性不能过强,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溶”后,将SO2通入TeCl4酸性溶液中进行“还原”得到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①⑤④③ (2). 分液漏斗 (3). 使含碘物质充分溶解 (4). 2I
-+H
O2+2H+=I2+2H2O (5). TeO2+2OH-=TeO32-+H2O (6). 3Ag + 4HNO3 = 3AgNO3 + 2
NO↑+2 H2O (7). 溶液酸性过强,TeO2会继续与酸反应导致碲元素损失(或TeO2易溶于较浓
的强酸) (8). TeCl4+2SO2+4H2O=Te+4HCl+2H2SO4
【解析】I.(1)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需经过如下五个主要步骤为:②取3g左右的干海带,
剪碎后用酒精润湿,放入坩埚中,灼烧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停止加热,冷却;①将海带灰
转移到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min;⑤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
液;④向含碘离子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再加入1mL 3%H2O2溶液;③向溶液中加入四氯化
碳,振荡、静置、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②①⑤④③,故答案
为:②①⑤④③;
(2)步骤③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烧杯;
(3)步骤①中搅拌、煮沸2—3 min可以使含碘物质充分溶解,故答案为:使含碘物质充分溶
解;
(4)向含碘离子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再加入1mL 3%H2O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过氧化
氢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故答案为:
2I-+H2O2+2H+=I2+2H2O;
Ⅱ.(1)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喊,是两性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发生类似氧化铝
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TeO2+2OH-=TeO32-+H2O;故答案为:TeO2+2OH-=TeO32-+H2O;
(2)碱浸后的“滤渣”为Ag和Au,Ag溶于稀硝酸,反应为:3Ag+4HNO3=3AgNO3+NO↑+2H2O;故
答案为:3Ag+4HNO3=3AgNO3+NO↑+2H2O;
(3)因为TeO2是两性氧化物,H2SO4过量会导致TeO2继续与H2SO4反应导致损失,故答案为:溶
液酸性过强,TeO2会继续与酸反应导致碲元素损失;
(4)SO2还原TeCl4为Te,本身被氧化为硫酸,化学方程式为TeCl4+2SO2+4H2O=Te+4HCl+2H2SO4;
故答案为:TeCl4+2SO2+4H2O=Te+4HCl+2H2SO4。
20. A、B、W、D、E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39,B、W同周期,A、
D同主族,A、W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W和A2W2,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
(1)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被选作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核素是 ______
(填核素符号)
(2)由A、B、W三种元素组成的18电子微粒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A、B、W、D、E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 ( 填元素符号)
(4)元素D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A单质化合生成DA,DA能与水反应放氢气,若将1molDA
和1molE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成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状况下)
(5)若要比较D比E的金属性强弱,下列实验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_)
A.将单质D置于E的盐溶液中,若D不能置换出单质E,说明D的金属性弱
B.比较D和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水溶性,前者比后者溶解度大,故前者金属性强
C.将D、E的单质分别投入到同浓度的盐酸中,观察到D反应更剧烈,说明D的金属性强
【答案】 (1). 第三周期 IIIA族 (2). 12C 或612C (3). (4).
H< O< C< Al< Na (5). 56L (6). C
【解析】A、B、W、D、E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W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W和A2W2,该液态化合物分别为H2O和H2O2,则A为H元素,W为O元素;A、D同主族,则D为Na元素;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且E的原子序数最大,应为第三周期,ⅢA族元素,故E为Al元素;A、B、W、D、E五元素质子数之和为39,设B 的原子序数为x,则有1+x+8+11+13=39,x=6,所以B为C元素。
(1)E为Al元素,原子序数为13,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为3,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ⅢA族,,国际上选作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核素为12C,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ⅢA族;12C;
(2)由H、C、O三种元素组成的18电子微粒,该微粒中只能含有1个C原子、1个O原子,故含有H原子数目=18-6-8=4,故该微粒结构简式为CH3OH,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
(3)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A、
B、W、D、E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 O< C< Al< Na,故答案为:H< O < C< Al< Na;
(4)NaH能与水反应放氢气,将1mol NaH和1molAl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首先发生反应NaH+H2O=NaOH+H2↑,生成1mol氢气,铝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继续反应2Al + 2NaOH
+2H2O=2NaAlO2 + 3H2↑,有放出1.5mol氢气,共生成2.5mol氢气,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56L,
故答案为:56L;
(5)A.将钠置于盐溶液中,首先发生钠与水的反应,不能比较钠与铝的金属性强弱,错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水溶性,是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无关,不能比较钠与铝的金属性强弱,错误;C.金属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将钠和铝的单质分别投入到同浓度的盐酸中,观察到钠反应更剧烈,说明钠的金属性强,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综合应用,侧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
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是(4)的计算,涉及的金属氢化物在中学中基本不接触,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