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C.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也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
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
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
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
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D.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D.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6.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眼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
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
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
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
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
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
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
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
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
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
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
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
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
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
他越发心里堵得慌。
第二堂是算术习题。
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
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
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
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
汽车,车夫。
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
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
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
不怨那个车夫了。
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
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
配镜子去,做不到。
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
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
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
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
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
”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
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
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
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
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
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
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
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
“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
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
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
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
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
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
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
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
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
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
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9.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引字叔休。
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
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
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
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
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
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
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
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
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
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
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
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
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
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
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
”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
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
”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
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
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
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
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4-15题。
(9分)
闻邻船吹笛
(元末明初)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 这首诗是杨基创作的七言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15.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鹃,啼声哀婉,往往能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琵琶行》中“”和《蜀道难》中“”都表达了凄凉之意。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与“,?”屈原《离骚》)两句名言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有相同之处,其中“志”和“心”可理解为同义关系。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一句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好像人的腰部。
(4)杜甫《登高》中的“”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屑一顾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微不足道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微不足道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不屑一顾巧夺天工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抗战期间,炮火连天,满目疮痍中,中国集体内迁的大学依旧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话,呈现了家国大爱的人间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