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时教学设计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1、“爱”字导入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老师来和大家聊一聊。

(出示“爱”),看到这个字,你的心中会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听得出,同学们都很热情,颇具爱心。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

知道“爱”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分步出示“爱”的篆体)“爱”字由三部分构成: 最上边的一撇三点是个象形符号,表示一只手。

这之下是秃宝盖。

表示的是一个空间,是天地之间。

再下来是一颗心。

没有心怎么爱?最下面是个反文,这也是一个象形符号,表示一只手。

繁体字就这样写。

天地之间,一只手与另一只手用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爱”:也可以说“爱”是用其中的一颗心去感受另外一颗心。

师:在上世纪美国洛杉机发生的地震中,一对父子表现出无比的坚强和勇敢,演绎了一场人世间的真爱,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走进的课文——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同时板书)
2、
师:下面这些词语或短语,有描写当时的环境的,也有描写当时人物的,我们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混乱一片废墟坚定疾步绝望地离开爆炸双眼直直过
于悲痛精神失常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瓦砾堆颤抖师:我们用心去读一读,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所发现,哪些是描写当时人物状况的,哪些是描写当时环境状况的?
生:(分类)
师:学生再读分类后的词语,(课件展示分类的词语)
师:小结:你们看,作者在写作上是有讲究的:在环境中描写人物,在环境中刻画人物。

我们要学会积累词语,并在平常的写作和说话中运用词语,做个懂得学习方法的好孩子!
从这些词语描写中,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环境?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师:(过渡)读着这样两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坚强的父亲,那位勇敢的父亲,在废墟下,在余震中,在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大爆炸中徒手挖掘儿子的场景,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年轻父亲的崇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位父亲。

学习描写父亲的部分……
二、抓重点词句段赏析,品评父亲的形象。

1、自由读课文(1-12自然段)
思考:(课件展示)
划出你最受感动的词句段,在相关的文字旁边批注你的阅读感受。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学生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生:
(2)师:许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
(3)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生:
(4)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体会到什么?。

生:
(5)师小结: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

(这就是作者运用巧妙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教师相机板书:动作)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在读这段话)
(6)我发现这段话除了动作描写,还有其他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词句)
生:
生: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艰辛而焦灼的过程,而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下去:学生读
师:对的,尽管父亲满面灰尘,双眼布满血丝,可他依然坚持挖下去:学生读
师:尽管父亲嘴唇干裂了,双手血肉模糊,他仍然坚持挖下去:学生读
师:尽管父亲全身的衣服都破败不堪了,到处都是血迹,可是他始终都坚持的挖下去:学生读。

(8)师小结:这就是外貌描写在人物刻画中的妙处,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

(教师相机板书:外貌)
(9)同学们,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想一想:作者还采用了什么方法在刻画父亲的形象?
生:
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恳求的语气)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急切的语气)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崩溃、生气的语气)
(10)角色朗读
(师生)教师适当创设角色。

看,我们真厉害,也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相机板书:语言
师:父亲为什么如此倔强,不听劝阻?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父亲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教师引导朗读体会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
句话——(生读)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
坚强、执着!就是因为父亲坚守这个坚定的信念,才让他永不停歇地挖下去。

(教
师相机板书:坚信)所以,课文结尾中说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阅读文本13-23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师:在父亲决不放弃的坚持下,当挖到第38小时时,奇迹终于出现了,他终于又听见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师:读读他们的对话,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子的了不起?(指名读相关句子,并谈体会)
师: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儿子在废墟中坚持了38个小时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诺言”的含义。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展示)
师:多么不简单啊!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却支撑着孩子完成了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还让他的同学先出去,还是因为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生接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就是因为儿子坚信父亲的承诺,才和他的同学坚持了38个小时。

(教师相机板
书:坚信)
(课件展示父子在一起的画面)
师:看着这样一对父与子,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
师:我也想对他们说“你们真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师:是啊,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为恪守诺言,决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儿子的勇敢,镇定,先人后己及对父亲的信赖同样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再一起”连接着两颗心。

天地之间,一只手与另一只手用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爱”:也可以说爱就是用
其中的一颗心去感受另外一颗心。

(板书画一颗心)所以,阿曼达在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师:最后,老师提议将我们的掌声送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全班鼓掌)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
①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2、文化浸染,积累延展
师:父母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这份伟大的爱!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出示:诗歌《给父亲》
父亲,
给我生命
更给我力量
任时光走远
任容颜苍老
唯一不变的是
我对您的爱
父亲的肩膀
是我的港湾
为我抚平所有的创伤
父亲我爱你
父亲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我在他的爱中成长
五、作业超市:
1、小练笔: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阅读以爱为主题的故事。

如:《爱的教育》、朱自清的《背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