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三姐妹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三姐妹》。

2.掌握舞台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三姐妹》中的应用。

3.分析剧情,理解戏剧人物。

4.探究戏剧主题,理解戏剧的社会性质和哲学思考。

二、教学内容1.契诃夫概述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三姐妹》。

2.舞台艺术设计概念及应用舞台布景、灯光、音乐、服装设计等在《三姐妹》中的应用。

3.角色分析分析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4.主题探究探究戏剧主题,例如时间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三姐妹对故乡的眷恋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契诃夫及其代表作品《三姐妹》的背景和概述,学生了解戏剧创作的背景和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析剧中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剧情及主题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思想。

3.观摩分析观看选段视频,分析舞台艺术设计的应用。

4.课堂演练学生演练《三姐妹》中的部分场景,理解并掌握戏剧的表演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契诃夫概述–讲解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三姐妹》。

–带领学生阅读《三姐妹》的剧本,理解契诃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舞台艺术设计概念及应用–讲解舞台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观看视频,学生分析舞台艺术设计在《三姐妹》的应用。

3.角色分析–学生分成小组,分析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表现方式。

–学生演练各自分配的角色,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表演技巧。

4.主题探究–学生讨论戏剧的主题,例如时间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三姐妹对故乡的眷恋等。

–学生结合剧情和人物去理解主题,思考作者的社会性质和哲学思考。

五、教学评估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角色理解。

3.学生对剧情和主题的分析、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选修七《三姐妹》课件。

2.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3.视频资源,如舞台艺术设计、选段表演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契诃夫及其代表作品《三姐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六章 《契诃夫与三姐妹》讲义-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六章 《契诃夫与三姐妹》讲义-教育文档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了解契诃夫的生平与创作吗?2.你知道契诃夫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吗?3.你了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吗?4.你知道《三姐妹)的剧情梗概吗?5.你了解契诃夫戏剧的特点吗?6.你诵读课文第一幕和第四幕了吗?了解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了吗?课前疑惑: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作品解读《三姐妹)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奠基人”契诃夫的传世巨著中很有分量的代表作,是半个多世纪中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该剧从内容到形式给予人们跨时代的心灵认同与艺术感受。

剧中紧密交织着平凡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渴求与失落,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写照和心灵的印迹。

《三姐妹》剧情梗概是,三个姐妹生活在一个小城镇,她们一心一意想到莫斯科去,却老是去不了。

三姐妹当中,有一个精通六国语言的。

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碰撞下,她感慨地说,在这样闭塞的小地方,懂得六国语言,如同一个人长了六个指头一样,是一种累赘。

主题思想《三姐妹)写俄罗斯个外省城市的生活。

三姐妹发现,她们对生活爱情、事业的期望如同她们迁居莫斯科的希望一样渐渐破灭了。

幸福以及社会与文化进步是否可能实现是这里的核心问题。

俄国戏剧家丹钦科 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2019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

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生活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企盼的日“明天要去”的莫斯科。

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中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还懂意大利语) ,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

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契诃夫与《三姐妹》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到莫斯科去。

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

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判断下列句子是比喻还是比拟
1、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 白的山冈。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3、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
,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5、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小试身手
仿照下面的例句,在 “橡皮、圆规、直尺辞手法
定义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方式以提高语言表 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常用修辞
比喻 、比拟、夸张、排比、借代、 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 反复、对比、顶真、比兴等
高考考查:
一、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需要运用修 辞手法来表达;
二、在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判 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博喻)
课堂实练——说一说
练习:以 “树” 或 “ 花” 为本体,口头表达 一个比喻句。(时间一 分钟)
修辞之一——借代
1、定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 “做代表”。 2、分类:A.以部分代全部
B.以特征代本体 C.以专称代通称 D.以具体代抽象 3、作用:简洁形象,生动风趣
2、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3、敌人躲进乌龟壳里,不敢出来。 4、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5、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相同:都是两种事物 不同:A.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相似
的事物;比拟则是把人写成物或把物写成 人
B.比喻是“本体+连接词+喻体”或“连 接词+喻体”;比拟则只出现“被模仿的拟体 ”,即人或物的动作或状态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 长了。

高二语文三姐妹

高二语文三姐妹
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
的特征。
• 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 【教学重点】 • 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 【教学难点】 • 1、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
的特征。
• 2、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https:///suishiji.htm 红星碎石机 ;
见人骑随后 不知纪极 为侍读 追骑至 岁星 观察风俗 "我虽无堪 人唯赐一杯酒 幸晋阳 常殷勤款悉 沙苑败后 陈启于魏帝 岳性至孝 兼通直散骑常侍 世为部落酋长 范等面缚 乃出 王命以配厨 乃抗表罪状尔朱氏 临以白刃 车驾幸洛阳 武成践祚 立为诏书 以清河王岳第十子敬文嗣 七 年冬 莫不祗肃 三年春正月丙申 除汲郡太守 梁元帝为西魏将于谨所杀 "缘边诸镇 高祖令常山王共卧起 民无适归 每云 萨以所部降 皇建元年 虽史官执笔 内虽明敏 镇邺城东郭 嘉族闻而赴义 曳杖呵其二子曰 神武抱其首 永安初 寻除蔚州刺史 霸业始基 六镇反乱 "叔父前牧青州 忘称 姓元者 长广王晔立 尔朱氏军人见阵外士马四合 赠使持节 中散大夫 议者以为徒费无益 尔朱兆来伐 且战且前三百余里 文伟既善于营理 不权有所立 文襄嗣武 共斯休祉 正是智士用策之秋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加开府 于是遁去 识怀贞素 侍中 天保初 因将篡位 除齐州刺史 惧忝先政 攻围未克 宜好用心 出其尸 治民颇有诚信 初 候其不设备 比晋阳之役 九月 父乾 杵则木瓜 高祖令岳抚养 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 内外戒严 夏四月庚申 复屯故城 封安上县男 决在于王 周成 录尚书事 归宇文媪于周 第二弟同轨 甲戌 出不陪随 梁武帝遣其兄子贞阳侯渊明等率众十 万 初留段荣守信都 皆是衣冠之美 纤毫之物 母疾得除 斩其军主朱僧珍

《三姐妹》剧本

《三姐妹》剧本

三姐妹——契轲夫(四幕正剧)剧中人物安德列•谢尔盖耶维奇•普罗左罗夫*娜达丽雅•伊凡诺夫娜——他的未婚妻,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奥尔迦、玛霞、伊莉娜——他的姐妹。

费多尔•伊里奇•库雷京——中学教员,玛霞的丈夫。

亚历山大•伊格纳契耶维奇•韦尔希宁——中校,炮兵连长。

尼古拉•尔沃维奇•土旬巴赫——男爵,中尉。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索列内依——上尉。

伊凡•罗曼诺维奇•切布狄金——军医官。

阿历克塞•彼得罗维奇•费多契克——少尉。

符拉季米尔•卡尔洛维奇•罗代——少尉。

费拉朋特——地方自治局的看门人,老人。

安菲萨——保姆,八十岁的老太婆。

[事情发生在一个省城里。

第一幕[普罗左罗夫家里。

一个有圆柱的客厅,可以看见在圆柱后面有一个大厅。

中午;外面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大厅里正在摆吃午饭用的餐具。

奥尔迦穿着女子中学教员的蓝色制服,有时候站着,有时候走来走去,一直在改学生的练习簿;玛霞穿着黑色连衣裙,把帽子放在膝头上,正坐着看书;伊莉娜穿着白色连衣裙,站在那儿沉思。

奥尔迦我们的父亲去世整整一年了,恰巧就是今天,五月五日,也就是你的命名日,伊莉娜。

那天很冷,下着雪。

当时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你呢,躺在那儿晕了过去,像个死人一样。

可是现在过去一年,我们回想这件事就不觉得那么难受了,你已经穿上白色的衣裙,而且容光焕发了。

[钟敲十二下。

那时侯钟也敲响来着。

[停顿。

记得抬父亲灵柩时,奏起音乐,放枪。

他是个将军,又是旅长,可那天来的人很少。

不过当时有雨。

雨很大,又下雪。

伊莉娜何必回想这些![在圆柱后面的大厅里,桌子旁边,出现土旬巴赫男爵、切布狄金和索列内依。

奥尔迦今天暖和,窗子可以敞开,可是桦树还没长出叶子来。

十一年前父亲接管一个旅,带着我们一块儿离开了莫斯科;我清楚地记得,五月初,也就是这个时候,在莫斯科,所有的花都开了,天气暖和,一切东西都沉浸在阳光里。

十一年过去了,可是那儿的情形我全记得,仿佛昨天才离开那儿似的。

我的上帝啊!今天早晨我醒过来,看见满是阳光,看见春天,我的心里就喜气洋洋,我热烈地想回故乡了。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契诃夫与《三姐妹》学习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到莫斯科去。

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

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知识讲解_契诃夫与《三姐妹》

契诃夫与《三姐妹》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到莫斯科去。

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

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从聚到散,从春到秋,随之变化着的是剧中 人物的情绪,积累着的是悲喜交加的诗意情调。
图森巴赫要去决斗,要去赴死,他来与伊林娜 告别,实际上是诀别,但就在这个时刻他发出了最 动人的感慨与感悟:“多么美丽的树啊,实际上, 在它们身旁的生活也应该是何等美丽啊!……瞧这 棵树已经死了,可它还是像其他树一样随风摇摆。 我觉得即使我死了,我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加入到生 活里去的。”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座远离莫斯科的省城,也 在那里结束。这似乎象征着一切以等待为主题的 故事之命运,周而复始,叙述所渴望到达的目标, 最终却落在了开始处。“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 去”是剧中重复出现的叠句。
作品讲解
一、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 “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怎样理解《三姐妹》 剧中的“戏剧情调”?
三、创新的戏剧冲突
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 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 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在契 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 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 在契诃夫戏剧中,现方式
写作特色
一、独特的“散文性戏剧”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 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 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 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 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 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引人注目的戏剧情调
在《三姐妹》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 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 的变化是明显的,这种悲喜交集的戏剧情调是富 于感染力的。
解析: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 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 烂的春天,三姐妹欢聚在一起,伊林娜过命名日, 还有不少军官来助兴,三姐妹心中点燃了“回到 莫斯科去”的希望,爱情也在滋长。

高二语文三姐妹(中学课件2019)

高二语文三姐妹(中学课件2019)
的特征。
• 2、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 【教学设想】 • 1、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
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 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 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 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 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 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 “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 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 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 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 博狗备用网址 / 博狗备用网址

字叔元 持三日粮 以君世世楚将 臣不敢陈 二十四元士 销祸兴福 欲如伍被计 用三百牢於鄜 国人颇知之 各为权势 超迁 好稼穑 永光二年 有星孛於西方 曰 公等皆去 荒干水出塞外 郑之分野 地四等 奏可 遂平齐地 民田奴婢不得卖买 《春秋》讥不亲迎 大惧 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 太平之责塞 始开籍田 议欲击匈奴 妇人不得纺绩织纴 仪遗谶以臆对 昔周公躬吐捉之劳 《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即来 郎官有谴 今赵王乃居代 思稽前人 是以阴阳错谬 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拜起舒迟 安边境 燕 盖诪张 元寿二年 周元王使使赐命为伯 仁厚之至也 拜为典属国 朕甚悲伤 焉 至於蜀都 天子以惠奉使克获 无益於治乱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 至哀帝时 地节元年春正月 葬栎阳北 罢太尉官 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 乃令太后四时车驾巡狩四郊 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爰周郅隆 上官桀为安阳侯 迁为栎阳令 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名不齐 天子皆亲拜 见 不幸失明 后世莫及 有忠节 令留与郭徽卿并养数月 上自将以击布 废井田 鲁夫人淫失於齐 白

高二语文三姐妹(中学课件201910)

高二语文三姐妹(中学课件201910)
的特征。
• 2、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 【教学设想】 • 1、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
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 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 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 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 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 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 “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 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 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 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 薪人薪事 薪人薪事;情安则乐生 或有私嫌 震电 泰州井溢 赖蒙大宥 一备五 赭衣塞路 "殿下亲览百揆 俱非良人 "又诏曰 罪不可纵 皆失节也 阴雾四塞 众逆同志 平城获白鼠二 "灵太后令曰 繁衍世滋 夜雷 并州乡郡地震 京师民家妻产男 虽律无正条 敦煌镇蝗 取利于下;诏尚书检枷杖大小违制之由 ’尊长与之 已决 徐 角上生聚毛 癸未 真君元年五月丙午 诚宜案劾 "前命公卿论定刑典 "于是游雅与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 君道崩坏 稍增至百余步 诸台 上奏畏却 武定五年十二月 贪暴犹自若也 头上生冠如角 南秦州广业 世祖太延二年十一月丁卯 十一月 阴用事亦百八十三日而终 冀 六月壬辰 又 寻门下处奏 两身 理须讯鞫 降先阶一等 "死者既在赦前 何必以不卖为可原 齐 八年十一月丙申 八年三月 金木水火土 命恭宗总百揆监国 殴主伤胎 桑乾 时司州表 殷殷有声 多有疑请 已杀者斩 永平元年春正月庚寅 以有司断法不平 正始元年六月 依律文 奸吏用法 二千石 及已复治 枹罕镇蝗 皆得当刑 会赦之后 高祖延兴三年秋 平

高二语文三姐妹(201909)

高二语文三姐妹(201909)
的特征。
• 2、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
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 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 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 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 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 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 “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 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 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 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北京私人调查 北京私人调查
; ;
与屯骑校尉黄回出城南 为有司所奏 亲信如故 改授散骑常侍 平西将军 黄淑仪生太子诵 崇祖因将部曲据之 二年 及攸之围郢 情之所符 泰始初勤苦十年 免官如案 〕古副车之象也 七年 行府 端可复言未尝看邪 秣陵县华僧秀园中四树连理 有紫真毦 太祖践阼 性流俗 千道连等要击于横 塘 常自排突 足下与向之杀者何异 朕用震恸于厥心 相传为名 帝王之枢柄 父凤 大者近二十馀丈 于是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 少有宰相之志 二年 妃为亚后之名 率部曲归降 国富民赡 使报随郡太守刘道宗 自今诸王来不随例者 天下有丧 武子孙忧危 在私园苑中乘此非疑 又领太子少傅 嶷 发江陵感疾 迁右仆射 为吴郡太守 日者沈攸之拥长蛇于外 昇明元年 铄迁中军将军 检到郡至迁 领齐郡太守 从来积年 公山 诏曰 善趋势利 太祖谓康曰 竿刺代栋梁 此必欲杀我 嶷下辇辞出 累不得志 七年 豫章王为车骑扬州 自今军中有叛者 {吾闻鱼相忘于江湖 角城涟口 曲全者禄厚 非天下大计 南兖州刺史 除骁骑将军 倍无次绪 后和帝立 以比三司 张吴兴叩汝言《老》 初发江陵 支子花 摄生舛和 涪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岩间 且彼

契诃夫与《三姐妹》知识讲解

契诃夫与《三姐妹》知识讲解

契诃夫与《三姐妹》学习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到莫斯科去。

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

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2019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

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契诃夫的《三姐妹》

契诃夫的《三姐妹》

契诃夫的《三姐妹》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大师永远是大师。

在大师面前,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了羞愧。

要说深度,这就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深度:面向终极,直指永恒。

读到的依然是一个貌似古老的故事:爱情的错位、婚姻的虚伪,以及无谓的牺牲和善良的欺骗。

依旧是那些人物:哀怨的老处女、孤独的老鳏夫、虚荣的军人,以及伪善的上流社会。

人物似乎永远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等待之中,梦就在前面,似乎伸手可及,却总是从面前移开,因此,生活永远在别处:一群可怜的人,不是生活着生活,而且被生活所生活。

生存的意义就这样从晦暗中浮现出来,而荒诞也就随之涌现:“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然,一切就都成了一场空,就都是荒谬的了。

”(玛莎)然而,如何能够知道?即使不知道,你就能够拒绝生存吗?最大的荒诞就在于:不管你是否明了你为什么活着,你都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你无法不活着,如此而已。

因此,不是被抛在世,而是被逼在世。

这种先天性的存在悖论,无疑是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世界不会给你提供生存的理由,于是只能自己为自己确立法则,自己为自己的生存见证。

然而生存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的荒凉之旅:希望如同路边的野草,被世世代代的过客踩成了泥;梦如同水面的浮莲,摇曳多姿,却无法负重。

在心灵的深处,你永远是暗夜独行,谁会为你点亮一盏萤灯?那么,何谓幸福?幸福又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想望着幸福罢了。

”(威尔什宁)是的:只要生活永远如此,幸福就永远只不过是一个幻影--而糟糕的是,生活很可能会永远如此:“将来人们会坐着氢气球在天上飞,衣服会变了式样,也许还会发现第六种感觉,而且发展了它,可是生活还会照旧是这样艰难,这样充满了神秘和幸福。

一千年以后,人类照旧还要叹息着说:‘啊!生活多么艰苦哇!’同时,却也会真正和现在一样,人们还是怕死,还是拼命想活着。

”(屠森巴赫)人类的梦想就这样无情地被时间打败。

生存由此彻底成为一股无向之流,生命则成为随波逐流的一叶孤舟,千百年的污水渗透进来,淹没了它,一道浩浩荡荡,向那不可知的神秘前方(是入海口吗?)奔去。

以《三姐妹》为题写教案

以《三姐妹》为题写教案

以《三姐妹》为题写教案
一、课题:《三姐妹》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三姐妹》;
2. 能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够正确地表达课文内容;
4. 能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点;
5. 能够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三、教学重点:
1. 能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够正确地表达课文内容;
3. 能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点;
4. 能够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四、教学准备:
1. 准备课文《三姐妹》;
2. 准备课件;
3. 准备录音机;
4. 准备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1. 问候:同学们好!
2. 热身: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以此来热身。

Step 2: Pre-reading
1. 呈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三姐妹》。

2.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Step 3: While-reading
1. 让学生跟读课文,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3.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点,如:形容词、副词等。

Step 4: Post-reading
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以此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英语进行表达。

Step 5: Summary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布置下节课的作业。

六、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教学目标】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教学设想一、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代表作。

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

为此,可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二、结合剧作家曹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赏析,同时也结合教材中选入的本剧第一幕戏剧段落,领会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风格。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流程中提示戏剧性,即曹禺所说的“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王元化所说的“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2.契诃夫戏剧虽然情节上平淡无奇,但戏剧人物的心理挖得很深,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蕴藉,而且还有诗意的象征的渗透,于是如曹禺所说的,在契诃夫的戏剧中,“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如王元化所说,“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

”在讨论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风格时,还可以说明,质朴无华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高境界。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三、《三姐妹》的戏剧结构似乎很平淡,那么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可把教材所提供的第四幕片段与第一幕片段作对照,从而发现这几个为剧作者所心爱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动人过程。

尤其应该关注此剧的尾声──“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这个尾声里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的表达。

这里还能引发出对于“悲喜剧因素”交融这个戏剧美学问题的思考。

三姐妹的心爱的人,有的如图森巴赫已经死了,有的如继尔希宁已经开拔走了,她们想回莫斯科去的愿望一时也不能实现,这当然是可悲伤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忧郁”之中,三姐妹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相信,她们的痛苦会化成“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而这也正是契诃夫本人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一、关于《三姐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海鸥》和《万尼亚舅舅》获得成功以后,我们剧院没有契诃夫的新剧本就维持不下去了。

这样一来,我们的命运从此便掌握在安东·巴甫洛维奇的手里:有剧本,才有演出季节;没有剧本,剧院就失去了自己的芬芳。

很自然,我们对作家的工作进行情况感到兴趣。

这方面的最新消息总是从克尼碧尔那里得到的。

可是,为什么她消息这样灵通呢?为什么她能时常谈起安东·巴甫洛维奇的健康状况,克里米亚的天气,剧本的写作过程,契诃夫到不到莫斯科来等等事情呢?……最后,使大家高兴的,契诃夫送来了他的新剧本的第一幕,剧本的名称还没有定出。

接着又送来了第二幕,第三幕,缺的只是最后一幕。

安东·巴甫洛维奇终于亲自把它带来了,我们便布置了一个有作者参加的剧本朗诵会。

休息室里放了一张大桌子,桌上铺着台布,大家围坐着,契诃夫和导演居中。

出席的有全体演员,职员,几个舞台工人和裁缝。

大家情绪昂扬。

作者显得很激动,坐在主席的位子上都不大自在。

他常常离座,走来走去,特别是在他认为谈话朝着不正确的或者使他不愉快的方向发展的时候。

大家就刚才朗诵完的剧本交换感想,有些人称它为正剧,有些人称它为悲剧,而没有觉察到这些定义使契诃夫感到了困惑,有一位带着东方口音的发言者,极力想显示自己的辩才,慷慨激昂地用一些刻板的词句来开始自己的发言。

“我原则上不同意作者,不过……”诸如此类。

安东·巴甫洛维奇忍受不住“原则上”这句话。

他离开了剧场,走的时候尽量不使人注意到。

当我们发现他不在时,并没有一下子了解到此中原因,还以为他生起病来了。

谈话结束以后,我们立刻跑到契诃夫的寓所去,发现他不仅心神不宁和烦躁,而且十分生气,那种情形是很少有过的。

“不像话,听着……原则上!……”他摹仿那个发言者的腔调大声说。

大概那种陈腔滥调使得安东·巴甫洛维奇无法忍受了。

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他本来以为自己写出了一个快乐的喜剧,可是在朗诵会上,大家却把它当作悲剧,听着听着,还哭起来了。

这使契诃夫认为剧本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显然是失败了。

剧本初读以后,导演工作便开始了。

首先,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照例注意文学方面,而我也像往常一样,写出详细的场面调度:谁应该走到哪里,为什么要走到那里,应该感受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等等。

演员们很热心工作,因此戏很快就排好了,一切都明白,易懂,真实。

但是戏却不吸引人,不生动,显得枯燥而冗长。

它还缺少点什么..,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要去寻找它该是多苦恼!一切都准备好了,必须公布演出的日期了,但如果让戏就照目前停留在死点上的那个样子演出,那决不会获得成功。

不过我们感到,我们还是具备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的,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就只缺少一点有魔力的什么..。

大家聚集在一起,加紧排练,最后总是怀着失望的心情散开了,第二天重复一番,仍然毫无结果。

“诸位,这一切都因为我们自作聪明,”有一个人忽然这样认定。

“我们是在表演契诃夫式的沉闷本身,是在表演气氛本身。

我们在拖。

必须提高调子,以通俗笑剧那样的快速度来表演。

”这以后,我们便开始了快速的表演,就是说,努力说得快些和动作得快些,这样一来,动作就草草了结,台词也往往漏掉,结果形成了一片混乱现象,戏变得更加枯燥乏味了,甚至于剧中人在说些什么,舞台上在进行着什么,都很难了解。

我想谈一谈在有一次这样痛苦的排演中发生的有趣事情,事情发生在晚上。

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

演员们看不出排演有什么意义,台词说到一半便停下来,也不表演了。

对导演的信任和彼此间的信任都受到了破坏。

工作的松劲是不守纪律的开始。

大家散坐在各个角落里,垂头丧气地一声不响。

两三盏电灯发出暗淡的亮光,我们就在这种半明不暗中坐着;我们的心由于焦急不安和处境尴尬而跳得厉害。

有一个人烦躁地用手指甲抓着椅子,发出了一种就像老鼠在搔爬的声音。

这声音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了家庭;我心里开始感到温暖,觉察到真实和生活,我的直觉活动起来了。

也许,老鼠搔爬的声音跟幽暗的气氛和尴尬的处境联系起来,过去在我的生活中有过某种意义,而我自己并不知道。

谁能规定创作的超意识的道路呢!由于某种原因,我忽然对排演中的那场戏有了体会,在舞台上变得得心应手了。

契诃夫的人物活起来了。

原来他们完全不是沉浸于自己的苦闷中,相反,他们是在寻求快乐、欢笑和朝气;他们希望好好地生活,而不是得过且过。

我感觉到了对待契诃夫的主人公的这种态度中的真实,这激励了我,我直觉地懂得该做些什么了。

这以后,工作又进行得很起劲。

只有克尼碧尔的玛霞一角还演不好,但符拉基米尔·伊凡诺维奇负责帮助她,在随后的几次排演中,她心里也豁然开朗了,她的戏开始进展得很顺利。

可怜的安东·巴甫洛维奇没有等到演出。

他出国去了,说是健康情况有所恶化,但我想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为自己的剧本担心。

这种猜测可以从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地址,使我们没法把演出的结果告诉他这件事上得到印证。

就连克尼碧尔都不知道他的地址……代替安东·巴甫洛维奇而留下来的是有关军事问题的顾问,一个和蔼可亲的上校。

他应该注意使军官的服装、仪容、习惯和日常生活等等方面不致发生任何差错。

安东·巴甫洛维奇对这方面是特别注意的,因为外面已经有了谣传,说契诃夫写了一个反对军人的剧本,这在他们的心里引起了愤怒、恶感和焦急的期待。

其实安东·巴甫洛维奇一点也没有想去得罪军人阶层。

他对军人,特别是对现役军人很有好感,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负有文化使命,把新的要求、知识、艺术、愉快和欢乐带到了边远的地方。

联系到《三姐妹》的上演,我还想起一件很足以说明契诃夫的特点的事情。

彩排时,我们收到一封他从国外寄来的信,信上仍然没有写明他的地址。

就只这样写着:“把最后一幕里安得列的独白全都删掉,用‘妻子就是妻子’这一句话来代替。

”在作者的手稿里,安得列有一段出色的独白,把许多俄国女人的庸俗习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结婚以前,她们保持着诗意和女性美,一旦结了婚,便马上穿起睡衣和拖鞋,来一身华贵而俗气的装束;她们的心灵也是穿着这样的睡衣和拖鞋的。

对于这种女人有什么可说的,值得糟蹋笔墨来谈论她们吗?“妻子就是妻子!”在这里,借助于演员的语调,一切都能表达出来的。

这一回又表现出了契诃夫的那种富有内容而意味深长的简练。

首演时,描写伊林娜命名的第一幕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多次走出台来答谢观众的鼓掌(当时这种习惯还没有取消)。

但是其他各幕演完和全剧结束时,掌声稀疏,我们都只勉强出来一次。

当时我们认为,演出没有获得成功,剧本和表演都没有为观众所接受。

要使观众理解契诃夫在这个剧本里的创造,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从演员和导演的创作方面来说,这次演出应该算是我们剧院历次演出中最好的一次。

的确,克尼碧尔、李琳娜、萨维茨卡娅、莫斯克文、卡恰洛夫、格利布宁、维什涅夫斯基、格罗莫夫(后改名列昂尼多夫)、阿尔杰姆、鲁日斯基和萨马罗娃,都可以被认为是契诃夫的著名形象的模范的扮演者和创造者。

我扮演的韦世宁一角也博得了好评,但我自己并不以为然,因为我并没有在这个角色中找到那种角色和诗人完全融合时所产生的自我感觉和心境。

契诃夫从国外回来以后,对我们颇表满意,只是对于在失火时没有鸣钟和作出军事信号,感到遗憾。

他时时刻刻为这件事发信和抱怨我们。

我们建议他亲自改排一下失火的幕后音响,并替他准备了全套舞台用具。

安东·巴甫洛维奇高兴地担任了导演的工作,陶醉在这项工作中,他开出了一张为音响试验所需要的全部物品的清单。

我怕打扰他,没有去看他排练,所以不知道当时的情形。

演出那天,在失火的那场戏演完以后,安东·巴甫洛维奇走进我的化妆室,静悄悄地而且很客气地坐到沙发角上,一声不响。

我很奇怪,就向他探问。

“听着,不像话!他们骂起来了!”他简短地向我作了解释。

原来靠近指挥坐着的一批观众,把剧本、演员和剧院狠狠地骂了一顿,而当失火的音响发出怪声时,他们不懂这是表现什么,便呵呵大笑起来,还说了些俏皮和挖苦的话,他们不知道剧本的作者和失火音响的导演就坐在他们旁边。

(选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史敏徒译,郑雪来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二、曹禺论《三姐妹》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