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强化训练:探秘水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水世界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2.打开香水瓶盖,能闻到香味,这是因为分子()
A.很小 B.有质量C.不断运动 D.可分
3.夏天的公园里,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4.下列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天细雨纷飞 B.夏天柳枝飘扬 C.秋天桂花飘香 D.冬天雪花飘飘
5.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A.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7.菠萝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可分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不断地运动
8.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气体可压缩存贮于钢瓶中
B.墙内开花墙外香
C.物体热胀冷缩
D.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5千克
9.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D.分子由原子构成
10.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11.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罐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水冷却成冰后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水在通电情况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12.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不断运动
C.水蒸发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3.从分子或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体积改变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14.从微观角度分析,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嗅出藏匿的毒品的原因是()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
1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17.打火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打火机中的燃料气体丁烷能被压缩的原因是加压后()
A.丁烷分子变小了B.丁烷分子间距离减小了
C.丁烷分子分解了D.丁烷分子运动加快了
18.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19.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不同
B.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C.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因为Na+、OH﹣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20.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21.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22.下列对一些现象或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3.对“桂花十里飘香”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质量很小
2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生活现象,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间有间隔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一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用打气筒打气﹣﹣分子变小
D.湿衣服晾干﹣﹣分子在不断运动
25.今年4月20号,四川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救援队使用搜救犬帮助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
2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子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27.关于水的蒸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B.水分子体积增大
C.水分子质量增加D.水分子个数增多
2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将品红加入静置的水中,整杯液体变红﹣﹣分子在运动
B.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密封良好的包装袋从平原带到高原会膨胀﹣﹣气体分子变大
D.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温度降低,原子间距缩小
29.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
A.质量变小 B.间隔变小 C.体积变小 D.个数变少
30.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2)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
参考答案
1.B;2.C;3.A;4.C;5.A;6.A;7.D;8.B;9.B;10.D;11.B;12.A;13.A;14.B;15.A;16.A;17.B;18.B;19.B;20.D;21.C;22.C;23.A;24.D;25.C;26.B;27.A;28.C;29.B
配套练习
九年级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科学发展,薪火相传。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故选:B。
2.饺子是中国北方人喜爱的食品,所用食材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
A.小麦粉B.食盐 C.芹菜 D.猪肉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小麦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B、食盐中富含无机盐,故选项错误。
C、芹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猪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氧气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
下列关于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与水中溶解的氧气化学性质同样活泼
B.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分析】A、根据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分析;
B、根据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
C、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D、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的氧气与水中溶解的氧气是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同样活泼,故A正确;
B、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故B正确;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故C错误;
D、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故D正确。
故选:C。
4.人若长期食用“镉大米”(镉含量超标)会引起痛痛病。
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A.氯化钾B.烧碱
C.熟石灰D.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
【分析】根据题干图象信息以及常见物质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解答】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氯化钾呈中性,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烧碱是氢氧化钠俗称,属于强碱,腐蚀性强,不能用来改良土壤结构,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熟石灰呈弱碱性,故符合题意;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B.分类观:从组成上看干冰和酒精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以及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正确;
B、酒精由
C、H、O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有机物,错误;
C、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正确;
D、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6.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客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
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时,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后者大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7.5%,错误;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由于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错误;
故选:CD。
7.某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向盛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Zn2+和Fe2+,一定没有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没有Fe2+和Ag+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锌和铁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可能含有锌
【分析】锌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盛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时,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后和硝酸亚铁反应;
锌、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银不能和稀盐酸反应。
【解答】解: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即硝酸银完全反应,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一定含有锌和硝酸银、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的锌离子,不一定含有亚铁离子,这是因为如果硝酸亚铁
完全反应时,则滤液中不含有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没有银离子,可能含有亚铁离子,这是因为如果硝酸亚铁部分和锌反应时,则滤液中含有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可能含有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太阳能供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分)
9.(6分)海洋是个巨大的宝藏。
人类利用海洋化学资源大体上经历了如图1所示几个阶段。
(1)海水经日晒蒸发水分,变为饱和溶液,再晒析出食盐,这一过程叫蒸发结晶,这样得到的是“粗盐”,不仅含有泥沙,还含有Ca2+、SO42﹣、Mg2+等为去除三种杂质离子,可向粗盐水中依大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填化学式),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盐酸,将溶液调至中性。
(2)氯碱工业基本流程(图2):
由图示可知工艺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Cl 。
(3)海水提镁流程:海水(MgCl2)氢氧化镁氧化镁镁,写出其中任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Cl2+Ca(OH)=Mg(OH)2↓+CaCl2,提取氯化镁历经 a、b两步转换的目的是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镁。
2
(4)下列方法中能淡化海水的是 C (填字母)。
A.过滤法 B.沉淀法 C.多级闪急蒸馏法 D.分解法
【分析】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去除所加入的试剂原则以及海水制镁的流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海水经日晒蒸发水分,变为饱和溶液,再晒析出食盐,这一过程是蒸发水分析出晶体,叫蒸发结晶,这样得到的是“粗盐”,含有Ca2+、SO42﹣、Mg2+等为去除三种杂质离子,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加入的试剂要注意后加入的试剂需要把先加入的过量的试剂除去,故可向粗盐水中依大加入过量的 BaCl2、NaOH、Na2CO3;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盐酸,将溶液调至中性。
故填:蒸发结晶;BaCl2、NaOH、Na2CO3;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工艺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钠,故填:NaCl。
(3)海水提镁中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Mg(OH)2↓+CaCl2,提取氯化镁历经 a、b两步转换是为了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镁,故填:MgCl2+Ca(OH)2=Mg(OH)2↓+CaCl2;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镁。
(4)多级闪急蒸馏法能淡化海水,故填:C。
10.请分析下列实验装置,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氨气(NH3)常温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体有较大毒性,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铵盐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编号)。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 b 口通入(填“a”或“b”);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3)某同学对充分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固体物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Ca(OH)2、NH4Cl和CaCl2
猜想II:Ca(OH)2和CaCl2
猜想III:NH4Cl和CaCl2
猜想IV:只有CaCl2
有同学对上述猜想提出质疑:有一种猜想不合理。
你认为是猜想I 。
【实验探究】①取反应器内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猜想II (填一种猜想)不正确。
③再取少量滤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认为固体中含有NH4Cl,于是得出结论猜想III正确。
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措施: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分析】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B。
故填:2NH4Cl+Ca(OH)2CaCl2+2H2O+2NH3↑;B。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b口通入;
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这是因为氨气能够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故填:b;红色。
(3)【作出猜想】
上述猜想中,猜想I不合理,这是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铵不能共存。
故填:猜想I。
【实验探究】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即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说明猜想II不正确。
故填:猜想II。
③该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填:不合理;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
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装置,改进措施: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故填: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二.计算题
11.(5分)往100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硫酸发生反应。
(2)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而bc段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cd为氢氧化钠过量。
据此分析和计算。
【解答】解:
(1)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所以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硫酸发生反应。
(2)根据图,可以看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100g。
设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160
8%×100g 100gx
=
x=16%
答:(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硫酸发生反应。
(2)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配套练习
九年级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6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D.用石块修筑长城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读取液体体积
D.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
【分析】根据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及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图示用嘴直接吹熄酒精灯的方法是错误的,严重违反基本操作的规定,错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正确;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下列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沉淀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分析】根据已有的水的净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任何的杂质,是净水程度最高的方法,据此解答。
【解答】解:
A、沉淀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还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B、吸附除去的是水中的异味,还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以及可溶性的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C、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还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D、蒸馏得到的是蒸馏水,净化的程度最高,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的水的净化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17年3月15日,央视曝光了另一种“瘦肉精”,其中添加了“人用西药”,如硫酸新霉素,其化学式为C23H18N6O17S,下列关于硫酸新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新霉素中含65个原子
B.硫酸新霉素中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8:1
C.硫酸新霉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蜓酸新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2g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解答】解:A.硫酸新霉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硫酸新霉素中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8):32=9:16,故错误;
C.硫酸新霉素C23H18N6O17S中碳、氢、氮、氧、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23):(1×18):(14×6):(16×17):32=276:18:84:272,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
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晒元素的化合价是()A.﹣3 B.+6 C.+4 D.+7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6.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S B.C60C.H D.Fe2O3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S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一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B.该符号是C60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H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符号是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叙述符合实际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NaOH+HC1=NaCl+H2O
B.碳酸钠溶液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Na2CO3+Ca(OH)2=2NaOH+CaCO3↓
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猛混合制取氧气:H2O2H2↑+O2↑
D.高炉炼铁的反应原理:Fe2O3+3CO Fe+3CO2
【分析】首先判断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若应用原理正确,再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B.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