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计划、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计划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教育。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开端”。
习惯的好坏可以代表一个家庭,可以代表一个班,一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在呼唤文明,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学习礼仪不懂得讲文明.讲礼貌.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那么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呢。
一、加强师德教育,开展为人师表活动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极大。
为了使教师以正确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必须切实加强师德教育。
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如:我校开展的“讲师德,育新人,比奉献,创一流”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效果应该说也是最好的。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主动向学生问好,课间师生之间互相问好。
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二、养成教育,形式多样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多途径的,是与学校的管理方式相一致的。
1、利用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每周的周会在周一升旗仪式后举行,晨会在每早操后举行。
周会和晨会的主要内容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确保学习态度端正,确保安全,确保在各个方面做得对,做得好。
另外,班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班队活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
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趣味。
能让学生乐于参加,乐于接受,寓教于乐之中。
逐渐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社会。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我校开展的“献爱心,关心学困生”的捐资助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关心他人的快乐。
又例如:我校开展的“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
同学们对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废纸,能自觉的拾起来,看到垃圾能主动的清扫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等,使小学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3、重视并加强小学生的规范教育。
重视对小学生的规范教育,除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外,少先队工作也不容忽视。
大队部要明确的《红领巾值日岗位职责》,坚持岗位值日制度,加强红领巾值日岗的管理,主要应采取正面表
扬和奖励的办法,对在检查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好的班级应悬挂流动红旗,每周或每月评比一次,这样做既可以鼓励后进生上进,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
4、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或者说家庭教育的滞后,对学校教育的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为此,必须先要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增加学校与家长的情感。
可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来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意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例如:我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在会上交流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方法与教育成效。
同时,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如让孩子承担一此致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过度玩游戏,看电视,不要打骂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在家里的习惯养成等。
同时,要求家长能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家风,规范的礼仪、礼节、礼貌影响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习惯养成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孩子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这里是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如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院墙上可张贴校风、教风、学风。
教室里可布置些名人名言,同时可以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如: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使学生形成一个浓烈的习惯养成的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时时感受到培养文明行为的意义和方向,从而能自觉而主动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6、个别指导转变后进生。
在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养成教育中,要经常强调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相处。
要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待人,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且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老师在日常教育和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
同时要重点放在对个别后进生的指导上,在教育和指导后进生时,要动之有情,晓之有理,既要有热情、热心,又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记录
良好的习惯是生活方式健康的表现,有利于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文明。
反之,不良的习惯、恶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表现,是品德不好表现,这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发展,也有害于社会的文明。
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师责无旁贷。
兰海,男10 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思维反应各方面都比同龄的孩子慢。
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时不时在课堂上打打“太极拳”;上课回答问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连问题都没听清楚;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做作业时,经常拖拉,十次就有九次来不及做;回家后据家长反应,书包一扔,就开电视机,开始看动画片,一看就没完没了,总要看到8、9点钟没有动画片了,这样就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质量。
分析:上网查阅了有关多动症症状的表现,发现其特征表现为:
1 、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 、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 、对别人的讲话经常似听非听。
4 、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5 、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
6 、经常不愿意或回避那些需要用脑的事情。
7、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
8 、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9、经常忘事。
兰祥海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多动”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均是症状之一,而且老师反映,钱某脑子并不笨,比较好动容易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下游,英语已经严重脱节。
纵上所述,钱某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
方法:1 、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
教师可以从钱某的优点引导,就是肯定钱某的优点、长处、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张扬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突出优势,发扬特点,使钱某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2 、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
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
上课时,多注意钱某,时不时跟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钱某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只要钱某回答正确,就大力表扬,回答不对,也多鼓励,少批评。
在这样的教育下,发现钱某一听到表扬,学习起来也带劲了,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做题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但由于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训练的时间还不够长,在这个过程中仍有反复。
3 、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我在上体育课中让钱某在体育课里单独训练多了,左右手的训练多了,左右脚的训练多了,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多了。
在早操进场时,钱某步子能够踏准了,但身子还是有轻微的晃动,在以后的训练中,相信他能够进步!
201---2012学年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通过一学年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施,在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依靠社会及其它力量,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训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总结如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加强了师德教育,开展了为人师表活动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极大。
为了使教师以正确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必须切实加强师德教育。
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效果应该说也是最好的。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主动向学生问好,课间师生之间互相问好。
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小学生行为的准绳。
学生熟悉它,教师更要了解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好。
教师作为人灵魂的工程师,不只是教书,还更要育人。
要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自觉地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养成教育,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多途径的,是与学校的管理方式相一致的。
1、能利用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每周的周会在周一升旗仪式后举行,晨会在每早操后举行。
周会和晨会的主要内容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确保学习态度端正,确保安全,确保在各个方面做得对,做得好。
另外,班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班队活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
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趣味。
能让学生乐于参加,乐于接受,寓教于乐之中。
逐渐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2、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社会。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我校开展的“献爱心,关心学困生”的捐资助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关心他人的快乐。
又例如:我校开展的“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
同学们对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废纸,能自觉的拾起来,看到垃圾能主动的清扫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等,使小学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3、能重视并加强小学生的规范教育。
重视对小学生的规范教育,除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外,少先队工作也不容忽视。
大队部要明确的《红领巾值日岗位职责》,坚持岗位值日制度,加强红领巾值日岗的管理,主要应采取正面表扬和奖励的办法,对在检查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好的班级应悬挂流动红旗,每周或每月评比一次,这样做既可以鼓励后进生上进,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
4、努力使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或者说家庭教育的滞后,对学校教育的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为此,必须先要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增加学校与家长的情感。
可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来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意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例如:我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在会上交流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方法与教育成效。
同时,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如让孩子承担一此致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过度玩游戏,看电视,不要打骂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在家里的习惯养成等。
同时,要求家长能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家风,规范的礼仪、礼节、礼貌影响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
5、配合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习惯养成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孩子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这里是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如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院墙上可张贴校风、教风、学风。
教室里可布置些名人名言,同时可以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如: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使学生形成一个浓烈的习惯养成的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时时感受到培养文明行为的意义和方向,从而能自觉而主动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6、注重个别指导转变后进生。
在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养成教育中,要经常强调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相处。
要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待人,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且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老师在日常教育和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
同时要重点放在对个别后进生的指导上,在教育和指导后进生时,要动之有情,晓之有理,既要有热情、热心,又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慢慢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