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第五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句段的作用
【考情快递】
“分析作品结构”考点今年没有变化,命题大方向上也没有变化,即坚持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考查其对全篇内容和结构整体的作用和影响。

今年如有变化,可能会扩大句子或句段的功能范围,即由传统的内容和结构两大方向,扩大到包括内容、结构,还有思路、线索、选材、表达等在内的综合性方面考查。

【一轮诊断】
考生对与“分析作品结构”对应的“句段作用分析”这类题型在答题方向上掌握较好,但仍存在下列问题:
❶因审题不准导致答题方向不明。

❷答题不准确,或答题不规范,导致无谓的失分。

【二轮定向】
❶继续加强审题和答题规范方向的训练。

❷重点是读,要利用前后衔接、照应语句及中心句或提挈句,梳理行文思路,掌握结构方式,领悟作品主旨。

这是答好“句段作用题”的关键所在。

❸对处在开头、中间、结尾位置的句段的常见作用应有准确的判断和把握。

❹答题时应注意多角度思考,不仅要从常规方向思考,还要从线索、思路、选材、表达特点这些命题新方向思考。

(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往事(二)①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地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地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

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地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

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唯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

但是,唯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我不言语。

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

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

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它再兴起。

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地起了悲哀!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地在两旁隐约起伏。

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③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着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

②中边:内外,表里。

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这是“父亲”的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

②这句话位于文章的中间。

③由“灯台守”上升到了“人生”。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①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要考虑的。

②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③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

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这一句出现在文章中间,是父亲启发“我”的话;这句话承上启下,既肯定了灯台守的伟大,又说明了人生中为众生服务的工作很多,宽慰了女儿梦想不能实现的失落的心。

同时这句话是描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凸显了父亲的形象。

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

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②为后文铺垫。

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

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井冈瀑布
黄文山
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

一竿竿翠竹被风轻轻地摇动,在无边的林海中漾起一道又一道波浪。

每天,太阳出来以前是云雾的世界,像是有一群群灰色的巨人在不断地穿梭来往,他们都裹着湿漉漉的大衣,无意间碰上便会沾上一脸一手的水气,令人想起那一场又一场无声却温柔的夜雨。

小溪在不知不觉中丰腴起来,远远近近,似乎到处都是活泼泼的水声。

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

井冈山的瀑布这样多,多到久住的山民也说不清数量,再详细的地图也无法一一标出每一条瀑布的确切位置。

何况,还有许多季节性的流水游瀑,或守候在你散步的小径旁,或闪现在疾驰的车窗边,常常是在不经意间,使你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井冈瀑布是那样多姿多彩,变幻不定。

有时,它像一阵风,在岩壑间轻轻地流转呼唤;有时,它如漫天大雨,尽情地润湿山峦草木;有时,它是三两个隐者,躲在密密的丛林里轻歌曼舞;而更多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

于是,你便明白了,大山的呐喊,原来是这样震人心魄。

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

龙潭在小井附近。

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

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

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
样的高度看着万斛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

五神河自远山迤逦而来,水流在临近悬崖的豁口之前,或许还有几分踌躇乃至几分慌乱,但跌落时却显得异常的平静。

听不到喧哗和嘈杂,看不到拥挤和推搡,那一种凌空跃下的安详和沉着,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

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

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

瀑流的下落千姿百态,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只是一味往同伴的身后躲闪,希望借此拖延坠落的时间。

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

在瀑布的上方,情景却完全不同。

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

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

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就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

这身不由己的一跃,使得它们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倘若面前没有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

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

看来,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拥有这样的瞬间,但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向往这样的辉煌。

于是,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

而对于大自然来说,只要存在,便是一种美丽。

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当朝雾消散的时候,不妨在山林中找一个静静的角落,听听瀑布的喧响。

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毕竟,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选自《三月风》2004年第1期,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
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懂得命题规律,明白答题技巧
命题规律
在对作品结构考查时,往往采用小切口的“句段作用分析题”,一般直接考查,就是问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效果),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本文为什么要从某一句(段)写起。

答题技巧
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有意识地运用以下答题模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

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不肯离开。

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

这实在是件怪事。

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是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

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

任何树木,都发出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

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

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

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

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

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

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今年春季无风)。

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

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

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铺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

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

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

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

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
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

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

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地开过花了。

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

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

这绿海大部分就是槐树造成的。

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

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

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地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

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有刺,像藤萝(南方叫紫藤),不过是白色的而已。

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

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

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荫。

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

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

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幽静淡雅的境界。

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

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

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面,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与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

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

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人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

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

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

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

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

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

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

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

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

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

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蕾推了过去。

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

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

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

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

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

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

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

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

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

《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地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

其奈之何!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有删节)
【注】本文写于1948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D.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E.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2.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结尾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