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
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问题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问题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
质疑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质疑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质疑3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探究案】
探究一: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二:探究二: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三: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
【训练案】(或等拓展)
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
..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
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
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⑤阱:陷阱。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于传有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翻译句子。
A、若是其大乎?
B、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探究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阅读引导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参考答案: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参考答案: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
可
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3)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
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探究案】
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参考答案:
(1)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2)“仁政”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
○1.爱人者人恒(经常)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2不耻不若(比得上)人,何若人有?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3大人者(成就大事的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心地纯洁善良)者也。
○
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
或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大人物.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原指《尚书》。
全然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如不读书。
5.富贵不能淫(使之扰乱心意),贫贱不能移(使之改变),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有志气有节操的男子)。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
【训练案】
.
参考答案:(1).C 解析:“之”为代词,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2)A 解析:A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B项前者为代词,代“文王之囿”;后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后者是“以(之)为”的意思,“把……作为”。
D项前者为名词,“罪行”;后者为动词,“归罪”。
(3).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4)
A、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B、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
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记载的。
”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
”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
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国都郊区有纵横各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
那么纵横各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