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华人工程师杀妻引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歌华人工程师杀妻引深思
优秀的人才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幸福25%“社会化”深刻影响人格,也决定人的幸福程度50%不一定,人生幸福与否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25%
微
信调
查
网媒互动:
谷歌华人工程师杀妻
婚恋·家庭/
婚恋120
谷歌华人工程师
杀妻引深思
2024年1月,谷歌华人工程师陈某,在家中将27岁的妻子于某殴打致死。
警方接到邻居报案后赶赴现场,发现陈某的右手“极度肿胀和呈紫色”,他说“我打了我的妻子”。
调查人员称,陈某显然是徒手杀害了妻子,“反复击打她的头部。
”
陈某和于某本科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硕士,并先后加入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
陈某夫妇在当地收入较高,所住房屋于2023年4月刚刚购买。
此前关于两人被裁员的消息,并不属实。
住在两人隔壁的邻居对发生的一切感到震惊。
她表示,陈某夫妇与一只猫住在这里,他们看起来很友好,不过,这对夫妻大部分时间都不对外交往。
事发后,邻居的儿子还曾问母亲:“你是说隔壁那些闭门不出的人吗?”
于某当年以702分的成绩成为当地理科状元,其高中班主任回忆,“于某性格乖巧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
”于某的一位大学同学对
她的印象也是文静,“非社交型”。
而陈某在高中时期,原本瘦小的身材长到了1.90米,外形上变得突出,给人的感觉自信而活泼。
考上清华后,陈某不再像中学时引人注目,成绩中上水平,是系排球队的替补副攻,上场机会不多。
排球队队友觉得他“话不多”。
陈某和于某学业优秀、工作体面、生活富足,而在优秀背后掩藏的是“社会化”不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程度与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紧密相关,因此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感知幸福、获得幸福的程度。
一个成绩优异的男人杀死了同样成绩优异的妻子,悲剧发生令人痛心,更需深思。
这不禁让人想问:幸福是什么?人们怎样获取感知幸福、拥有幸福的能力?
荫文/
家家
32
做好“社会化”过渡,提升幸福感受力
婚恋120/
婚恋·
家庭
什么是“社会人”?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与“经济人”相对。
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从社会化的角度,划分成早期社会化(0-18周岁),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通过家庭教育学会生活技能、相处技能,了解社会规范等。
成年之后是继续社会化阶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成熟的个体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实际生活中了解规则。
从职场小白成长为职场精英,从孩子成长为父母就是这样的过程。
如果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儿童无视社会规则和法律,就会被惩罚,这种惩罚有可能是犯罪行为或者疾病症状的发生。
犯罪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在监狱等场所进行的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直到服刑完毕,接受处罚,才符合出狱标准;疾病症状就需要治疗,在治疗环境中进行再社会化,调整认知,理解并接受社会规则,达到痊愈的目标。
人们可能会问,社会化有哪些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四部分:一是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能自立和自理。
二是遵守社会规范。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帮助儿童了解社会规范,通晓社会规则,才会让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遇到事情,和大家有几乎接近的处理规则和方式,才不至于他感到孤独,甚至被孤立,导致不愿参加人际交往,也无法体会到别人的真实
情感,只会知道“从小到大,我都是这么做的”,用自己的经验代替社会规范,这会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
轻者,退缩社会,现在啃老族、躺平族、宅家族就是如此;重者,报复社会和他人,产生“人人都和我作对,我又没惹谁”的自罪感和无助感。
三是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人生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再平凡的人生都有起伏,在社会化过程中,帮助个体学会应对挫折,迎接挑战,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学会拼搏,能够奋斗,然后才会具有享受幸福的能力。
四是培养社会角色。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会根据我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而定,也会有不同的风云变幻。
转变得好,叫“华丽转身”“凤凰涅槃”;转变得不好,叫“阴沟里翻船”,我们常见的各种不适应就是如此,比如学生“入学不适应”,青年“新婚不适应”,职场小白和离退休人员“身份不适应”等,均属于此类。
所以,能够胜任任何社会角色的人,是完全能够体会生命的幸福的。
因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家长和老师站稳各自的角色,培养目标要把孩子当成“社会人”来培养。
家长和老师不是孩子永远的保护伞,未来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人,一个真正的人。
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去培养孩子,按照社会需要去教导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帮助个体享受到为人的快乐与自豪,不仅自我价值感高,也会帮助身边其他人和自己的后代,完成社会化过渡,这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他们会成为自带光芒的人,才会在任何环境中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敢打敢拼,提升幸福感受力。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