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1 运动的描述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测评(一)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1.(4分)对做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D[减速运动速度一定减小,而位移一定增大,选项D正确.]
2.(4分)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的通信,人类发射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如图所示,同步通信卫星位于距地面大约36 000 km的高空,则( )
A.以地面为参考系同步卫星静止
B.以太阳为参考系同步卫星静止
C.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
D.同步卫星相对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是运动的
A[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的,A正确,D错误;若以太阳为参考系,地球同步卫星则是运动的,B错误;C选项没有选定参考系,不能确定其运动情况,C错误.] 3.(4分)如图所示,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圆弧由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
A.5π
2
R,A指向C;10R
B.5π
2
R,A指向C;
5π
2
R
C.10R,A指向C;5π2
R
D.10R,A指向C;10R
C[物体的位移大小为线段AC的长度,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
AC
=R2+(3R)2=10
R,方向由A指向C;路程为一个半圆周长和一个四分之三圆周长之和,即x=2πR
2
+
3
4
×2πR=5π
2
R,故C正确.]
4.(4分)如图所示为A、B、C三列火车经过一个车站的情景,A车上的乘客看到B 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则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的运动正确的是( )
A.A车向西运动B.B车向东运动
C.C车一定是静止的D.C车一定向西运动
A[由B车上的乘客看到站台向东运动,可判断B车向西运动;由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说明A车也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B车速度;C车上的乘客看到A 车向西运动,则C车有三种运动情况,C车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运动,也可能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B的速度都小,故A正确.]
5.(4分)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质点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下列研究或观察的对象,能作为质点处理的有( )
A.研究地球的自转
B.欣赏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舞姿
C.研究从北京开往广州的一列高速列车的运动状态
D.观察地面上蚂蚁的觅食行为
C[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条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大小、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A 错误;欣赏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舞姿时,演员的大小以及肢体的动作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高速列车从北京开往广州的运动状态,高速列车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能看成质点,C正确;研究地面上蚂蚁的觅食行为,蚂蚁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能
看成质点,D错误.]
6.(4分)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3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加速运动
B.第5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C.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加速运动
D.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B[前 3 s内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故物体做加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同向,A 错误;第5 s内速度随时间减小,速度与加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B正确;第6 s内速度随时间增大,速度与加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C、D错误.] 7.(4分)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中,均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其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2 m/s的图像是( )
B[在位移—时间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由图像可知A选项表示速度大小为0.5 m/s的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正方向,A错误;B选项表示速度大小为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正方向,B正确;C选项表示速度为-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负号表示运动方向为负方向,C错误;D选项表示速度逐渐增大的变速运动,运动方向为正方向,D错误.]
8.(6分)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A、C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在A、D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 m/s.
[解析] 由题意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AC间的距离为14 mm=0.014
m,AD间的距离为26 mm=0.026 m.由公式v=Δs
Δt
得v
AC
=
0.014
2×0.02
m/s=0.35 m/s,
v
AD =
0.026
3×0.02
m/s≈0.43 m/s.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0.35 m/s.(由A到D,纸带运
动速度在变大)
[答案]0.35 0.43 0.35
9.(10分)如图所示,小球从高出地面h=15 m的位置,在t=0时刻竖直向上抛出,经1 s小球上升到距抛出点5 m的最高处,之后开始竖直回落,经0.5 s刚好经过距最高点1.25 m处位置,再经过1.5 s到达地面.求:
(1)前1.5 s内的平均速度;
(2)全过程的平均速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 (1)由题图可知:前1.5 s内小球的位移为
s=H-h′=5 m-1.25 m=3.75 m
所以前1.5 s内的平均速度
v=s
t
1
=
3.75
1.5
m/s=2.5 m/s.
(2)由题图可知:全过程小球的路程为s′=5 m+5 m+15 m=25 m
全过程的平均速率为v′=s′
t
=
25
3
m/s≈8.3 m/s.
[答案](1)2.5 m/s (2)8.3 m/s
10.(10分)一列长100 m的列车以v
1
=30 m/s的正常速度行驶,当通过1 000 m
长的大桥时,必须以v
2
=20 m/s的速度行驶.在列车上桥前需提前减速,当列车头刚上桥时速度恰好为20 m/s,列车全部离开大桥时又需通过加速恢复原来的速度.减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0.25 m/s2;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1 m/s2,则该列车从减
速开始算起,到过桥后速度达到30 m/s,共用了多长时间?
[解析] 设过桥前减速过程所需时间为t
1
t 1=
v
2
-v
1
a
1
=
20-30
-0.25
s=40 s
设过桥所用的时间为t
2
t 2=
s
v
2
=
1 000+100
20
s=55 s
设过桥后加速过程所需时间为t
3
t 3=
v
1
-v
2
a
2
=
30-20
1
s=10 s
共用时间t=t
1+t
2
+t
3
=105 s.
[答案]105 s
11.(4分)表中列出了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观察分析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m·s-2)
炮弹在炮筒中5×104赛车起步4.5
跳伞者着陆时-24.5 汽车起步约2
喷气式飞机着陆后滑行-5~-8 无轨电车起步约1.8
汽车急刹车-4~-6 旅客列车起步约0.35
B.跳伞者着陆时的速度变化比汽车急刹车时的速度变化慢
C.赛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
D.喷气式飞机着陆后滑行过程中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D[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率,炮弹的加速度最大,不清楚变化时间,所以速度变化不确定,故A错误;跳伞者着陆时的加速度大于汽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所以跳伞者着陆时的速度变化比汽车急刹车时的速度变化快,故B错误;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数据中只提供了加速度关系,故C 错误;喷气式飞机着陆后滑行过程中做减速运动,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故D正确.]
12.(4分)(多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
标的变化量Δx 表示物体的位移.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A 运动到C ,它的位移Δx 1=-4 m -5 m =-9 m ;从C 运动到B ,它的位移Δx 2=1 m -(-4 m)=5 m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C 到
B 的位移大于从A 到
C 的位移,因为正数大于负数
B .从A 到
C 的位移大于从C 到B 的位移,因为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大小 C .因为位移是矢量,所以这两个矢量的大小无法比较
D .物体由A 到B 的位移Δx =Δx 1+Δx 2
BD [位移是矢量,“+”“-”表示位移的方向,而不表示位移的大小,从A 到C 的位移大于从C 到B 的位移,选项A 、C 错误,选项B 正确;从A 到B 的位移Δx =1 m -5 m =-4 m ,即Δx =Δx 1+Δx 2,选项D 正确.]
13.(4分)(多选)如图所示是一边长为10 cm 的实心立方体木块,一只昆虫从A 点爬到G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的路程有若干种可能性,其中最短路程为(10+102)cm
B .该昆虫的位移为10 5 cm
C .该昆虫的路程有若干种可能性,其中最短路程为10 5 cm
D .该昆虫的位移为10 3 cm
CD [昆虫只能沿木块表面从A 点到G 点,其运动轨迹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其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即位移相同(为立方体对角线的长度10 3 cm);其最短路程分析可知:应该从相邻的两
个面到达G 才可能最短,我们可以把面AEFD 和CDFG 展开(如图),然后连接A 与G ,AIG 的长度就是最短路程,为10 5 cm. ]
14.(4分)(多选)P 、Q 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图中M 点的坐标(t 0,s 0)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t
时刻,两物体在同一位置
B.0~t
时间内,两物体有相同的位移
C.t
时刻,两物体有相等的速度
D.t
时刻之前,P的速度总大于Q的速度
AB[t
0时刻,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A正确;0~t
时间内,
两物体发生的位移均为s
0,B正确;t
时刻两图线斜率不相等,速度不相等,C错误;
t
时刻之前,开始P的速度大于Q的速度,后来P的速度小于Q的速度,D错误.] 15.(4分)(多选)甲、乙、丙是三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它们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丙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C.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
D.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大小
BC[由题图看出,甲、乙、丙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甲、乙、丙都沿正方向运动,A错误,B正确;乙的斜率比甲的斜率大,所以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C正确;乙的斜率比丙的斜率的绝对值小,所以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丙的加速度大小,D错误.] 16.(6分)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物理实验仪器,如图甲、乙所示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乙
(1)甲图是____________打点计时器,电源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 (2)乙图是____________打点计时器,电源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
(3)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记录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不清,从A 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 点时的速度是____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_____ m/s 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 Hz).
[解析] (1)甲图是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使用的是6 V 低压交流电源. (2)乙图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源使用的是220 V 交流电源.
(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性质时,在Δt 很小时,通常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内某点的瞬时速度,由题意知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v D =CE
2T =(52.43-23.71)×10-2
2×0.1 m/s ≈1.44 m/s
v B =AC 2T =(23.71-3.07)×10-2
2×0.1 m/s ≈1.03 m/s
由a =Δv Δt 得a =v D -v B 2T
=2.05 m/s 2
.
[答案] (1)电磁 6 V 低压交流电源 (2)电火花 220 V 交流电源 (3)1.44 2.05
17.(10分)沪杭高铁是连接上海和杭州的现代化高速铁路,最大速度达到了413.7 km/h ,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沪杭高速列车在一次运行中由A 站开往B 站,A 、B 车站间的铁路为直线.技术人员乘此列车从A 车站出发,列车从启动匀加速到100 m/s ,用了250 s ,在匀速运动了10 min 后,列车匀减速运动,经过300 s 后刚好停在B 车站.求此高速列车启动、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
[解析] 加速过程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 0=0,v 1=100 m/s ,用时t 1=250 s ,该过程的加速度a 1=
v 1-v 0t 1=100
250
m/s 2=0.4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减速过程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 1=100 m/s ,v 2=0,用时t 2=300 s ,该过程的加速度a 2=v 2-v 1t 2=0-100
300
m/s 2≈-0.33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0.4 m/s 2 0.33 m/s 2
18.(10分)让小球从斜面的顶端滚下,如图所示是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一段,已知闪光频率为10 Hz,且O点是0.4 s时小球所处的位置,试根据此图估算:
(1)小球从O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
(2)小球在A点和B点的瞬时速度;
(3)小球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 依题意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
Δt=1
10
s=0.1 s.
(1)v
OB =
x
OB
t
OB
=
16×10-2
0.2
m/s=0.8 m/s.
(2)小球在A点时的瞬时速度
v A =
x
OB
t
OB
=0.8 m/s,
小球在B点时的瞬时速度
v B =
x
AC
t
AC
=
(27-7)×10-2
2×0.1
m/s=1.0 m/s.
(3)由加速度的定义得小球的加速度
a=v
B
-v
A
t
AB
=
1.0-0.8
0.1
m/s2=2.0 m/s2.
[答案](1)0.8 m/s (2)0.8 m/s 1.0 m/s (3)2.0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