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
2014/9/12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一直存在着两对矛盾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君权与相权。
课本第二目的内容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而了解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是学生了解和比较第二三单元古代、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同时还有助于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推翻专制,建立并完善民主政治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使学生更好理解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课标领会: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的中朝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下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的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
2、通过分析讨论充分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正确对待珍惜当今中国在民主方面取得的成就。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斗争的同时,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中枢决策机构又是如何一步不变化的呢?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韩信版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谋臣亡。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地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汉代韩信之死,就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
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灭
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上自刎而死。
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未能善终。
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
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的钟室之中。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又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第4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
★“设计小贴士”: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高一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符合创设情境切入历史场景的理念,引领学生神入课堂。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材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西汉前期形势图
教师:分析上述材料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
学生:根本原因是,刘邦建汉朝以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直接原因是,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
解决的措施是,一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并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二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瓦解诸侯王国,设刺史监察地方。
教师: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对于“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汉景帝和汉武帝两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两个时期来的不同的措施来解决的。
首先,汉景帝的削藩。
材料三(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
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两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太尉周亚夫其次,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和设刺史。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
——《汉书·主父偃传》
2、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
材料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长恨歌》
教师:同学们,分析以上诗歌材料和图片,它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或者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原因?
学生:安史之乱;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唐朝为了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节度使;一个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败坏,只图个人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臣当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教师:结合《藩镇割据图》,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后果。
后果: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是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设计小贴士:通过丰富充足具体史料的再现,重点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原汁原味的史实,尽可能的把握真实的历史。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恶性膨胀的结果。
为此,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教师: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
材料一(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
教师: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分析赵匡胤即帝位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赵匡胤从“钱”“权”“兵”的“财政”、“行政”、“军事”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钱是指设转运使,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权是指废除节度使权力,由文官管理地方,另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兵是指“守内虚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把调兵权收归枢密院。
(教师补充: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方面措施分别在解决帝相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于畿,以备藩卫。
……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
诸镇之兵,亦皆成更。
……于是天下山泽之利,悉入县官,以资廪赐。
将帅之臣,入奉朝请,以备指踪。
犷悍之民,收隶尺籍,以给守卫。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
虽有暴戾恣睢,无所厝于其间。
——《通考·兵考》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朱子语类》
教师:赵匡胤从财政、行政、军事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历史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二的角度在于积极方面;材料二角度在于消极方面。
)
学生:
积极的方面: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消极的方面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设计小贴士:使用严谨的史学著作中的记录和评价,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初废除丞相
教师:宰相(丞相)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之后,丞相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来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也不断下降。
可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却一直存在。
尤其在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
元朝暴政被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一般做法是先继承先朝制度,再根据实际进行改革。
那么,对于丞相制度,明初统治者会如何对待呢?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二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
……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教师: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内容,总结明朝初期对待丞相制度的态度和措施,并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学生:
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背景: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教师:很显然,明朝初期,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但是这样为其后来的内阁制奠定了客观基础。
2、设立内阁
材料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
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
……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明史》卷72《职官》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上述史实材料,分析明初设立内阁的背景及其过程
学生:之所以设置内阁,直接源于: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
讲故事: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
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教师: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3、清朝设立军机处
教师:清初沿用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大事务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有些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更改。
到了雍正时期制度有了创新与变化,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分析一下材料,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分析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有了哪些新变化,总结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材料一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
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隆宗门内军机处
材料二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
彼时因有议政处,
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
——《枢垣记略》卷—
学生:军机处设立的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雍正时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
教师:在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回答。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学生: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因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教师:纵观中国专制制度加强的历史过程,结合历史史实和以下材料,对其作出评价。
材料四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
他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他的原则是恐怖。
”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学生:中央集权的加强阻碍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这些材料的核心内容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的皇权极端专制和外交的日益闭塞,使中国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总结:秦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此后,从汉至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备。
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的解
决。
最终,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
1.中国古代,职掌和权力分工明确的中央中枢机构的确立是在(D)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反馈:此题有一定难度,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答对,答案是D。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纵向的把握分析判断能力
2.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C)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反馈:此题很简单,答案是C。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基本的常识题。
3.为了削弱相权,唐太宗、宋太祖采取的相同做法是(C)
A.增加宰相的名额
B.废除宰相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
反馈:此题难度适中,答案是C。
考察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纵向的比较能力。
4.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C)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反馈:此题比较简单,答案是C。
本属于归纳识记能力的考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日常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的综合概括能力。
5.下列中央权力体系出现时间先后的正确排列顺序是(D )
①军机处——六部②三省——六部③三公——诸卿④内阁——六部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反馈:此题有一定,答案是D。
此题的目的在在于考察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过此题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后作业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
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大祖语
材料中各朝统治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出自维护统治的需要而依靠丞相。
材料三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大体解决后,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防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
(2)态度本质上无区别,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
(3)影响: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板书设计】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2、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
3、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及实质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三、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初废除丞相
2、设立内阁
3、清朝军机处设立,皇权加强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重点讲解本节内容,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尽可能从比较充分的素材中挑选合适的教学资料,精心构思。
(2)在教授的过程中,抓住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从“史实”和“影响”两大方面重新整合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较好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历史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程资源整合。
把本课按照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争,君权和相权之争两条线索贯穿下来,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1)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历史跨度比较大,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备充足而典型的史料,但也要避免简单的材料堆砌,做到繁而不冗,简单又不单一。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一般想不全面,应当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分析影响的时候应该既分析积极也分析消极的,同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具体分析,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
(3)对于高一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推荐资源:
①《汉书》、《明史》、《清史稿》等
②中国知网、读秀学生搜索、百度、谷歌等网络资源。
③现代史家著作:
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部分,主要参考了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其中的《太祖本纪》、《成祖本纪》。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
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三版古代卷第六章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